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承祖业,名医起航

邦本先生是“夔门郑氏温病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人之一,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受到祖父和伯父的极大影响。祖父郑方(1882~1942年),字仲宾,四川省成都市人。少时攻读经史,并随其义父四川名医郑钦安学医3年,稍长入京师大学堂,因加入同盟会受清廷缉拿,为避祸而于1908年远走川东夔州。仲宾先生初以教书为职,兼及医业,弟子李重人、郑惠伯、向蛰苏、邓希元、朱左文、史伯衡和朱光璧等均成名流,皆有较大成就。后于1917年悬壶济世,以医为主业,且于1934年集资创建“泰和祥”中医药馆,与其子郑惠伯共同坐堂行医。仲宾先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医文并茂德行高洁,“儒医”之名卓行夔州。惜天不假年,至1942年8月六十而寿。

仲宾先生育有惠伯(1913~2003年)、敏侯(1915~1990年)二子,皆承其衣钵,以医名世。惠伯先生专攻医术,敏侯先生主研药事。兄弟二人齐心经营“泰和祥”中医馆,因医术精湛,药材道地而声誉隆兴。加之敏侯先生极富商业头脑,业医之余,成立民营翕合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民生轮船公司煤炭代理业务,凡民生公司在奉节境内的燃煤皆由翕合公司供应,家境日渐殷富。

邦本先生是敏侯长子,出生于1939年,彼时已是抗战军兴,奉节虽地处四川腹地,但民国政府内迁、日机轰炸、难民潮涌,同样令这个长江边的小县城感受到了山河破碎安宁难寻。祖父仲宾为其起名邦本,字兆宁,取“本固邦宁,兆示安宁”之意。虽处乱世,得益于家中行医经商,邦本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经济条件仍然优渥,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发蒙即背诵蒙本《三字经》《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等。家中专门延请国文教师在小学寒暑假期间教习郑氏子弟唐诗和《古文观止》。虽不甚解,但要求高声吟诵,熟读直至背诵,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化根基。

邦本先生走上学医行医之路,与绵远深厚的家学渊源有关,但更多的还是个人遭际和家庭境遇使然。邦本先生少年时期入读奉节中学,这所学校是当时奉节、巫山和巫溪三县唯一设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学,学风严谨,名人辈出。其祖父仲宾初到夔州就在这所学校任教。邦本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爱好体育运动,尤其擅长排球,曾代表奉节县参加万县地区排球比赛。受科学兴国的影响,他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在高考前夕,一场肺结核突发而至,打乱了他的自我设计。高考体检不合格,命运之神向他关闭了大学之门。理想与现实相悖,人生方向发生逆转,踌躇满志、年少气盛的他颇受打击。至今谈及此段经历,邦本先生犹有憾色。这可能是他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但祸兮福所倚,人生的关门开窗总是在偶然之中有必然,科学家的梦断却成全了名中医的新生,真正的自强不息者总是能够在困境厄运中趟出自己的路来。

邦本先生高中毕业时18岁,家庭开办的“泰和祥”中医药馆也早已公私合营,伯父奉调万县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父亲、二弟(时任学徒)成了公私合营企业职工,九口之家只有父亲和二弟领取工资,微薄的收入令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作为7兄弟姊妹中的长子,为父母分忧必然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如此困窘的境况下,大学是没法继续考了。1957~1961年,邦本先生在一所民办中学度过了4年的教师生涯,与此同时也开始在伯父惠伯老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自学古代汉语和中医经典著作。年轻的邦本先生一半自觉一半被迫地走上了习医之路,尽管初非本意,但从此一支好笔解伤寒,郑氏医学有传人,一代名医开始启程。

凭借着自小对医学知识的耳濡目染,伯父惠伯老的言传身教,加之本身的博闻强记,刻苦治学,邦本先生很快就登堂窥奥,深得精髓。惠伯老在古代文化,特别是书法、文学、经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医文相融的大家。他长于魏碑、篆书及诗词,与当时一批文化名人李重人、王渭川、穆守志、余仲九时有诗书唱和,曾共同举办书画展览,现存万州西山公园“静园”的园名乃其篆书手迹,太白岩文化长廊碑刻现存有惠伯老的书法墨宝。他1932年悬壶夔门,以辨治温病急症著称,是今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中医科创始人之一,也是农工民主党万县地区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曾数度婉拒李重人先生到北京、成都中医机构任职的邀请,1991年成为国家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致力于中医临床60余年,于2003年无疾而终,享年90高龄。有这样一位伯父兼师父悉心指导,学医习文,邦本先生的古汉语水平提高极大,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经典著作颇得薪传,为日后临床融会贯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61年10月,邦本先生辞去教职,正式调入奉节县城关联合诊所开始从医生涯。他入职诊所后,师从该所川东名医冉玉璋、周蕴石两位老先生(均为惠伯老的挚友),同时从师者共8人,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在诊所内举办中医班,学习期限3年,考试、考核合格者,可在本单位执业行医。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自己的人才自己培养,这一举措开风气之先,很有前瞻性。中医班学员坚持白天跟师临床抄方;晚间或听师授课(先用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作教材,后经惠伯老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李重人先生商议改用全国中医学院统编二版教材),或读典自学,或撰写心得,或总结老师临床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师生朝夕临诊,口传心授,前辈名医的独特经验和诊疗技巧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快速传承,教学效果好,动手能力强,收效甚佳。邦本先生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学习方剂学的心得》就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见《健康报》1964年11月4日第四版)。1965年8月,邦本先生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学习一年期满结业,并正式挂牌行医。业师授受,家学相传,加之聪颖好学,使他很快成为县城中名望与日俱增的青年中医。1974年12月,因业务能力突出,邦本先生奉调万县地区中医学校担任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

邦本先生年轻时撰写过一副对联,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上联是“继承祖业毕生研究中医学”,下联是“关爱生命潜心治疗疑难病”,横批是“精益求精”。这副对联后来制成木刻楹联,悬挂在他的诊室门前,并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02LRS1m1I5fR6Vg7qC0prebadsOxUWFE284LLtybsW2xYIIs5IAMrw99fqCxwu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