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妇科身痛

一、概述

妇科身痛类疾病,因其与女性特殊生理密切相关故而得名,主要包括经行身痛、经断前后身痛以及产后身痛,以全身肢体关节、体表肌肉等部位出现疼痛为特征。作为临床妇科当中的常见疾病,其病程长,恢复慢,给广大女性同胞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目前,西医没有对应病名,也没有文献明确记载其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大多参照风湿、类风湿等引起的骨、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疼痛,选用以缓解症状为主的非甾体抗炎剂或激素类药物,但副作用明显,仅宜短期使用,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甚至加重,长期考虑到药物的敏感性、依赖性以及对胃肠道、肾脏等其他脏器系统的损害等风险,特别是对于产后出现此类疾病又有哺乳需求的女性来讲,使用相对谨慎,取效也并不理想。在中医学中,身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属“痹症”范畴,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为患,痹阻经脉,治以祛邪通络为纲。而妇科身痛虽属痹证,但主体为女性,与其特殊生理特点联系紧密。在中医诊疗方面,由于妇人身痛的病因、性质、程度不同,加之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同,治疗上也存在诸多不同,临床常用方剂有趁痛散、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者是一些自拟方,或是配合一些针刺、艾灸、熏蒸等理疗手段内外协同治疗。

二、经方论治妇科身痛

身痛类疾病在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明确了痹症病因多为风寒湿邪合而为病,《金匮要略》当中更有中风历节病篇和痓湿暍病篇专述周身痛楚,代表方剂有乌头汤、麻黄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很多理论及方药在今天仍然适用,对于身痛的描述也较为详细,书中有不少方剂都有治疗身痛的作用,其中桂枝新加汤是仲景治疗女性身痛的一首代表方剂,为临床治疗妇科身痛类疾病提供了灵感。《女科百问》中论述:“外亏卫气之充养,内乏荣血之灌溉。血气不足,经候欲行,身体先痛也。”这是姚教授确定此类身痛病机关键的最早雏形。美玉教授重视经典,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妇科各类疾病,参照经典和女性特点,临床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不同时期女性身痛,疗效良好。

(一)妇女各个时期身痛的生理病理特点

1.经行身痛

生理: 脏腑产生的气血通过十二经脉输送至全身,其中的冲任督带与胞宫联系密切,是胞宫营养来源的直接通路。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记载,可以明确月经产生的机制。当脏腑发育良好时,尤其是肾脏,肾脏产生天癸,天癸作为一个动力枢纽,促使任脉所司精血津液充沛,冲脉广聚脏腑之血,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按时满盈,血溢胞宫,月经来潮。此时,气血下注于冲任胞宫,流经周身的气血相对亏虚,但因为有机体自身调节,一般不足以致病。

病理: 若在月经期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素体气血亏虚,为行经,脏腑气血下注血海,脏腑气血更虚,全身筋骨肌肉皮毛失于濡养,可致身痛;若调护不当,机体受到外邪侵袭,影响气血运行,经期气血下注胞宫,运行不畅,身痛的症状会在行经前后出现或者加重;或因女子本身情感细腻,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调控不当,影响肝的功能,气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冲任气盛,瘀阻更甚,遂致身痛。

2.经断前后诸证中的身痛

生理: 女子经断之期(西医称为围绝经期)是机体由盛变衰的转折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时阴阳失衡,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枯竭,面焦发白齿堕,脏腑功能也随之失调,常累及多个脏腑。

病理: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此时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精亏虚,肢体骨节失于濡养,可出现疼痛。肝与肾为母子关系,母病常累及于子,肝主筋,藏血,主疏泄条达,肾精亏损,肝木失于肾水的濡养,可导致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麻木疼痛的症状;肝失调达疏泄,加之情志的影响,导致全身气血运行失常,亦可出现身体疼痛的症状。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肾脏衰退,后天失于先天的滋养,脾胃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失于濡养可表现为身痛。

3.产后身痛

生理: 妇人产后气血大伤,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表不固,身体虚弱,正气亏虚。

病理: 在此生理基础上因为产后失血过多,营血亏虚,四肢百骸经脉失养,易出现体痛等症状;或情志影响,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津液流通不畅,也会出现疼痛。正气亏虚,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最易为风寒所乘袭,风寒湿邪入侵,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表现为经络阻滞而致疼痛。

