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病机论治妇科腹痛

一、概述

妇科腹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是发生于女性患者生殖脏器的一系列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一身之疼痛均有相同的病机,发为不同的临床表现是因为疼痛所发病位不同。病位在颅脑清窍,则发为头痛,病位在四肢骨节,则发为身痛,而病位在胞宫冲任,则发为妇科腹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有虚实之分,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说:“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以为不易之法。”实证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不通则痛”,多为新病疼痛,表现为胀痛、刺痛、窜痛、固定痛、绞痛等,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素问·举痛论》中有:“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医宗金鉴》中有:“伤损之证,血虚作痛。”虚证疼痛多因阳气亏损,精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不荣则痛”,多为久病疼痛,表现为隐痛、空痛、坠痛等,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

妇科腹痛是周身疼痛中的一种,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或伴有腰骶、腿部疼痛不适。姚美玉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胞宫,发病与冲、任二脉气血失调具有关联性,在排除周围其他器官疾病后,根据疼痛发病时期可明确诊断。

二、经方论治妇科腹痛

在《金匮要略》的妇人病三篇中有大量治疗妇人腹痛的方剂,其中桂枝茯苓丸、附子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主要治疗妊娠腹痛,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内补当归建中汤主要治疗产后腹痛,红蓝花酒方、小建中汤主要治疗妇人腹痛及痛经。同时,后世的大量医家均对妇科腹痛有相应的论述。姚美玉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姚美玉教授采用了“三辨合并”的方法论治妇科腹痛。“三辨”即辨病、辨证、辨症。“辨病”即辨疾病种类,姚美玉教授认为在妇科腹痛中,病位均在冲任胞宫,主要依据发病的时期不同来辨病,可区分为经行腹痛(即痛经)、妇人腹痛、妊娠腹痛、异位妊娠、产后腹痛及其他特殊病症;“辨证”即审证求因,根据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寒热虚实,决定疾病的证型;“辨症”即随症加减,针对一些特殊的症状采取特殊的药物来治疗,例如各经头痛的引经药等。

在“三辨合并”的基础上,姚美玉教授常采用经方治疗妇科腹痛,主要取用了当归芍药散,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寿胎丸,出自《刘奉五妇科经验》的产后生化汤,融合了大温经汤与当归四逆汤而成的温经止痛汤等经典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经方治疗妇科腹痛临床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一)一般认识

1.病位

姚美玉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胞宫,与冲任二脉气血失调具有关联性。

2.病因病机
(1)冲任气血不调,胞宫失荣

胞宫为奇恒之腑,是身体内的脏腑之一。任何脏腑均需要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胞宫自身并不能产生气血,它有赖于一身气血通过冲任二脉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同时,女性特有的经、孕、产、乳等特殊的生理过程要大量消耗气血,当一身气血本就不足时,这些生理过程加剧了全身气血的亏虚,使得冲任二脉气血不足,胞宫得不到充足的濡养,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

(2)冲任气血失调,胞宫阻滞

女性在经期、产后,生理变化急骤,更易受体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生活所伤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影响冲任气血的运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干扰、阻滞胞宫气机,产生瘀滞。同时,胞宫自身与外界相通,可直接受邪,产生瘀滞。胞宫气机不畅,进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疼痛,即“不通则痛”。

(3)空腔脏器内异物阻滞气机

胞宫为空腔脏器,有六腑“以通为用”的特点。当胞宫被异常恶露、节育环、癥瘕等异物所干扰,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疼痛,即“不通则痛”。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胞宫称女子胞,又称子宫,是奇恒之腑之一,亦名子脏、子处、胞脏、血脏。《医经精义》中记载,胞宫位于带脉之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为妇女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当胞宫及其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病变,均可出现以小腹或少腹疼痛为主的症状,故诊断时应先排除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然后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分别诊断为经期腹痛、妇人腹痛、妊娠腹痛和产后腹痛。

(1)周围器官疾病的鉴别

胞宫位于小腹,通过韧带与腰骶相连,胞宫疾病以小腹或少腹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腰骶疼痛、前阴痛及带下异常,但胞宫前有膀胱,后有肠道,这些周围器官发生病变时也可出现相似的小腹或少腹疼痛,故应予以鉴别。

1)阑尾炎

阑尾点位于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界处,发生疼痛时易与右侧盆腔炎所引起的疼痛相混淆,故应予以鉴别。

诊断: 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有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伴有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腹部平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超声检查可见肿大的阑尾或脓肿,CT与超声征象相似。

