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经》病理学说对张仲景的影响

《内经》病理学说,即病机学说,包括发病、病因和病变等内容。它对仲景学说有极深刻影响。

1.发病 人发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正与邪,“正”指机体抗病能力,“邪”指致病因素。《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清楚地说明了正气充实,抗病力强,虽有外邪侵袭,仍然安然无恙。《灵枢·百病始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也清楚地说明了正气虚衰,抗病力弱,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生疾病。仲景直接继承了《内经》的发病说,所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记载“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病因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提出邪生于阳(表)的是“风雨寒暑”(泛指六淫),邪生于阴(里)的是“饮食居处”(指饮食劳倦)、“阴阳喜怒”(指房室、七情)。仲景继承了《内经》病因说并有发展,在《金匮要略》同一篇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仲景病因说,以客气邪风为主,经络脏腑为内外,房室金刃、虫兽为第三因。较之《素问·调经论》“生于阴”“生于阳”说又发展了一步。后世陈无择三因说就直接导源于《金匮要略》。

3.病变 疾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不过《内经》从正邪斗争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出发,概括为“虚”“实”。如《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从人体阴阳偏胜的情况出发,概括为“寒”“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从病势的趋势出发,概括为“表”“里”。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这里的“外”“中”,即“表”“里”。上述虚实、寒热、表里病变是最基本的。里虚寒的病变,又概括为阴;表实热的病变,又概括为阳。所以,《伤寒论》(1962年重庆版《新辑宋本伤寒论》,下同)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辨外感阴阳两大证型的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变寓于六经病证之中,就成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基础。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伤寒论》第95条解释太阳病“发热汗出”之原理时说,“此为荣弱卫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故发热;荣弱是脉中之荣阴受邪蒸迫,故汗出。第210条“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体现了仲景继承《内经》病变说虚实论的学术思想。

《灵枢·刺节真邪论》说:“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伤寒论》第176条说:“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滑为表里俱热,属阳盛则热的病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藏有寒”,是脾阳虚,阴寒盛,故生寒。正邪盛衰定虚实,阴阳偏颇定寒热。虚实、寒热交织,就分别出现如第176条的实热证和第277条的虚寒证了。体现了仲景继承《内经》病变说寒热论的学术思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伤寒论》第91条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误下,由太阳之表内传少阴之里,阳气衰微而致下利清谷不止之证在急,虽原有表证未解,但里证在急,“内者内治”,故当救里,用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利止后,原有之表证,“外者外治”,再用桂枝汤解之。体现了仲景继承《内经》病变说表里论的学术思想。

仲景全面地继承了《内经》病理学说,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

(郑邦本撰文,原载《中医精华浅说》,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exkdS6G8eYVbsTsFuABHCh+YVqK9nEuONyNKbIFxhBj3v++yU0Qtsm6TAHn5Nd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