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异病同治”之定经汤治疗妇科疾病

一、概述

在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上,男女基本相同,但女性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方面有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殊性,必然会在病理上相应产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疾病。胞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脏器,为奇恒之腑,不与十二经脉直接相通,但与冲、任、督、带相通。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宫,一源而三歧。冲、任、督三脉,下起于胞宫,上与带脉相交会,而外系于十二正经,使胞宫与脏腑间接相通。《奇经八脉考》言“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正因为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经相通,并存蓄十二经之气血,所以四脉支配胞宫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姚美玉教授认为女子以脏腑为本,以气血为用,且尤其重视从肝、脾、肾三脏辨治妇科疾病。

二、定经汤治女病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内藏元阴元阳,天癸的充盈全赖于肾中精气的充盈,如果肾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女性就会出现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者,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当今社会女性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精神压力大,肝为七情所伤则易成气滞,而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闭藏,乙癸同源,精血相生,开合藏泻相互配合,故而在临床上以肝、肾合而为病居多。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主运化,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损伤,影响冲任、胞宫的功能,亦常发生妇科疾病。可见妇科疾病的产生同肝、脾、肾之间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疏肝、益肾、理脾为治疗大法,姚美玉教授则喜用经方——定经汤。

(一)一般认识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的记载,可以明确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及其环节,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在这一产生机制中,肾气化生天癸为主导;天癸是元阴的物质,表现出化生月经的动力作用;冲任受督、带的调节和约束,受脏腑气血的资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血海按时满盈,满溢于胞宫,化为经血,使月经按期来潮。月经周期的调节是由冲、任的阴阳消长所决定的,冲、任的阴阳消长离不开肾中所藏的天癸的阴阳消长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中的“水”,就是我们所说的癸水,也就是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肾气,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其内蕴阴阳,策动生殖机能的发展。天癸具有很多的特性,包括它的时限性和节律性,天癸阴阳消长转化的周期节律决定月经来潮的节律。月经节律性的周期演变,正是天癸阴阳互根消长的外在表现(图1)。

img

图1 月经产生机制

妇人以血为本,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肝血满盈,通过冲、任二脉输注于子宫,肝疏泄适度,血海满溢,月经则丰而流畅。肝性喜条达,主升主动,妇人若情志不遂,则木失条达,肝失柔和,易致肝气横逆,气血郁结。妇人之疾,郁症居多,故肝郁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肝脏调畅全身气机,促进全身血液、津液运行和输布,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肝与肾同处下焦,肾系胞宫而藏精,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肝肾一体,精血同源,互生滋养,使经血充盈正常。肾司封藏,肝主疏泄,一藏一泄,使经水行止有度。肾与肝相互协调,使血海按时满盈,则子宫藏泻有期。肝为肾之子,母子关系密切,故任何原因导致肝的功能失调,都会引起天癸功能的失序,引起肾的郁积,从而就会出现月经的失调。这就是《傅青主女科》所说的“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

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调经篇·经水先后无定期》,本方原治妇人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出诸肾”乃指肾气旺盛,而后天癸至,才有月经来潮。肾水的旺盛是月经能定期而行的关键,肝肾同居下焦,肾为母脏,肝为肾之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原文指出,若肝气郁结,其疏泄失常,则肾所藏之精气蓄溢也会失常,所谓子病及母,治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肝肾之郁既开,则月经自有一定之期。方用定经汤(方歌:定经菟丝地芍归,柴荆茯苓山药随)。

方药: 菟丝子一两,酒炒白芍一两,酒炒当归一两,酒洗柴胡五分,大熟地五钱,九蒸山药五钱,炒白茯苓三钱,芥穗二钱(炒黑)。水煎服。

方中柴胡、黑芥穗解郁疏肝,理气调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调经;菟丝子、熟地黄补肾益肝,填精养血,又兼固冲任;山药、茯苓补肾健脾宁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肝的郁结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的失调同样会影响肝功能的失调,故用山药、茯苓。在用量方面,重用当归、白芍、菟丝子等质重阴药,轻用茯苓、荆芥、柴胡质轻阳药,补泻兼顾,升降并举,全方立法周全,配伍精妙,共奏滋肾疏肝,健脾养血之功。