慢性阑尾炎常有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也可能症状不重或不典型,常有右下腹疼痛,可仅为隐痛或不适,剧烈活动或饮食不节可诱发急性发作。主要体征为麦氏点压痛。X线钡剂灌肠透视检查可见阑尾不充盈或充盈不全,阑尾腔不规则,72小时复查阑尾腔内仍有钡剂残留,即可诊断慢性阑尾炎。

2)尿路感染

膀胱位于子宫前方,输尿管位于后腰,发病时与宫腔发生炎症及盆腔炎累及韧带时发生的腰痛较相似,故应予以鉴别。

诊断: 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伴或不伴发热及腰痛,终末血尿;下尿路感染时耻骨上膀胱区可有压痛,但无腰部压痛;上尿路感染时肾区、肋脊角压痛、叩击痛;尿沉渣检查白细胞增多,也可有红细胞,尿培养常有阳性结果。

3)肠易激综合征(IBS)

小肠位于子宫后方,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时出现的腹痛、坠胀感、里急后重感与盆腔炎有盆腔积液时的腹痛、里急后重感类似,故应予以鉴别。

诊断: 通常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①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a.症状在排便后改善;b.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c.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②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a.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b.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c.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d.黏液便;e.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③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2)妇科腹痛的诊断

妇科腹痛在诊断时首先要排除周围器官病变及全身病变等其他疾病,随后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结合西医诊断依据,将妇科腹痛分为痛经、妇人腹痛、妊娠腹痛、异位妊娠、产后腹痛及妇科急腹症。

(3)寒热虚实的鉴别

妇科腹痛辨证首辨寒热虚实。须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结合月经的情况、全身证候与患者素体情况等,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多属实;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多属虚;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2.辨病治疗

姚美玉教授擅长运用大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散、琥珀散、小柴胡汤等经方治疗妇科腹痛,主要治疗原则为调理冲任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经多年实践,临床疗效显著。

(1)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的治疗见于《金匮要略》。本病病位在胞宫,同时当胎动不安、胎萎不长、滑胎等疾病在诊断过程中确认为宫内妊娠、活胎,是以腹痛、腰痛为主症时,均可以妊娠腹痛论治。治则均以安胎为主,可分为肾虚证、气血不足证、气血瘀滞证,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肾虚证——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

气血不足证——益气固冲安胎——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党参、黄芪。

气血瘀滞证——祛瘀固冲安胎——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丹参。

1)当归芍药散

出处: 《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 img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组成: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

功效: 疏肝健脾利湿。

主治: 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 img 痛。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2)寿胎丸

出处: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滑胎。菟丝子(四两,炒炖),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

组成: 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

功效: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主治: 补肾,安胎。治肾虚滑胎及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

姚美玉教授在治疗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等病时擅长运用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能补能行,在治疗妊娠病时既能补养气血以养胎,又能行气利湿以助气血运行。

在妊娠过程中,胞宫的生理功能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均有赖于气血的濡养,气以载胎,血以养胎,并以血为主。当血不足时,便会因“不荣则痛”而出现腹痛,治疗上应养血以缓急止痛,当归芍药散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有缓急止痛之效。

肝主疏泄,调和气血,与肾同源,安胎当注意调肝。当肝失疏泄,可使冲任气血不足,不荣则痛,也可使冲任气血不通而生瘀滞,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妊娠腹痛时应注意子母同治,疏肝则益肾,益肾则安胎。同时,妊娠期为保胎一般不使用行气类药物,更多是运用养肝血之法。当归芍药散中川芎本就能行,当归、白芍又可以养肝之体以疏肝之气,既能养血,又能化瘀,以达止痛安胎之效。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气血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脾失健运,故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归芍药散可泻脾湿,助脾运,先生血以濡养胞宫,再化湿行气以使冲任调达,助气血运行,祛瘀止痛。

姚美玉教授在治疗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等疾病的过程中还善于运用寿胎丸。肾与胞宫有一条直接的经络联系,《素问·奇病论》又云:“胞络者,系于肾。”肾脉还与任脉交会于关元穴,与冲脉下行支并行,与督脉“贯脊属肾”,因此肾与胞宫在经络上联系紧密。在功能上,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能力均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而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体现就是生殖功能,故安胎必固肾。因此在治疗妊娠腹痛时首选寿胎丸补益肾气以安胎元。

