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是药王孙思邈判断医疗水平的名言。2020年,我有机会扮演了三个层面的诊疗角色。因为疫情,健康被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我的亲戚朋友、新老患者,每天都会问及很多健康问题。其中有些人处于“已病”阶段,我就发挥“下工”的作用,给他们治病疗疾;有些人处于“欲病”阶段,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亚健康状况,我就发挥“中工”作用,用一些小妙招给他们调理;还有很多人健健康康的,不想生病,我就发挥“上工”作用,给他们讲十二经脉运行、五脏调养、四季养生等,让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有患者感慨道:“健康有你余大夫,真是永不多余啊!”

确切地说,永不多余的是我鼎力推荐的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越来越关注。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痛的折磨,还要有心情的愉悦、社会适应良好等多个方面。但痛心的是,我在医院里遇到很多人,在发病早期甚至中期,身体并没有特别不适,等到症状明显时,已属晚期,治疗起来就十分困难了。比如恶性肿瘤、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这些疾病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饮食、运动与心态。现代人面对激烈竞争,长期超负荷工作,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与上述疾病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已经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直到出现一场世界性的疫情,许多人才开始意识到了亚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拥有金山银山都不如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上门求教者,我尽可能教他们一些小验方、穴位按摩法等,很多人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了。对此,作为一名医生,我心甚慰!

只是条件有限,面对面地个别教授解决不了群体性的问题,于是有了写作此书的缘起。

我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受业于中医骨伤大家孙树椿先生,学习中医骨伤、筋伤手法,悉心领悟“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技法要旨;师承首都国医名师、“中华神针”谷世喆博导,为特定穴位的精熟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又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周德安教授,潜心研习“治病先治神,怪病必治痰”的临证要诀,灵活运用“颈四针”“腰五针”及“调气止痛”等针灸验方;随师中医外治圣手林杰老师,修习疑难病诊治技巧,领悟“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中医治疗观。医界有云:“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其意是,只有勤求博采,反复临证,才能知晓病机;经过大量诊脉,悉心揣摩,才能辨脉体,晓脉理;反复实践和体察药物,才能通达药性,自出机杼。在多年临床中,我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体质的不同,运用针灸、汤药、正骨、推拿、刺络、脐疗、敷贴、热熨、药茶、食疗等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表现为在医疗过程中尽职,更应该成为思想上的“导师”和身体上的“导游”。因为健康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思维模式的改变,而非其他。医生不仅仅要治病,还要授人不生病的智慧。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但大部分人只会在果上就病论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我们转变观念,在因上做工夫,改变因,果自然会变,这才是智慧的选择。

为此,我整理出一些操作方便、疗效确切的外治经验和内服的小验方,对诸多疾病的病理及发病原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为治疗这些疾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的具体内容涉及点穴、按摩、刮痧、火罐、热敷、脐疗、食疗等各种治疗方案,简单易学,效果直接。如果读者能掌握书中精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彻底改变对待疾病的观念,从重视治疗转变为重视预防,多学一点中医知识,少生一点疾病,持之以恒,就能够避免平时盲目怠惰、病时手足无措的困局,真正做到“我命在我不在天”。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这就是我写作此书的初心。

余应伟
2021年2月15日于北京 xRriE80kcSJr+vQNXN5MljIfiMW27SCHpDtAGhatCbQ0E3YicUHf25zhjwpAtQ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