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代传承温病流派学术经验

祖师郑钦安(郑仲宾的义父、启蒙老师)为火神派代表,为何郑仲宾(邦本先生的祖父)、郑惠伯(邦本先生的伯父)和邦本先生等却传承了温病流派学术经验呢?

郑仲宾为火神郑钦安(1804~1901年)之义子,少时跟随火神学医3年,此时年纪尚幼,郑钦安祖师爷只能传授其中医经典和基础知识。之后郑仲宾到北京京师大学堂求学,苦读十年,在读书期间,祖师火神病逝,而郑仲宾学成回成都后,又因避祸而赴川东奉节,更是再无机缘与火神之其他弟子交流,因而未能继承祖师火神扶阳之术。

1.郑仲宾创立夔门郑氏温病流派

邦本先生所在的川东郑氏一门,三代人才辈出,医誉尤重于当地。20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一家之中两代3人(郑惠伯、郑邦本、郑家本)同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此,《健康报》于1994年2月15日刊载了新华社专稿《川东名医“郑氏三杰”,同获政府特殊津贴》。一家三代,从郑仲宾至郑邦本,都擅长温病的治疗,家学传承极为成功。这里面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又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郑仲宾,名方,字仲宾(1882~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少时拜于满清举人乔茂堂门下,攻读经史,又受家教“医文同宗”的思想影响,随义父四川名医郑钦安学医3年,打下了坚实的文理和医理基础。戊戌变法后,清廷设立“京师大学堂”。郑仲宾得业师乔茂堂及堂兄郑言的资助和支持,报考“京师大学堂”,被录为公费生,在京苦读十年。毕业后,因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未得重用,于1908年回川,受到成都高等学堂和夔州府(今重庆奉节)官立中学的同时聘任。此时,清廷因其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而欲捕之,其父在成都官府当幕僚,事先得知,乃告其速离蓉赴川东夔州府官立中学任职,此后一直定居于奉节。

郑仲宾在中学执教8年后,创办“昭文私塾”。开设国文、数学、英语、博物(自然)、医学5门课程,名重一时,门人多有所成就,其中郑惠伯(其子)、李重人(原北京中医学院副教务长)、向蛰苏(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等,均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教育家。他在“昭文私塾”任教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及晚上出诊,从医亦执教。

温病,多为现代所说的传染性疾病和发热性疾病,此病的流行与社会背景和地域因素有密切关系。时值清末民初,正是社会动荡、国内战乱频发时期,加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奉节又地处三峡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有火炉之称。因此疫病(流感、猩红热、麻疹、天花、痢疾、霍乱、疟疾等)蜂起,而温病作为当时的主要病种,其治疗研究已不是个人的兴趣取舍问题,而是一个医者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给郑仲宾提供了广阔的行医舞台。他聪明颖悟,少时攻读经史,青年时代在“京师大学堂”苦读十年之久,学识与眼界愈宽,传统与现代集于一身,是一个真正的儒医。再加上怀有一颗济世活人之心,就不难理解郑仲宾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著的医学成就,尤其是在温病方面。加之其本人体弱多病,体质偏于阴虚,后来发展成气阴两虚,患肺痨咳嗽、咯血,服用养阴润肺方药才能控制病情。平日饮食清淡,不食辛辣煎炸之品。这也就决定他为自身健康考虑,在温病上细心专研,以求自保。

郑仲宾在温病学术上颇有建树。他推崇温病大家如吴有性、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杨栗山、俞根初,以及当代温病名医丁甘仁、何廉臣等,因此受他们的影响较大。他把温病归纳为温热型和湿热型两大类。执简驭繁,指导临床。他对温病的辨证、诊断,尤重视舌诊。对某些急性热病的治疗,不拘泥于叶天士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则,主张先安未受邪之地。如他总结出治疗烂喉丹痧用辛凉透表、气血两清之法,收到极好效果。对湿温伤寒,主张早下,拟芳香化浊、苦温燥湿、苦寒泻下之方,能解除缠绵之发热,缩短病程,意在釜底抽薪,除邪退热。对前人关于湿温服柴胡则耳聋之论,持批判态度,认为柴胡配黄芩可以和解少阳枢机而解热,促进早日病愈。耳聋不是柴胡所致,而是病证自身的原因。

郑仲宾著有《诊舌心得》7万字,总结了温病临床辨舌的经验;《诊中宏宝》10万字,记载验案验方。惜尚未付梓,连同所有中医藏书,毁于1939年日军空袭。

2.郑惠伯继承和发展了郑仲宾温病学术经验

郑仲宾之后,其家族的学术传承主要是其子郑惠伯。郑惠伯(1914~2003年),自幼随父学习医文,1931年在重庆针灸医院学习,与龚志贤、熊雨田、唐阳春同窗,学成后行医故里。1956年调入万县专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任主任中医师,1991年入选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3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直至去世。

郑惠伯在学术上深受其父的影响,所处时代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温病仍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他18岁跟随其父亲在“济贫药局”义诊,当时疫病流行,患者多为贫病交加的农民和市民,“济贫药局”免费治疗,每日门庭若市。他一开始独立临床即能接触到大量危急重症。遇到问题,夜间即向父亲求教,并带着问题学习温病著作。在其父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救治了不少重病患者,积累了治疗急症的宝贵经验,学识大进。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医疗条件较差,中医在防治温病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给他在温病临床方面继续提供了社会基础。