故妊娠腹痛的三个证型均可运用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来治疗。

随症加减: ①去泽泻:泽泻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在无明显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时常不用。血水同源,若利湿太过易伤阴血,而胎儿正需要气血滋养,贸然使用泽泻易加重“不荣则痛”的情况;同时泽泻性寒,滑利峻下,也易伤胎,故无湿证不用。②加丹参:丹参性平和,能祛瘀生新,活血不伤正,既能活血,又能养血,故《本草便读》中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说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中的丹参酮、丹参素等成分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流速,还能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疗效显著,且不伤胎,故常用于妊娠腹痛及胎动不安等症。③加艾叶:艾叶性温,尤善治疗下元虚冷、冲任不固,又是温经止血之要药,是安胎要药,与当归芍药散中的川芎、阿胶、芍药、当归等同用,即《金匮要略》胶艾汤,温经散寒以止痛。④有热:加生地黄,即四物汤,以养肝血,清肝热;或加黄芩,引药入肝经以清肝热。

(2)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恶露不尽虽主症不同,但均有腹痛和恶露异常,属西医子宫复旧不良的范畴。属虚、瘀,治法宜益气养血,祛瘀止痛,方用产后生化汤。但也有少数属感染邪毒的病情较重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时应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以热入血室论治。

气血不足证——益气养血——产后生化汤加党参、黄芪等。

气血瘀滞证——温经活血——产后生化汤加王不留行、通草等。

现今大多教科书认为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后世各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众多改动,都各有不同。

《傅青主女科》生化汤: 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老酒20克。功效: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景岳全书》钱氏生化汤: 当归5钱,川芎2钱,炙甘草5分,焦姜3分,桃仁10粒,熟地黄3钱,大枣2枚。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产后生化汤: 当归3钱,川芎1钱,红花1钱,益母草1钱,泽兰1钱,桃仁5分,炙甘草5分,炮姜5分,山楂2钱,老酒5钱。功效:养血活血,扶正祛瘀。

在上述几个生化汤中,姚美玉教授常用《刘奉五妇科经验》产后生化汤来治疗产后腹痛与恶露不绝等症。产后耗气亡血,多因虚而停瘀,有多虚、多瘀、多寒的特点,产后生化汤中活血药多而量轻,可通利血脉而养血,活血,化瘀,起到温、补、化的功效。同时刘奉五生化汤在《傅青主女科》生化汤的基础上加入了益母草、泽兰、山楂,善入胞脉,可行胞中之瘀滞,以达祛瘀生新之效,更适合产后腹痛的患者。

产后多需哺乳,在治疗产后腹痛的同时应兼顾通乳,促进子宫复旧,并注意用药安全。可加用王不留行、桔梗、通草、龙骨、牡蛎,既能起到通乳化水之效,又能理血通经,镇静散结,调理胞宫气血,加强了祛瘀生新的作用。

女子情志多忧郁,尤其产后心理、生理变化巨大,情志更易不舒。可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加入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姜半夏,疏肝理气,调节情志。当肝气调达,又可加强化瘀的作用,促进胞脉的气血通畅。

随症加减: ①恶露不止,减当归,加炒蒲黄。②感染邪毒,加夏枯草、金银花、土茯苓,严重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采取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并在必要时行手术治疗。③伴产后身痛、腰痛,加狗脊、穿山龙,腿痛加羌活。

(3)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姚美玉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虚寒证多见,治则为温经扶阳,养血止痛,而继发性痛经以实寒证多见,治则为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无论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都应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后专注治本,调理冲任气血,经前则同时兼顾治标和治本。姚美玉教授常用自拟的温经止痛汤治疗。

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止痛——温经止痛汤加减。

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温经止痛汤加莪术、皂角刺等。

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温经止痛汤加柴胡、黄芩等。

温经止痛汤为姚美玉教授自拟方,是在大温经汤合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之上变化而来,多在经期7~10天开始用药。

1)大温经汤

出处: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组成: 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2)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组成: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姚美玉教授自拟温经止痛汤是在大温经汤合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去阿胶、麦冬、人参、吴茱萸,加延胡索、香附、蒲黄、没药、狗脊、穿山龙而成,方药组成为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牡丹皮、生姜、半夏、细辛、甘草、通草、延胡索、香附、蒲黄、没药、狗脊、穿山龙,具有温经通脉、养血祛瘀的功效。

姚美玉教授认为,痛经多寒证,无论虚寒实寒均有瘀,且无论虚寒实寒均有虚。寒性收引,无论虚寒还是实寒,均主凝,主痛,故血脉瘀结。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血液得寒则凝,凝涩而运行不畅,瘀滞不散,形成瘀血;而虚寒时也有阳虚、气虚,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涩滞,继而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后又易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循环往复致“不通则痛”。故无论虚寒、实寒均有瘀。

