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幕后的操纵者

在企业里,问题有诸多。然而,所有企业里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企业里人的问题都是老大的问题,所有老大的问题都是他心智模式的问题。

何谓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的惯性模式。心智模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思想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某书中的一则资讯:

2013年9月,有人预测并提醒移动电源行业,小米要杀进来了!该行业的反应:我们的行业很特殊,一款铝合金外壳、6000毫安的移动电源,售价也要199元,小米进来也会被秒杀!

2013年底,小米移动电源推出,铝合金外壳、10400毫安,售价69元。所有移动电源公司哭了。

2014年4月,有人提醒插线板行业,互联网要杀入插线板行业了。该行业回应:我们的行业太特殊了,要杀进来不可能。

2015年3月,小米生态链公司(青米)出品了3插孔、3USB插线板,售价49元;后来奇虎360也推出3插孔、4USB插线板,售价59元,公牛等插线板企业蒙了。

2014年5月,有人提醒南孚总部高管,如果互联网杀入电池行业,他们是否已经思考如何应对。该企业回应:我们的行业真的很特殊,不可能。

2015年10月,小米推出彩虹电池,10节仅售9.9元,价格骤降一半多。

……

这种认为“我们的行业很特殊,不可能”的观点就是心智模式的具体呈现。

心智模式示意图

心智模式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对事物所抱持的固有看法。心智模式是不易被察觉的,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与情绪模式。当你认定某人是坏人又不得不与他打交道时,你的第一反应便是如何保护自己,以免遭受伤害。事实上,无论你内心有何种想法,都是基于认定“这个人很坏”,而随之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以所认定的这点为基础的。可见,心智模式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决定一个人面对或处理事情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与情绪模式。

心智模式操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操控一个人的言行模式。人的思维模式是有意识的,可察觉的。举个例子,当你外出见客户时,你通常会思考该和他谈论些什么话题,对他做些什么事情,以确保是恰当的,这就是思维模式——通过“想”决定如何“说”与“做”。

心智模式还操控一个人的情绪模式,情绪模式影响人的声调与身体语言,并对事情的效果起到决定作用。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一个情况:有个人从你身旁经过,匆忙间不小心打翻你手中的一堆书籍,而他却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跟你说了声“对不起”敷衍了事,你心里自然是觉得不舒服的。当他意识到你的不满时,却抛出一句“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想怎样”,试问此时你的感受是不是会更加糟糕?事实上,彼时对方说“对不起”这个言行并无效果,决定效果的不是“对不起”这三个字与说“对不起”这个行为,而是对方说它时表现出的声调与身体语言。假如对方能用缓和、真诚的语调与稍微屈腰的姿势说出“对不起”,你势必会欣然接受他的道歉并愉快和解的。因此,真正操控效果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模式。

心智模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情绪模式,即在面对人、事、物时,如何思考、行动,并达到何种效果。对于企业家也一样,事实上你的心智模式已经操控了你怎么想以及当时的情绪,也许你还未察觉,也许察觉了却不知该怎么做。当你发现企业中很多问题重复出现,包括团队难管、人才难找、经营不善、盈利不佳等问题时,也许该意识到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心智模式。因为无法觉察,无法通过意识去进行思考,所以说不出来,但实际上它已经操控了你的内心。

谁在影响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心智模式形成的原因与要素纷繁复杂,源自个人发展与成长各个阶段的经历,与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宗教信仰、接收的资讯与知识等紧密相关。人们对心智模式塑造的过程也许莫衷一是,可对心智模式所呈现的方式,却有着非常相近的看法。在我看来,心智模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判断模式和动力模式。

思维模式指的是一个人看待人、事、物的角度、维度与方式,它决定着个体的言行。举个例子:企业中的两位员工,面对突然被加派的任务。其中一位员工习惯消极的思维模式,认为公司在刁难,故意加派任务增加其工作负担,故解读为“压力”,于是消极应对工作;而另外一位员工生性乐观积极,认为这是公司对其工作能力的肯定与认可,将临时加派的任务看成“挑战”与“机会”,因此反而干劲冲天。可见,心智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人事物的认知,就如同一个“滤镜”,决定一个人能“看到”什么,是压力,还是挑战。如上述例子所示,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时,所得出的结论与所产生的行为,往往是迥然不同的。

判断模式,即一个人对其思考对象,如人、事、物等,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断定的习惯。判断往往基于信念,信念是所有判断模式的基础。

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也就是来自说话者大脑里认知的世界,即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对信念的拥有者来说,更准确地说,是对这个人内心的运作系统来说,信念是绝对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人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往往伴随着“是/不是”“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做成/不能做成”“可以/不可以”“等于/不等于”“应该/不应该”“因为……所以”等绝对性的语言,或者描述事物时带有肯定的语气。

例如,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是天意,没有办法!”

“这个任务我能完成!”

“这件事你应该听我的!”