定经汤是肾、肝、脾同治,精、气、血并调之方,凡辨为肾虚肝郁、脾虚失运、精亏血虚之证,无论妇科之经、带、胎、产、杂何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化裁以治之。然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少阳为枢,是以定经汤中以疏肝为主要治则,则可事半功倍。

(二)异病同治与临床应用

1.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始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阳明病辨治中指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在少阴病辨治中又言:“少阴病,吐逆,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在厥阴病辨治中又提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因阳明、少阳、厥阴病呕吐均有相同病机,即胃中虚寒,胃气上逆,故可以同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正因为经水出诸肾,肝为肾之子,月经的产生和妊娠功能的具备与肾气功能的旺盛、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密不可分,任何原因影响肝的功能失常,子盗母气,就会引起肾的功能异常,引发妇科疾病,如月经病、妊娠病、不孕症等,故可异病同治。

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拘泥于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是着眼于疾病“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原则,故月经病、妊娠病、带下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等属肝郁脾虚肾虚型皆可使用本方。

2.定经汤治妇科疾病
(1)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根据“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加上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特点,老师认为月经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本,肝郁为首,与脾有关,病位在胞宫。

月经先期、后期、不定期,闭经,崩漏,只要病因属于肝郁肾虚证均可选用本方治疗;即使是崩漏在塞流之后,澄源、复旧仍可用定经汤。

对于因痰所致的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采用疏肝健脾化痰的方法,可用定经汤合苍附导痰汤。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中医认为经断前后诸证的发生主要以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精血不足,冲任失调为根本原因;而水不涵木,肝郁木旺则是其发病的常见诱因,治疗可用定经汤与柴桂龙牡汤。

(2)妊娠病

胎动不安、滑胎是妊娠病中的主要疾病,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以及劳逸过度、房室不节、跌仆闪挫等。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胞络者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肾能系胎亦能养胎,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等。

其二,妊娠期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阴血养胎,肝失所养,加之妊娠期易焦虑抑郁,愤怒过度,或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均可使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易郁、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肝藏血,主疏泄,肝肾同源,肾与肝为母子关系,二者任何一方出现问题,会引起母病及子或子盗母气,肝肾同病,影响冲任、胞宫的功能,故临床中妊娠病属肝郁肾虚者多见。

其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能载胎,血能养胎,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肝肾同源,子母同病,治疗上应肝肾脾同治,补肾疏肝健脾,固冲安胎。胎动不安、滑胎等可用定经汤合寿胎丸。

(3)带下病

“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明确指出液为肾精所化,润滑如膏,流于阴股而为带下,受天癸至竭影响。这是生理性带下。而病理性带下在临床的常见疾病主要为带下过多和带下过少。《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症。”

带下过多者的病机: ①肾阳亏虚,影响督脉功能,阳气不足,气化失常,阴精转化失常形成湿浊,肝经过阴器,肾与肝为母子关系,肾阳虚,母病及子,或肝郁,子病及母,肝郁肾虚,寒湿内盛,下注冲任,损及任带二脉,以致带下过多;②肝郁加之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不化,湿浊内盛,以致带下过多,治疗可用定经汤合完带汤(完带汤芍陈人薯,柴草车前芥二术);③肝郁克脾,郁而化火,肝经湿热,损伤脏腑,或伤及下焦,累及任带,约固无力,湿热下注,以致带下过多;兼有湿热用定经汤合止带方(止带二苓泻牛车,茵陈黄柏赤丹栀)。

带下过少者的病机: ①肝肾阴亏,任带阴精津液不足,难以润前阴空窍,以致带下过少;②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气血瘀滞,阴精津液不能运达阴股,濡养空窍,以致带下过少。治疗可用定经汤合固阴煎;气血瘀滞者可加行气活血药物。

(4)产后病

产后具有多虚多瘀的特点,产后抑郁、产后身痛以及产后缺乳为临床中常见产后病。

产后抑郁: 产后失血,肝藏血,肝血不足,肝失所养,肝不藏魂,发为情志异常;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肾水不足,不济心火,心火偏亢,心藏神,神魂颠倒而致抑郁;或产后血行不畅而停瘀,瘀血内阻以致肝郁气滞。治疗上可用定经汤,脏躁者合甘麦大枣汤,肝郁化火可合丹栀逍遥散。