同时,实寒阻碍气血运行,使全身各脏腑气血瘀滞,进而生血不足;虚寒阳气不足,脏腑无力化生气血,再加上瘀血也会耗伤阴血,故无论虚寒实寒均有虚,因此痛经常常是虚与瘀合。而大温经汤温经与祛瘀并用,以温经为主,养血与活血并用,以养血为主,非常适合用于痛经的治疗。故无论虚寒、实寒均以大温经汤为主方。

寒性收引,且瘀血停滞,使经脉血行不畅,阳气闭郁于内,不能达于体表四末;或血虚寒厥,阴寒内盛,四肢失于温煦,故痛经除小腹及胞宫之外,多伴有手足冰冷,而当归四逆汤是《伤寒论》中主治血虚寒厥证的方剂,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其中细辛入肾经,善除脏腑之阴寒固痛;通草善引经下行,通行血脉,又可活血通气,故常用于痛经伴四肢冰冷的患者。

随症加减: 痛经以腹痛为主症,但大温经汤原方中以养血为主,活血祛瘀的力量不足,故加入延胡索、香附、蒲黄、没药等药物增强化瘀之功效。延胡索擅活血、行气、止痛,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香附是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且现代药理显示,香附浸膏对子宫有抑制作用,醇提物有抗炎、镇痛作用;蒲黄、没药能行血通经,消瘀止痛,常用于妇科瘀滞痛症。故加入延胡索、香附、蒲黄及没药以对症止痛,以达到减轻痛经症状的目的。

子宫位于盆腔之中,通过韧带与腰骶相连,当子宫及周围组织发生病变时,常波及腰骶部,导致腰痛、腿痛。狗脊、穿山龙能补肝肾,强腰膝,对症治疗腰腿疼痛。

姚美玉教授认为,痛经虽以寒证多见,但也有气机瘀滞、生湿夹痰或郁而化热之证。其病因虽为气滞,但仍以血瘀为标。肝主疏泄,如气滞明显,气机不畅,容易造成气滞血瘀,表现为脾气暴躁、腹痛拒按;疏泄失调,三焦水道通行不利,易生湿成痰,进而阻碍血脉而生瘀。湿、痰、瘀停于面部,即发为痤疮;停于脏腑,则发为结节。故仍可用温经止痛汤治疗,可加柴胡、黄芩,配伍方中的半夏即为小柴胡汤,调理三焦气机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若气滞化热,但仍有寒滞于肝脉,为寒热错杂之证,可加大牡丹皮用量以清血分之热。此类病变多表现于平时,应注重经后的调理以治其本。可去桂枝,并合用柴胡、黄芩、浙贝母、皂角刺、夏枯草等以加强疏肝理气、清热化湿之效。但于经前、经期发生痛经时,又时常有寒证的表现,如手足、小腹冰冷,喜温喜按等,仍应使用温经止痛汤进行治疗。

痛经虽有虚寒证,但痛经患者多为年轻人,气血亏虚严重较少见,以瘀相合者多见,故去原方中的阿胶、麦冬、人参。若遇气血亏虚明显的患者,出现面色 img 白、少气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仍可加用阿胶、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共奏养血止痛之功。

(4)妇人腹痛

妇人腹痛始见于《金匮要略》:“夫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但未明确提出病名。直到第六版《中医妇科学》中,首次明确“妇人腹痛”的病名,可对应西医学中的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盆腔瘀血综合征等疾病。本病临床常见肾阳虚衰证、血虚失荣证、感染邪毒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其中尤以虚寒、实寒、气滞和血瘀四种证型最为常见。姚美玉教授认为,其治则及选方用药基本与痛经相同,但妇人腹痛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与湿相合,应在温经止痛汤的基础上加入茯苓、苍术、泽泻、猪苓等药物以化湿浊,防止复发;而气滞型为温经止痛汤加柴胡、黄芩,可直接通过通利三焦而祛湿浊。唯感染邪毒证与湿热蕴结证需再论述。

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止带方。

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或桃核承气汤或大黄牡丹汤。

1)清热调血汤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一》:“治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桃仁、红花、黄连、香附、延胡索、牡丹皮、莪术。

主治: 妇人经水将来,腹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具体症状为经前、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或伴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重。多数患者有低热起伏,小便短黄,平时带下色黄,味臭秽,舌红,胎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功效: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止带方

