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品导读

当我们翻开这本《格列佛游记》时,会得到些什么呢?

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挺奇幻、惊险。

然而,如果仅止于此,我们就浪费了这本书。

因为,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是类似的航海探险故事,我们可能在《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航海”篇里,就已经读过——《格列佛游记》既不是这种故事类型的“开山之作”,也不比前人“浓墨重彩”;这是一本十八世纪的游记体讽刺小说,它的作者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而在当下很多流行的漫画故事里,我们同样会看到类似的海上冒险故事,也许表达更夸张更动人——《格列佛游记》有点过时了。

类似的故事,我们看过更经典的版本,也看过最现代的表达,为什么还要看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文学的表达是有一些传统模式的。在这个传统模式之下,因为写作者不同,表达也呈现出差异。比如,两个爱人殉情的悲剧,在古典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无论“女扮男装”还是“化蝶”的情节,都显得浪漫唯美;而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刻薄挑剔的恶婆婆和懦弱善良的府君,就更加现实深刻。到了莎士比亚的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明显多了人文主义者思想启蒙的味道。

因此,同是海上奇幻冒险故事,《格列佛游记》也有它自己的独特表达。我们在读它的时候,就不要仅仅满足于读一个奇幻惊险的有趣故事,而要去思考故事背后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比如,作者对书中的人物有没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文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这些“独特表达”,才是我们的阅读收获。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看这本小说的匠心之所在。

整本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冒险经历。

具体的内容不剧透,我们只看在这些奇幻的经历背后,隐含了怎样的深意。

在小人国,格列佛是巨人般的存在,他拥有强大的力量,却具有宽容谦和的美德;在大人国,格列佛因体格弱小而沦为玩偶,但依然隐忍顽强、英勇无畏。我们意识到,格列佛就像一面“照妖镜”,借由他的优秀品格,我们看清了大人国、小人国中那些庸碌猎奇者、自鸣得意者、贪婪剥削者和狡诈弄权者的丑陋品性。

在飞岛国,格列佛开始关注上层阶级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反思科学、哲学、文学、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实质关系。在慧骃国,原本被人类驯服的马匹成为了更聪明灵慧的高等物种;而人类,反而被它们鄙视和奴役。如果我们回顾彼时英国的社会进程、法律制度建设、人民与马匹的关系,就会发现,作者笔笔皆有所指,句句都是批判。在当时,这是极其可贵的反思。即便今时今日,对某些沉迷于“唯有科技兴国”、狂妄于“人乃万物之灵”的人们而言,这种想法仍是平地惊雷,苦口良药。

十八、十九世纪,大英帝国沐浴在“日不落”的荣光中。倡导个人冒险、鼓励追逐财富自然成为时代风气与社会导向。我们熟悉的作品,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结合时代特点,去读《格列佛游记》,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你有时间,再去读一读同时代中国清代作家李汝珍笔下的《镜花缘》,看看同是海上冒险,中西方表达有什么异同,那就更妙了。

(申静/文) onjkljxWmLttBNG7G3AwLeXKZI1GJfjCI0/GpJk9C/Nv5a2ykscdX8M9rKigeG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