简而言之,以上三个时期的特点可概括为多瘀多虚,以虚为本。不同生理时期,气血为女性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流经人体周身的气血因为或虚或瘀或虚瘀错杂发生相应变化而形成的一种隐性病理状态,营卫阴阳气血互为根本,常常相互影响,当由于某些因素超过自身调节能力范围或积累超负荷,进而引起周身营卫阴阳气血失和,客于筋骨脉肌皮,则会表现出显性身痛。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姚美玉教认为此类身痛疾病与西医的风湿、类风湿等,以及中医之痹症并不完全相同。病位虽在筋脉肌骨皮,但病机关键在于营卫阴阳气血失和,故治疗当以“和法”,和调营卫,和少阳枢机,疏通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补气养血,佐以活血化瘀,贯通营卫阴阳,使血脉充盛,且运行道路通畅,营卫气血和调于周身,身痛可解。根据方证相符的原则,基础方剂选用张仲景的柴胡桂枝汤,再根据临床患者的症状差别,适当加减。

2.辨证论治
(1)气血不足

症状: 肢体筋骨、关节、肌肉酸痛或麻木,月经(恶露)量少或增多,色淡质稀,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通痹止痛。

处方: 柴胡桂枝汤重用芍药加入黄芪、当归等。

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姜半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黄芪、当归、鸡血藤。

(2)肾脏亏虚

症状: 腰酸腿软,全身肢体关节疼痛不舒,腰背、足跟痛,头晕耳鸣,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恶露)或多或少,舌暗,苔薄,脉沉弦。

治法: 补肾填精,强筋健骨。

处方: 柴胡桂枝汤加山茱萸、淫羊藿、续断、狗脊、穿山龙等。

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姜半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当归、淫羊藿、狗脊、穿山龙、续断、牛膝、山茱萸。

(3)瘀血阻滞

症状: 遍身疼痛,痛处固定,或关节刺痛,屈伸不利,疼痛拒按喜温,经血(恶露)色暗有块,块下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 经行身痛及围绝经期身痛用柴胡桂枝汤合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产后身痛用柴胡桂枝汤合生化汤加减。

组成: 药物可选用柴胡、黄芩、人参、姜半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川芎、延胡索、香附、羌活、牛膝、干姜。

注: 各版教材中认为外感也是导致身痛的重要原因,时代不同,随着产后防护宣教的不断大众化,临床单纯因外感因素引起的身痛已不常见。

3.方药分析
(1)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用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原方为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剂,由小柴胡汤、桂枝汤原方剂量各半,合剂制成。在治疗妇科身痛类疾病当中,主要是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畅达三焦之功,和桂枝汤和营卫气血解肌发表之效。两方皆为和方代表,体现了“和法”,气血充盈,流行无阻,虚瘀解,身痛除。

(2)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畅达三焦气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情感细腻且敏感,易受情绪影响,使得肝气郁滞成为当今女性常见的体质之一。肝主枢机,疏泄三焦。《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辞海》将“枢机”解释为“事物运动的关键”,《说文解字》描述“枢,户枢也”,指运转门户的门轴,引申为运转、开阖的转换。枢机运转功能畅达,门户开阖才能正常。同理,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营卫阴阳气血可维持动态平衡。《中藏经》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为少阳所主,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元气为人体气之根本,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助元气散布,充沛畅达于周身。小柴胡汤能够调节肝的疏泄功能,和解枢机,畅达三焦,使得营养周身的路径通畅。

(3)桂枝汤

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本脏》提出:“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行针》曰:“阴阳和调,则血气淖泽滑利。”营阴入脉化为血,卫阳在外为卫气,营卫阴阳气血互根互用,相互联系。清代王子接评价其为“和方之祖”。桂枝汤为补益剂,可调补中焦脾胃,脾胃为营卫之本,助气血化生;桂枝甘草配伍,辛甘化阳,白芍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调和阴阳,共奏补气养血,贯通营卫阴阳。因其病位在筋脉肌骨皮,生姜作为引经药,可适当加大药量,以引经达病所。又能通过微微发汗的方法,祛除外感病邪,邪正兼顾。

本身柴胡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以治其本,临床根据不同表现类型稍作加减。气血不足型加入少量黄芪、当归、鸡血藤等以增加柴胡桂枝汤补益气血之功;肾脏亏虚型分为阴虚偏盛、阳虚偏盛、阴阳俱虚,在和其本的基础上加入平补阴阳之品,内寒或阳虚盛者亦可少加附子,兼顾标本。方中桂枝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的功效,所以瘀血阻滞型只需少量以活血化瘀,就能收效显著。

【小结】

综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姚美玉教授将治疗身痛的方剂总结如下(表1)。

表1 治疗身痛方剂

img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身痛的方剂多为桂枝、麻黄一类,但姚美玉教授认为治疗妇科身痛类疾病首选桂枝汤类方,其中《伤寒论》原文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此类疾病常见的临床病因为气血亏虚、气血瘀滞。女性三个生理时期多虚多瘀,以虚为本,而麻黄汤为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药性峻烈,发汗力强,根据“血汗同源”以及女性的生理特点,麻黄汤显然不适合;本病病机为营卫阴阳气血失和,而桂枝汤又为调和卫气营血的首选方剂,与本病病机契合,故选用桂枝汤。