出处: 《世补斋医书·不谢方》。

组成: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牡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主治: 湿热下注之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

功效: 清利湿热止带,佐以解毒杀虫。

3)解毒活血汤

出处: 《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 连翘二钱,葛根二钱,柴胡三钱,当归二钱,生地黄五钱,赤芍三钱,桃仁(研)八钱,红花五钱,枳壳一钱,甘草二钱。

主治: 温暑痧邪,深入营分,转筋吐下,肢厥汗多,脉伏溺无,口渴腹痛,面黑目陷,势极可危之症。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4)桃核承气汤

出处: 《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大黄、甘草(炙)、桂枝、芒硝。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功效: 逐瘀泻热。

5)大黄牡丹汤

出处: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组成: 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功效: 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姚美玉教授认为妇人腹痛病位在胞宫,以腹痛为主症,累及腰腿,常伴带下量多、色黄。本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姚美玉教授认为此与湿相关,其因多瘀与湿相合为病。虚寒之证阳气不足,失其温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易生湿邪;而实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即生湿浊,且寒常与湿同时侵袭人体,故无论虚寒、实寒均易夹湿。妇人情绪波动较大,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聚可生湿浊。湿浊一旦产生,又会阻碍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故气滞血瘀常挟湿。胞宫与外界相通,湿热之邪或邪毒可直接侵入胞宫而致妇人腹痛。故妇人腹痛常与湿相合,湿性黏滞,胶着难解,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治疗妇人腹痛,无论哪个证型均应注意活血与祛湿并用,在温经止痛汤的基础上加入茯苓、苍术、泽泻等药物以化湿浊,治病求本,防止反复发作。

清热调血汤、止带方均活血化瘀与祛湿并用,但清热调血汤是桃红四物汤加黄连、香附、延胡索、牡丹皮、莪术而成,以活血祛瘀清热为主,黄连燥湿为辅,故更擅化瘀,而利湿力量不足,故应加入薏苡仁、车前子等药物以加强化湿之力;而止带方中猪苓、茯苓、黄柏、茵陈、泽泻均以利水化湿为主,赤芍、牡丹皮化瘀为辅,更擅利湿止带,用于以湿为主,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明显的患者。

解毒活血汤、桃核承气汤与大黄牡丹汤均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但解毒活血汤重在化瘀与退热,用于不伴腑实证,以发热为主症的患者。大黄牡丹汤与桃核承气汤常用于病变波及阑尾、肠道的患者,多伴有大便燥结等阳明腑实证,既能活血化瘀,又能通腑泄热,使热从下出。桃核承气汤擅破瘀泄热,可因势利导,破血下瘀泄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而大黄牡丹汤擅化湿浊,用于在阳明腑实证的基础上伴有带下浓稠臭秽的患者。三方均有除湿之力。若热入营血,症见斑疹隐隐者,应用清营汤清营解毒,散瘀泄热。

三、病案举例

【病案1】

窦某,女,21岁。

主诉: 初潮后1年痛经至今。

现病史: 该患初潮后1年无明显诱因开始痛经,经量正常,痛经明显,喜温喜按,痛连腰骶,伴恶心、手足逆冷,每次经行第1~5天小腹冰冷、腹泻、嗜睡。末次月经2018年8月11日。舌质暗,苔白,脉沉。

辅助检查: 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厚6.7mm,子宫肌层回声不均。

中医诊断: 痛经(虚寒证)。

处方: 大温经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25克,延胡索25克,香附15克,蒲黄15克,没药10克,狗脊30克,桂枝15克,泽兰25克,穿山龙30克,羌活5克,通草10克,甘草10克。痛剧、手足逆冷时加服细辛3克。

水煎早晚分服。

【病案2】

王某,女,43岁。

主诉: 右下腹胀痛3个月。

现病史: 该患经量较正常稍少,色常,经前乳胀明显;3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右下腹胀痛,拒按,矢气后稍缓解,伴腰痛、胸闷、失眠。平素脾气急躁,有乳腺小叶增生病史、剖宫产病史。末次月经2019年6月5日。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增厚、压痛(+),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妇人腹痛(气滞血瘀证)。

处方: 琥珀散合小柴胡汤加减。

组成: 当归15g,牡丹皮15,赤芍15g,延胡索25g,三棱10g,莪术10g,穿山龙30g,狗脊30g,黄芩10g,柴胡15g,合欢皮25g,远志15g,皂角刺15g,半夏10g,香附15g,甘草10g。