缺乳: 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肾经入乳内,实证者多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虚证者多为肝郁克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乳汁乃血之所化,化生乏源,则致缺乳。治疗可用定经汤合下乳涌泉散(下乳涌泉用四物,青皮花粉漏柴胡,白芷山甲王不留,桔梗通草甘草入);虚证合通乳汤(通乳丹中参芪通,当归麦冬苦桔梗,七孔猪蹄用两个,二剂乳汁如泉涌)。

产后身痛: 主要病机是产后多瘀,恶露当泻不泻,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产后情志失调,气滞血瘀,瘀滞经络关节,不通则痛,治疗时可用定经汤加化瘀止痛药物(身痛逐瘀汤);或产后气血虚弱,肝失所养,疏泄功能失常,加之肾精匮乏,经络关节失养,不荣则痛,治疗时可用定经汤合养荣壮肾汤加减。

(5)妇科杂病

不孕症的脉症复杂,虚实夹杂,又受月经的影响,且患者大多婚久不孕,求子心切,故临床中多肝气郁结,易致月经失调、痛经、妇人腹痛、癥瘕等而致不孕。其病因大多责之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湿等则为标证,治疗以调补肝肾根本。《女科要旨》云:“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种子之法,皆在于调经之中。”古有“调经种子”之说,故宜先调经治标,月经不调乃气血不和,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冲任失调,故临床上不孕症以肝郁肾虚更为多见。治疗可用定经汤;兼夹痰湿(多囊卵巢综合征)可用定经汤合苍附导痰汤;血瘀者可用定经汤加化瘀药(少腹逐瘀汤)。

妇人腹痛的临床常见病因为肝郁气滞,肝郁者肾亦郁也,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及肝肾亏虚,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治疗可用定经汤加减。实证:可加活血化瘀、除湿、止痛药物。虚证:定经汤(芍药甘草汤)补肾健脾,调补气血加止痛药物。

(6)前阴病

《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其中足厥阴肝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足少阳胆经“入毛际,合于厥阴”。足厥阴肝、足少阳胆之筋,皆“结于阴器”;足太阴肾、足阳明胃之筋,皆“聚于阴器”。前阴通过经络、经筋与肾、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可累及前阴发生病变,如肝肾亏损,阴部筋脉或肌肤失养,可致阴痛、阴痒;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生湿,湿热浸淫,致阴痒、阴疮、阴痛;脾肾阳虚,湿浊下注,日久化热,湿热浸淫,致阴痒、阴疮、阴痛。治疗时应肝肾脾同治,补肾疏肝健脾,方用定经汤加化湿止带、止痛、止痒药物。

【小结】

姚美玉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拘泥于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是着眼于疾病“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原则。姚美玉教授认为定经汤乃肾、肝、脾同治,精、气、血并调之方,异病可以同治,凡辨为肾虚肝郁、脾虚失运、精亏血虚之证,无论妇科之经、带、胎、产、杂何病,皆可用定经汤加减化裁以治之。总之,临证时要把握疾病病机,掌握疾病本质,异病同治,灵活掌握定经汤的临床应用。

三、病案举例

【病案1】

患者女,22岁,未婚。患者自述高中时期因学习压力大,曾有月经失调病史,近期临近考试压力大,心情烦躁,生活不规律,体重下降近5千克,并出现月经后期,40天一行,伴有腰酸腿凉。半月前患者外出不慎淋雨着凉,此后出现带下量多如水样,无异味,外阴瘙痒,腰酸腿凉加重,近日食欲欠佳,便溏,小腹冷凉,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 带下过多,月经后期(肝郁肾虚型)。

处方: 柴胡15克,炒白术25克,山药20克,党参25克,荆芥穗5克,白芍25克,黄芩15克,姜半夏10克,车前草15克,山茱萸15克,泽泻25克,茯苓25克,桂枝20克,延胡索2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按语: 肝、肾、脾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学习压力增大,心情抑郁,肝气郁滞,气机失常,运化失司;肝肾同源,子盗母气,累及肾,肾阳不足,影响气化功能,气化失常,水气内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克脾,而致脾胃虚弱,食欲欠佳。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化,流注下焦,损及任、带二脉,以致带下过多,此为内湿。加之患者外出涉水着凉,寒湿之邪内侵,此为外湿。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另肝郁气血运行不畅,肾气虚衰,天癸功能的失序,脾虚气血化生乏源,三者均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发为月经后期。本病病机为肝郁、肾虚偏阳虚、脾虚,故治疗上采用疏肝补肾健脾止带之法,以定经汤为主方,疏肝解郁兼能调经,方中加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桂枝等组成金匮肾气丸,偏补肾阳,配合荆芥穗、车前子等组成完带汤,在疏肝补肾基础上增强燥湿止带的功效,而方中又含四君子汤(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全方共奏疏肝补肾、健脾止带之功。