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做出判断呢?我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便是最佳的诠释。信念是本人认为世事应该是怎样的,可真理却并非真的如此。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区别开来。当一个人本着某种信念时,他便会像被蒙蔽了双眼,做出可能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也就是说,信念具有局限性,或是限制性。

你也许听说过“Flat Earth Theory”(地平论),这是一群自称“Flat Earther”(地平者),即“相信地球是平的”的人做出的论断。这些人大多相信地球的形状就如同一个扁平的盘子,以北极为中心,南极洲则是环绕在地球外围的一座冰墙,防止人类从这个平地延伸的“地球”掉落下去。他们甚至为印证自己的判断,大肆批判“地圆说”是伪科学,宣扬地球的球体照片不过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糊弄大众而伪造的。

当一个人坚持某一信念的时候,是看不到也听不到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即使看到了听到了,他也会为坚持这一信念,扭曲事实,做出错误的判断。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区分开来并且认为它们是两回事,便是一个人已经达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认证。

除了蒙蔽客观真理这一弊端,信念的限制性还操控一个人的成败苦乐。人接受生命,就有权利去追求:接受、尊重、爱;更多轻松满足,成功快乐;幸福人生;系统更平衡、稳定、发展、壮大。然而,很多人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充满被别人否定的体验,积累下来,就形成了限制性信念,使一个人无法朝上述方向发展,无法获得生活过得更好的机会,无法拥有更好的明天的可能性。限制性信念是轻松管理的头号敌人,让企业家在面对事情和问题时,内心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能/可能)”“没(有办法)”“难”。

有这些信念的人,常常试图用冠冕堂皇、不易辩驳的虚泛言语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例如“应该知足”“安分守己”“做人不可以那样”等)。这些虚泛言语只会让人把注意力放在无能为力和没有效果的地方。事实却是,每个人,只要有生命,我们总是有能力使自己更成功,同时使其他人、事、物更好。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士,都是允许自己有梦想,认为自己“能”“可以做到”,都是从思想上突破开始的。

动力模式,即人的内在驱动模式,指的是一个人习惯于受什么驱动。事实上,每个人都被他的价值观所推动。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比如在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这件事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或者凭这件事我可以得到什么。我常常喜欢引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可见,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因此,想要推动一个人,须先了解他的价值观,即他在乎一些什么样的价值,并想办法在他要做的事情中增添这些价值。

任何一件事给我们带来的价值都不会仅有一个,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这众多的价值里,是有着轻重缓急之分的。通常,我们会放弃一些较低的价值而成全一些较高的价值,在抉择上,我们是凭借价值的高低进行取舍的。

所有事情带来的价值中,既包含正面的(心中想要的),又包含负面的(心中想要避开的)。它们按价值的正负和轻重,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排列:从最想要的正面价值到最轻微的正面价值,到轻微的负面价值,再到最不想要的负面价值。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价值观,那么处理事情与做出决定时便能干脆利落,否则会犹豫不决。不过,在一些情况下,即便我们对一件事的价值观有着清晰的轻重排序,仍会出现困扰,这是因为在意识和潜意识里事情的价值常常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员工老说是为了金钱工作,可当他已经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时,仍然感觉不开心。经过引导,他才明白内心即潜意识其实是极其需要上级的肯定,并且渴望得到学习的机会。可见,在他的潜意识中,是视上级的肯定与学习机会为高于金钱的价值的。

这说明,人的需求是有两层的: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表层需求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需求,如物质和金钱,还有行为上的需求,如技能提升、良好的感觉;而深层需求有责任、原则、成功快乐、信念(应该这样)、身份(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意义(我的人生为系统做出了什么贡献)。

理解层次示意图

要推动一个人,必须搞清楚其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找出他最注重的价值。当所有关于推动、激励人的方法,都是运用价值观的方法,在这个人要做的事情上增加他所注重的价值时,那么他便会对那件事情有兴趣,会自动、积极和认真地去做。

凡是重要的事情就一定做得很辛苦吗

中小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非常重要。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太多的经济学研究解释这点,这里就不赘言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多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至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我认为中小企业的贡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回看中小企业走过的40年,实属不易。改革开放之初,庞大的创业者寻找各种创业机会并谋求发展,一路淘汰了很多人,但更多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成功创业者把自己的事业建立起来并且越做越大,一小部分企业甚至闯入了世界500强。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经营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很多新科技、新经营模式,以至整个社会从工商业、农业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到处都出现颠覆性的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及方法都失去了效果,中小企业在惊涛骇浪中挣扎,未来充满未知数。

如此形势下,不知道从何时起,社会上有了一个信念:有意义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得很辛苦、做得很艰难。渐渐地,人们的焦点不是放在“意义、重要”上,而放在了“辛苦、艰难”上。若两者有得选择,人们甚至直觉地选择后者,似乎不辛苦、不艰难就没有意义,不重要了。

他们口中还是不断地诉说着那些意义如何重要,但那只是“幌子”——让他们能够抵挡别人的劝说,让他们能够坚持继续辛苦艰难下去而已。

如何证明我说得没错呢?只要看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有没有他们希望的效果。当企业家“越做越感到疲惫无力,距离成功快乐也越来越远,口中还有一大堆道理,坚持这样做才是对的”时,还能找出一大堆环境因素、外界人、事、物如何不配合的借口。至于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与人、事、物的情况下,有人能取得成功?他们就会拿出最后一件法宝:别人运气好,我不跟别人比较,我只管做自己的事。

其实他们唯一欠缺的运气是:不愿改变一下思维的方式,不允许自己考虑无须辛苦,可以更轻松更有满足感的不同做法。一方面不甘平庸,另一方面却维持平庸,重复一个旧的、无效的模式。

我坚信:人生里的任何事,都可以得到成功快乐,同时过程可以做得轻松满足,企业管理也可以。你今天就可以开始允许自己,从一个信念开始,相信既然这个企业对我很重要、很有意义,我肯定可以做得更轻松、更有效果、更开心,同时更成功。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推动正确的行动,就会拿到想要的效果。 VPBod0g2aECIoZdIs9dK/MXZNo1gxfhNxsEut22YsoZtJGA5q07r8tny/FNfjM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