【病案3】

李窦某,女,31岁。

主诉: 停经54天,小腹坠痛2天伴腰酸。

现病史: 该患平素月经规律,量色如常。末次月经2019年2月24日,现停经54天。孕1产0。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痛伴腰酸,喜温喜按,伴恶心、腰酸。患者体型纤瘦,平素饮食量少,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滑。

辅助检查: B超检查示宫内单活胎,血HCG18200U/L,孕酮21.4ng/mL,雌二醇64pg/mL。

中医诊断: 胎动不安(气血不足证)。

处方: 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

组成: 菟丝子30g,桑寄生25g,阿胶10g,续断25g,当归10g,艾叶10g,白芍25g,白术15g,茯苓15g,杜仲25,党参25g,甘草10g。

【病案4】

吴某,女,29岁。

主诉: 产后5天,下腹胀痛2天。

现病史: 该患5天前顺产一男婴,产程顺利。2天前因家庭关系不和而情志不舒,出现下腹胀痛,稍有拒按,恶露量少色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在腹部可触及宫底,压痛(±)。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产后腹痛(气血瘀滞证)。

处方: 生化汤合柴胡汤加减。

组成: 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10g,当归15g,川芎15g,桂枝15g,白芍25g,白芷15g,龙骨30g,牡蛎30g,合欢皮15g,穿山龙30g,狗脊30g,杜仲25g,甘草10g。

7剂,同时嘱患者取浮小麦50g,生姜4~5片,大枣4~5枚(掰开),水煎代茶饮。注意自我调节情绪,适当运动。

四、经典回顾

1.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原方: 桂枝、茯苓、牡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 桂枝茯苓汤为化瘀消癥之缓剂。方中以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可祛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制作蜜丸,用法从小量开始渐加,亦有下癥而不伤胎之意,更示人对妊娠病症应持慎重之法。如此运用,使癥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为妊娠宿癥、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

2.附子汤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故取《伤寒论》304条中的附子汤方)

原方: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两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子,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不调太、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终不得和,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开,白芍以收厥阴之阖,茯苓以利少阴之枢纽。独是少阴之邪,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阴,注于骨间,散寒救阳?尤必人参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上资君火之热化,全赖元阳一起,而少阴之病霍然矣。

3.芎归胶艾汤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原方: 芎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方解: 芎归胶艾汤是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甘草组成。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阿胶养阴止血;艾叶温经止血,暖宫安胎;甘草调和诸药;清酒行药力。诸药相配,和血止血,暖宫安胎。

4.当归芍药散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怀娠,腹中 img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原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一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方解: 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而绵绵矣。故以归、芍养血,苓、术扶脾,泽泻泻其有余之旧水,芎畅其欲遂之血气。不用黄芩,痛因虚则稍挟寒也。然不用热药,原非大寒,正气充则微寒自去耳。

5.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原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方解: 产妇血流不快,积于腹中作痛,心烦胁满不得卧,此为实邪。法应开散而行其瘀滞,则诸病可已。枳实烧黑者,入血中行积也;加以芍药走血分,而血癥可散矣;以麦粥下之者,即大麦粥取其滑润宜血,且有益胃气也。

6.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原方: 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 img 虫(熬,去足)二十枚。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九,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方解: 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 img 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血,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

7.内补当归建中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原方: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穹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方解: 用当归、芍药养血滋阴,令营血不亏则经脉得濡,经脉得濡则肝木柔和。当归又能活血,如果血滞而有刺痛,本品亦可兼顾。用甘味的甘草、大枣协助归、芍缓解经脉挛急,体现了肝苦急,急食苦以缓之的治则。加入饴糖,甘缓止痛效力更强;如果仍然出血不止,宜加地黄、阿胶滋补。产后气血虚少,加之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血海空虚,因此身体虚弱羸瘦不足;气虚失于温煦,血少失于畅运则见腹中疼痛不止;气血虚弱,又有腹中疼痛,故见吸吸少气。内补当归建中汤正适应于这种病症。另外,如果是产后脾胃健运失职,中焦虚寒,不能温润于下焦而致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思饮食者,亦可运用本方治疗。

8.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 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9.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原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桂枝汤调和荣卫而益精气,倍芍药解挛急而治腹痛。饴糖甘温,缓中补虚,故以中气不振、津血枯竭而腹中急痛者为主治,由此而致悸、衄、失精以及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当亦治之。 rLnId0rdk3Q9zBxdOwNFxoRSNGuq0BZ/i6Dvo54ON0SjEbovJ7YMErU4d9zGvv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