受大环境的影响,肝气郁滞多为现代女性的普遍体质,贯穿于三个生理时期,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枢机,小柴胡汤疏肝气,和枢机,畅三焦。柴胡桂枝汤和调营卫,和少阳枢机,疏通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补气养血,贯通营卫阴阳,使血脉充盛,且运行道路通畅,营卫气血和调于周身,身痛已。

姚美玉教授在临床有时也会酌情运用附子汤类方剂,如附子汤主治素体阳气不足,寒湿内盛;真武汤主治素体阳气不足,水邪泛滥。阳气不足,温煦失司,寒、湿阻滞也会造成身痛。附子性温,通过补益心脾肾阳的作用调整机体脏腑阴阳平衡,根据病症夹湿、夹寒、阳气亏少的程度,在治疗上也会适当加减。

以上为姚美玉教授数十年临床工作经验分析所得,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治疗妇科身痛类疾病,临床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

三、病案举例

魏某,女,44岁。

主诉: 妊娠2个月左右出现胎停。

现病史: 患者平时易腰酸,孕4产0,每于妊娠2个月左右出现胎停,屡孕屡堕,情绪低落,经常哭泣,夜寐不安,常自觉两目干涩,偏头痛。本次妊娠再次出现胎停,清宫后出现全身肢体酸痛不适,以手腕、脚踝、腰部、足跟最甚,活动后易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中医诊断: 产后身痛(肝郁肾虚证)。

处方: 柴胡桂枝汤加减。

组成: 柴胡、黄芩、姜半夏、当归、川芎、桂枝、白芍、白芷、龙骨、牡蛎、合欢皮、穿山龙、狗脊、杜仲、甘草。

7剂,同时嘱患者取浮小麦50克,生姜4~5片,大枣4~5枚(掰开),水煎代茶饮。同时注意自我调节情绪,适当运动。

患者服药后,汗出、肢体关节疼痛、头痛、眼干涩等症状缓解,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巩固1月后,随访自诉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 患者44岁,曾有4次妊娠史,但屡孕屡堕,尚无子嗣,悲伤忧郁,情绪低落,肝气郁滞明显;小产后,气血尚亏,加之已经过了最佳生育期,机体各方面由盛转衰,肾脏渐衰。患者素有腰酸,肾虚明显,肾精亏损,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不能濡养肝脏,肝失濡养,不能上荣肝目,出现两目干涩,肝胆相表里,胆经行于头两侧,若肝失于濡养,则出现偏头痛。肝郁肾虚,脏腑营卫气血阴阳失和,出现身痛,因肾虚明显,故疼痛以骨节处明显,方以柴胡桂枝汤调畅枢机,和脏腑营卫气血阴阳,佐以补肾,使气血充足,运行通畅,筋骨强健。

四、经典回顾

1.桂枝汤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371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原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功效: 治疗风寒外袭,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所致身痛。

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原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

功效: 治疗汗后气营不足,营卫失和,筋脉失养所致身痛。

3.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

功效: 治疗阳虚及阴,阴阳两虚所致身痛。

4.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原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功效: 治疗风邪与营阴相搏,痹阻卫阳,血凝气滞,气虚血瘀兼风所致的身痛。

5.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原方: 防己一两,炙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功效: 治疗风湿兼气虚所致的身痛。

6.麻黄汤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原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功效: 治疗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所致的身痛。

7.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原方: 麻黄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功效: 治疗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而化热所致的身痛。

8.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原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白术四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功效: 治疗寒湿闭表,阳郁不伸,营卫失和所致身痛。

9.麻杏苡甘汤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

原方: 麻黄(去节,汤泡)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个,甘草(炙)一两,薏苡仁半两。

功效: 治疗风湿闭表,有化热趋势所致身痛。

10.乌头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原方: 麻黄三两,芍药三两,黄芪三两,甘草(炙)二两,川乌(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五枚。

功效: 治疗寒湿痹阻筋脉骨节,经脉阳气不得温通所致的身痛。

11.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知母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甘草二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两。

功效: 治疗风湿病邪流注筋脉骨节,虚(阳虚)实夹杂,化热伤阴所致的身痛。

12.附子汤

《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原方: 附子两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功效: 治疗肾阳虚弱,寒湿内盛所致身痛。

13.三附子汤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风偏盛)原方: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三枚,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白术附子汤(湿偏盛)原方: 白术一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一两半,大枣(擘)六枚。

甘草附子汤(风寒湿俱盛)原方: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功效: 治疗表阳虚伤寒外感久不解,复感风湿,风寒湿杂至所致的身痛。

14.真武汤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原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功效: 治疗肾阳虚弱,水邪泛滥所致的身痛。 rLnId0rdk3Q9zBxdOwNFxoRSNGuq0BZ/i6Dvo54ON0SjEbovJ7YMErU4d9zGvv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