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是基础理论课,故学习重点应是分析医理。把串讲字义、文理视为手段,分析医理当作目的,字、词、句、篇的含义搞清了,于掌握医理就扫清了障碍。本文就《内经选读》学习中的文理问题,谈几点体会。
《内经》的学术思想、医学理论、诊治经验等内容,都是用其成书的那个时代的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因此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知识,随文进行词法、句法的学习,是学好《内经选读》的必然途径。
1.解释字词
训诂,就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如“能”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音tái,通台(古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而台、胎系通假字。《中华大字典》:“台同胎。”《辞海》说胎指“事物的基始”,所以胎可以训为始。“胎始”为同义复词,“万物之能始”即“万物的开始”。张景岳:“能始者,能变化生成之元始也。”教材上注释“能始”为“能力的原始”,显然是不对的。同篇“能冬不能夏”中的能,音nài,通耐;“病之形能也”中的能,音tài,通态;“能知七损八益”中的能,音néng,能够,副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运用文字通用假借的知识,才能正确训诂。音训是义训的基础,因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通假字,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误解原意。而一旦识破,亦就豁然开朗。
此外,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素问·五脏生成》的“招尤”(叠韵),《灵枢·本神》的“淫泆”(双声)等等,就不要分开释义了。
解释字词还包括解释词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阳因而上。”高士宗解释:“是故人身之阳气,因之而上。”因成了介词。因,教材上作形容词,注释为“大”,译成“人身的阳气也应作用强大上升。”因,《说文》从口从大会意,所以教材是对的,而高氏错了。再如,《素问·痿论》:“有渐于湿。”渐,音jiān(不读jiàn),动词。《辞海》作“沾湿;浸渍”解,并引《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音xiù,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佩戴)。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为证,是很恰当的。“有渐于湿”之“有”,为动词渐的词头,只是凑成一个节拍,并无意义;“于”,介词,意同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全句译为“被湿邪所浸渍”。杨上善:“渐,渍也。”高士宗:“渐,进也。”亦通。张景岳:“渐,有由来也。”教材注释:“渐于湿,即逐渐感受湿邪的意思。”后两种解释均把“渐”当作副词,用在此自然是不妥的。
2.树立历史观点
古今汉语由于人物、时间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道德”不能按今“道德风尚”解释。此处的道德是指《老子》中的“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具体说来是指维护健康的生活规律和养生方法。“稍”不是“稍微”,而是逐渐的意思(“稍”作“稍微”讲,是后起的意义,它是从“稍”的本义——禾末,引申为“小”后,再次引申为“稍微”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其后秦稍蚕食魏”,是说秦国逐渐地侵占魏。直到宋朝,“稍”还是作逐渐讲。苏轼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月亮慢慢地升起来,又渐渐地照入窗户之中。这样诗中才有画,诗意才浓。“中古之世,道德稍衰……”,应释为“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之道的人逐渐地减少了……”教材译为“到了中古时代,社会的道德风尚较前为差……”就不准确了。
在《内经选读》的学习过程中,在适当之处,亦可引证一些语言学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且可增加学习兴趣。如学习《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时,可引《论语》“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为证,说明红紫不是正色。古人把青赤黄白黑当成正色,红指粉红色,唐以后红才作大红讲。又引白居易《忆江南》词佐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词中的“红”就是大红了。这是词演变发展的结果。所以《内经》的作者不把红当正色,而以赤为正色。同篇还有“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蓝,草名,可作染料,非指蓝色。可引《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证。青色从染料中来,但它的颜色又胜过染料本色。
《内经》非文学历史著作,文中引成语典故极少,但与其他著作有联系之处(特别是对它有影响的著作),也可作引证。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显然后者受了前者的影响,思想一致,语言雷同,绝非偶然巧合。又,《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是故持脉之道,虚静为保”。“虚静”系由《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中来。荀子提出虚心专一冷静地观察分析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内经》以阐明医理为主,着重议论,属散文文体,但押韵的句子亦不少。冯舒说:“《素问》一书,通篇皆有韵。”古代的散文、韵文、四言句几乎占其他语句的一半以上,《内经》中的四言句也很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其中绝大多数四言句是“二二式”,读出两个节奏。但“从—阴阳—始”“从—五行—生”为“一二一式”,读出三个节奏。注意双音词,如“阴阳”不能读破,词与词之间稍微停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而收之”为“三一”式,读出两个节奏:“按而收—之”;《灵枢·口问》“因其所在,补分肉间”分别为“二二式”与“一三式”,都读出两个节奏:“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注意结构固定的词“所在”或偏正词组“分肉间”不能破读。
要正确吟诵,必须脑目口耳并用,掌握词序,诵读时短暂停顿(停顿单位就是意义单位),读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余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等,读法亦同此理,不赘述。
(郑邦本撰文,原载《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