【病案2】

患者女,25岁,未婚,否认有性生活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既往月经先期,近3年来每于月经过后1周左右出现阴道流血,色红,持续1周左右血止,甚或淋漓至下次月经,反复治疗未见好转,患者心情烦躁,伴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乏力,睡眠欠佳,喜凉食,大便干结,形体消瘦,面赤,下颌痤疮,舌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细稍数。

辅助检查: BBT呈双相;B超提示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经间期出血(肝郁肾虚型)。

处方: 柴胡15克,黄芩炭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0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5克,焦栀子15克,牡蛎30克,茜草炭25克,墨旱莲30克,杜仲炭25克,菟丝子30克,女贞子30克,浙贝母15克,合欢皮25克,甘草10克。

按语: 七情失常是内伤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又以怒伤肝最为多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升散,若精神抑郁或暴怒则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而肝郁气滞。《内经》谓“木郁达之”,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气滞最易化火,火热之邪灼伤肾中阴精,热伏冲任,于氤氲期,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故发生出血;肾主骨生髓,肾阴虚,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外府失养,故腰酸;阴虛内热,故手足心热;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故睡眠欠佳。肝肾阴亏,肝火郁结,煎熬津液,痰热郁结在面部发为痤疮;阴津亏少,肠道失于濡润,故大便干结。治疗上采用滋肾疏肝、凉血止血之法。本方以定经汤为基础方,加上牡丹皮、栀子,疏肝的同时清肝热;墨旱莲与女贞子合成二至丸,滋肾阴,凉血止血,标本同治;加上杜仲、菟丝子平补肾中阴阳,又以益阴为主,玄参、生地黄有滋阴增液之功,达到通便的效果;玄参、牡蛎、贝母合成消瘰丸,玄参滋阴降火,苦咸消瘰;贝母化痰消肿,解郁散结;牡蛎咸寒,育阴潜阳,软坚消瘰,合而用之有软坚散结的功效;茜草炭、牡蛎等止血药物,加强凉血止血、固涩止血的作用,全方共奏补肾疏肝止血之功。

四、经典回顾

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妇人病有三篇专论,即《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此三篇系统论述了妊娠病、产后病、月经病、带下病,并论及妇人不孕症、热入血室、转胞、梅核气、脏躁等疾病,为中医妇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妇科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辨主症,分虚实

“妇人三篇”中包含各种主病,主病中各有主症,其中发热、腹痛、下血为常见主症。

辨发热是以六经为纲,根据发热的时间、性质、伴随症状以辨别虚实。阳旦汤主治太阳经表热证;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热证;大承气汤主治阳明经里实之热证;附子汤主治阳虚阴盛之少阴发热等。

下血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仲景根据下血的颜色和兼症辨虚实。即血色紫而晦暗为虚,下血伴少腹坚痛,少腹里急为瘀为实。

腹痛根据痛的性质辨虚实, img 痛多虚(产妇腹中 img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腹痛烦满,多属气滞血瘀(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坚痛、满痛、刺痛多为血瘀。

此外,仲景将以方测证的方法应用于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上,如妇人腹痛,见烦满不得卧,用枳实芍药散而无效者,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即先以理气为治,无效,则治以活血化瘀之法。

(二)《金匮要略》中关于热入血室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论“热入血室”方用小柴胡汤,并提出针刺期门穴;论“水与血俱结血室”,方用大黄甘遂汤。血室不同于胞宫,胞宫是脏器概念,而血室是病理概念,包含胞宫、冲脉、肝脏的综合病理现象,即涉及多脏器病变。凡涉及血室病变,治则是既要祛邪又要扶正,还要考虑月经或产后的病理变化。如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引起的月经病或产后郁冒,是既能扶助正气,又能和利枢机,转邪外出,热入血室不能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也不能用抵当汤、土瓜根散活血逐瘀,更不能用芎归胶艾汤养血止血。 MxdlBKE/OARaAp2xoI0LA7++WKKpxkFPzbUxaGJIMDcc/ZrJ1ym5x865nJ5AxL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