(1)辨治温病,必须分清温热、湿热属性

郑惠伯强调辨治温病,必须分清温热、湿热之属性。温热性质的温病以“阳热伤阴”为其病机,治则为“清热保津”。对于温热性质的温病,他的常用治法有四种: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祛邪的主要方法,也是救阴的重要环节。包括辛凉解表,如银翘散;辛寒清气,如白虎汤;苦寒清热,如黄连解毒汤;清营凉血,如清营汤等。

养阴生津:温为阳邪,化火迅速,最易耗阴伤津。养阴生津至关重要,养阴生津即属扶正,如增液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

通里攻下:“温病下不嫌早”,早下能祛邪退热。在感冒、肺炎等外感温热病中,适当配用泻下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对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少尿期)、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等,亦不可缺少泻下方药。包括苦寒泻火,如承气汤;导滞通腑,如枳实导滞丸;增液通下,如增液承气汤;通瘀破结,如桃核承气汤等。

活血化瘀:“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热邪入营则斑疹隐隐,入血则耗血动血,二者都需凉血散血。温热之邪,内陷心包,阳明腑实者,当解毒通腑,活血化瘀,如牛黄承气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温病蓄血,血热互结者,应破血下瘀,如桃核承气汤;外感温热,经水适来,热入血室者,宜和解散邪,佐以消瘀,如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赤芍之类。郑惠伯主张:温热性质温病在气分多采取清热、养阴、攻下三法;入营血则加入活血化瘀法。从整体观察病情,根据热盛、阴亏、腑实、血瘀之轻重缓急,分清主次,依法组方而治。

湿热性质的温病,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湿热稽留气分为其病机特点,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热得湿而胶结,湿得热则缠绵,治当分解湿热为主,但解毒、活血、泻下等法于某些湿温病亦不可少。郑惠伯常用的治湿温方剂有湿遏卫气(湿重于热),表湿重者用藿朴夏苓汤,里湿重者用三仁汤;湿热郁阻气机(湿热并重),用甘露消毒丹;秽浊阻于募原(湿重于热),用达原饮;湿热蒙蔽心包(热重于湿),用菖蒲郁金汤加抗热牛黄散;痰浊重者,菖蒲郁金汤配苏合香丸。特别是甘露消毒丹和达原饮,为其最擅用者。郑惠伯强调:治疗湿热性质的温病是中医的优势,对于有效方药,应认真总结,加以研究。

(2)以方系病,必须掌握证候病机特征

郑惠伯在温病临床中倡导掌握有效方剂,以便能以方系病。同一疾病有不同证候类型,同一证候类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所以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如他用达原饮加减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肾盂肾炎、病毒性肺炎、湿温伤寒、霉菌性肠炎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郑惠伯强调以方系病。以方系病应是证候基本相同,病机基本一致。达原饮的证候是憎寒壮热,胸胁满痛,腹胀呕恶,便滞不畅,苔白厚腻舌红等;其病机是湿热秽浊疫毒内蕴,或寒湿痹阻,湿浊化热;特征是苔白厚腻如积粉。临证时脉、舌、症不合的矛盾情况屡见不鲜。通过细致辨证,有的当“舍症从脉”,有的是“舍脉从症”,有的则“舍症舍脉从舌苔”。在突出整体对局部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局部在全身中的作用。他运用达原饮,尤其重视舌诊。

(3)驱邪扶正,必须先发制病防止其传变

郑惠伯在处理外感热病时,若发现有内传之势,常在处方中加入清热解毒通便的药物,如虎杖、大黄之类,以达到里通表和、驱邪以扶正、防止传变的目的。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此等治法确能起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作用。郑惠伯常用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的升降散,选加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柴胡、黄芩、青蒿、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治疗温热性质温病,邪在卫气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效果甚佳。特别是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经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更能显示其特殊疗效。

郑惠伯治疗瘟疫和伏气温病时,更主张先发制病,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从而有效防止病情传变。瘟疫温毒发病,不外毒、热、瘀、滞四字,将病邪尽快控制在卫气营血的浅层阶段,先发制病,驱邪以扶正,防止传变,是提高温病急症疗效的关键。

3.邦本先生全面继承了郑惠伯温病学术经验

郑惠伯之后,其家学传承主要有郑邦本、郑家本、郑建本、郑祥本等子侄辈。郑惠伯即郑邦本之伯父。邦本先生出生于1939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郑惠伯既是邦本先生的业师,也是邦本先生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首批)。学医初始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在防治传染病,如麻疹、乙脑、痢疾、疟疾、天花等疾病中,中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邦本先生在伯父的指导下,继承了宝贵的家传经验,对此类病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温病亦按温热、湿热为纲辨证。治疗温病的学术经验为危重症,急下可以防传变;危重症应抓住主要矛盾;阴虚阳亢,虚实夹杂,应滋阴潜阳,标本兼治;辨证湿温发热重舌诊,清热燥湿首选达原饮。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三代人在温病学方面基本继承了郑仲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例如:温病的治疗,按温热、湿热为纲辨证;温病危重症,急下以防传变;温病诊断,重视舌诊等。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必然会有个人创新和不同特色。郑氏一门三代在温病的传承上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中医世家传承成功的一个范例。归纳总结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有医术高超的长辈言传身教作为临床指导;二是都经历见证了温病的多发时期,有社会历史条件;三是家族学术继承人都敏而好学,严谨认真,这也与郑氏家族的治家理念有很大关系。一个中医世家的成功传承,上述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h40VduX8EWxyyFnrClkjnejPNEby2CKHq2+XfNE/CRQPx+jozzp2KZfXHun3rLw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