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经》内证校勘举隅

学习中医学,阅读古典医著,特别是阅读《内经》,校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因为《内经》传世已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错误;而校勘的作用则在于排疑,显真,明微。其内容是校出书中的误、脱、衍、倒等错误,最后达到订讹目的。本文专就校勘中内证方法,谈谈《内经》的校勘。

所谓内证(又称本证),就是求证于本书以正谬真。反之,求于本书之外者,名外证(又称旁证)。《内经》的内证校勘,就是从本书的文字、训诂、音韵、语法、本篇或整部《内经》的行文特点,以及医理等多方面,寻找线索,求得证明,以去误存正。

1.误,字词错误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攻,误字。攻、故形误。攻作故。故,连词,属下句读。所,特殊指示代词,与动词喜连用,构成名词性词组。攻为故而下属,文理既通,行文又与《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保持一致。

《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鬼是魄的坏字。鬼作魄。《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肺藏魄,外合皮毛,汗液由皮腠透发,与肺有关,故曰魄汗。根据《内经》上述二篇行文及医理来看,可以断定,鬼系魄的坏字。

《素问·举痛论》“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上,篆文为“ img ”;之,篆文为“ img ”, imgimg 形误。上作之。之,代词(指代“寒气稽留”),充当宾语。这样“寒气稽留,炅气从之……”与上文“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在医理上就贯通了。

2.脱,字词脱落 脱落之字多寡不等。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img 中”。根据本篇行文,十二经脉起始之处,凡在体表者,都交代得很清楚。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而不说起于目;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等,而不说起于指(趾)。据此推测,“起于鼻之交 img 中”的之字后可能有脱字。之字后所脱之字,即是表示鼻的一个具体位置的方位词。鼻是所脱词的定语,助词“之”便成了定语标志,语法上是通的。从经络上讲,该经脉“起于鼻之旁”,从而断定所脱的字应是“旁”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之字亦可蒙上而衍,但从前后行文及医理上讲,按脱字处理更恰当。

《素问·灵兰秘典论》论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取作者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类比,用“十二官”说明脏腑相互间的关系,开“医道通治道”学说的先河。但文中实有十一官(“脾胃者,仓廪之官”,脾胃合为一官),尚缺一官。于此推知,原文有脱字。根据《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知,“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应为“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刺法论》中其余十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类比,皆与《灵兰秘典论》同。《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素问·宣明五气》:“脾藏意。”《说文解字》:“意,志也。”《说文解字注》释说:“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与志,志与识,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谓之意。”《刺法论》用“谏议之官”来类比“脾藏意”的生理功能是恰当的。又,《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所以,胃为“仓廪之官”才是最客观的描述。

《素问·玉版论要》:“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所谓“孤为逆,虚为从”,是从脉象的孤绝或虚弱,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根据行文特点,“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中的“气”字是衍字(后人注文误入正文),“虚泄”间脱一“为”字。“脉孤为消,虚为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如此文理、医理才畅通。

3.衍,多出的字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精明”二字,涉下文“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而衍。精明,虽可释为“精细明察”(如《国语·楚》:“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但在此处解释不通。精明,可以专指眼睛。去掉衍字,医理才通。因为原文指望面部的色泽,非指望眼睛。

《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其中“气逆者,足寒也”之“者”“也”,蒙上而衍。气逆、足寒系肺气虚的症状,不当用“……者,……也”判断句式连句,而应用“气逆足寒”叙述句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中华大字典》:“报,复也。”引《淮南子》“东北为报,德之维也”为例证。并于此例后加注“阴气极于北方,阳气发于东方,自阴复阳,故曰报”。不能报息,谓呼吸气促,气逆难以接续,不能恢复正常的呼吸。肺主气,司呼吸。肺病虚证出现“少气,不能报息”,正是对“气虚者,肺虚也,气逆”的最好注释。

《灵枢·本神》曰:“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神,蒙上而衍。后文有“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与血脉营气精“五脏之所藏”相呼应,便是明证。

4.倒,字的位置错乱 如《灵枢·师传》“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自治,先误后互倒。治民,自治,治彼,治此,治小,治大,治国,治家,全系动宾短语。从形式结构上来看,自治似乎是“治自”之误。但自字作代词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孟子·离娄》:“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绝不能将自侮说成“侮自”。自治与行文不符合,“治自”在语法上又有错误。从而可以判断,自治的自字是误字。实际上,自字是身字的坏字。身,可作自称之词。《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治身,即治我。这样“治民治身”就能与上文“上以治民,下以治身”相呼应了,文理、医理都通顺。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陈莝,互倒。莝是动词(《说文》:“莝,斩刍”),陈是宾语。莝陈与去宛两个动宾短语在句中自对。宛、陈在此处均为形容词,它们作定语时代替了偏正词组。因此宾语位置上就分别只剩下“宛”“陈”了。去宛莝陈,意即去掉血之郁结,消除水之蓄积。此外,还可以从音韵方面佐证:陈、莝二字互倒的结论是正确的(因《内经》是多韵语的散文,从研究《内经》古韵入手,对校勘具有重要意义)。且看上述原文:“平治于权衡(阳),去宛莝陈(真),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耕)。”古韵“衡”在阳部,“陈”在真部,“形”在耕部。阳、真、耕三部韵母近似通押。这原来是有韵之文,所以判定陈、莝二字互倒,就更是无疑问的了。

《素问·平人气象论》:“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元)珠,如循琅玕(元),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屋),其中微曲(屋),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鱼),如操带钩(侯),曰心死。”从这段原文的用韵来看,连珠二字互倒。“累累如珠连,如循琅玕”“喘喘连属,其中微曲”“前曲后居,如操带钩”,分别都是有韵的。“连”“玕”,同在古韵元部,同部相押。“属”“曲”,同在古韵屋部,同部相押。“居”在古韵鱼部,“钩”在古韵侯部,鱼侯合韵相押。本段韵文换了二次韵。连珠,互倒,这一判断是可靠的。

以上仅从误、脱、衍、倒四个方面,举例谈了《内经》的内证校勘。有了内证校勘的基本功,于外证校勘就有了识断能力。如《灵枢·本输》“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两者比较,《灵枢》比《甲乙经》多一“肾”字。按《甲乙经》属是。因为“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水热穴论》),义同“少阴属肾,上连肺”。此处可按《甲乙经》校勘,“肾”字蒙上而衍。校勘后全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少阴经脉,归属于肾,上连于肺,所以其经气统率肾肺两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太素·调阴阳》作“溃溃乎若坏都,滑滑不止”。究竟作“汩汩”,还是“滑滑”呢?“汩汩”,水急流貌。《文选·枚乘(七发)》:“混汩汩兮。”吕延济注:“混汩汩,相合疾流貌。”《太素》的“滑滑”于此不仅读音同“汩汩”(gǔgǔ),且义训仍是水涌流貌,同“汩汩”。《易林·蛊既济》:“涌泉滑滑,南流不竭。”可见古人于“汩汩”“滑滑”在水急涌奔流义项上,是通用的。这就用不着校勘了。

(郑邦本撰文,原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4期) Lux7Yd/i4GvgYVt4zT2XQ1QZoBUU2tVsvVOB0XAksz+XUJXf3VWOVrteDlnttf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