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急电国务院

12月30日下午3时,正在值班的湖南省博物馆革委会副主任(即副馆长)侯良接到了电话。此时,博物馆的任务是在院内挖掘防空洞,当林彪的第一个战斗号令下达后,博物馆也跟着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为了避免苏修帝国主义的原子弹落到长沙之后毁灭文物,博物馆党支部决定立即将珍贵文物全部装箱运往浏阳文家市文华书院藏匿起来。现在,随着馆内一个长约近百米的地下洞穴即将完工,他们将疏散的文物陆续运回馆内,准备藏入地下。也就在这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侯良接到了报告。接到报告的他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马王堆汉墓遭到了破坏!

伏案工作的侯良(侯良提供)

侯良顾不得再想下去,立即将身边的老技工张欣如叫过来,简单地说了下情况,两人分别找了辆自行车,急如星火地向长沙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赶去。

由于马王堆土丘下发现炸弹的传闻已在医院官兵和附近的群众中传开,当侯良和张欣如气喘吁吁地赶来时,只见整个马王堆土丘上下游荡着许多前来观看的人群。在一位战士的介绍指点下,侯良和张欣如钻进洞穴察看。当他俩就要走到尽头时,只见有几个地方来的小伙子汇同医院里的伤病员,不知何时又将钻孔的气体点燃,只是火苗极其微小,照得洞穴忽明忽暗。小伙子们拿着自卷的旱烟,对着火苗吸食,并不时地发出好奇的笑声。侯良见状,大为震惊和气愤,他以文物保护干部的身份,抬脚踩住钻孔,将火焰踩灭,同时将几个小伙子强行驱逐出洞外。

“老张,你看这个墓是不是被破坏了?”侯良心中忐忑不安地问道。

张欣如对着钻孔看了看说:“这类墓,在咱长沙叫做‘火洞子’,解放前已发现过七八个,当墓打开时,就有一股神秘的气体冒出来,要是遇到火种,立刻燃烧,火焰有时高达数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凡墓中有气体冒出,里边的文物都保存完好,不过这种墓极为罕见,除建国前盗墓者发现外,建国后二十年来,长沙发掘的墓葬不下数千座,但没遇到一个‘火洞子’,这是个了不起的事,千载难逢呀!现在赶紧把钻孔堵上,我估计里边的文物损坏不大。”

两人找了几块白膏泥刚要堵孔,侯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老张,我看这气体很神秘,你先在这里守着,我到医院去借个氧气袋,看能不能收集些气体回去研究。”说完,走出洞口,一路小跑向医院病房奔去。

当侯良拿着氧气袋重回洞中,对准钻孔收集时,因气体已极其微弱,收集未能成功。这个失败由此成为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科研工作中的一大缺憾——因为墓中那具闻名于世的女尸和许多保存完好的文物都与这神秘气体息息相关。

气体收集未能成功,侯良和张欣如走出洞穴,又到另外一个洞口前做了详细观察。那里虽无气体冒出,却也是零乱不堪,侯良望着,不觉怒从心中起,他转身对张欣如说:“走,找他们医院领导,谁让他们随便挖掘古墓的?!”两人说着来到了分管后勤和战备工作的副院长白明柱的办公室。

“马王堆汉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你们怎能随便挖掘战备工事?”侯良做了自我介绍后,又单刀直入地问。

“这是哪里的话,我们怎么知道是座汉墓,原以为是座没有家主的小山包,院党委才决定在这里施工的,要是知道是汉墓,我们解放军又不是盗墓贼,挖它干什么?”白明柱理直气壮地答。

侯良从省委文化组转来的情况报告中,已大体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只是眼见好好的一座墓被掘开两个窟窿,且三天之后博物馆才知道,结果喷射的气体也未收成,里边的文物也不知是否遭到了破坏,出于一个文物保护干部的职责和文化良知,气恼之下才来质问。现在看来他们确实是不知道,如果知道就不会认为地下埋藏着炸弹而兴师动众地折腾了。事实上,自1961年始,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将马王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了文物标志。但当1966年“文革”风潮掀起时,文物标志被红卫兵和“革命”群众砸毁捣烂,这里又成了荒岭野丘,没人知道它的巨大价值了。想到这里,侯良向白明柱叮嘱了几句“要保护好,不要让阶级敌人钻了空子,将地下宝物盗走或破坏”之类的话,走出办公室,和张欣如骑车返回博物馆。

侯良返回博物馆后的第二天上午,找来革委会的几个成员说了情况,并提出:“马王堆古墓已被发现,是回填还是上报请求发掘?如果发掘,用什么样的形式?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侯良说完,其他几名委员也不知如何是好,表示还是要召集馆内科室的领导和有经验的“工农”出身的老技工共同讨论。当天下午,便召开扩大会议,先由侯良说明情况,然后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时,一位技工组组长颇为激动地抢先说:“既然掘开了,回填干啥?还是趁热打铁按过去的老办法,打个洞进去,将东西掏出来完事。”

在场的人没有吭声,只是把目光转向他。此人原是一位土夫子(对职业盗墓者的称呼);建国前专以盗墓为生,几十年来他和他的同行们盗掘了长沙周围成百上千座墓葬,这些人盗墓的方式便是打个洞,钻入墓穴,将里边的金银器具掏出来就算大功告成。由于他们是在古董商的驱使利诱下以赢利为目的进行盗掘的,许多珍贵文物都经过古墓商人流入美国和日本等海外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一个机构曾专门派人驻在长沙购买盗运文物出境,致使中国的文化遗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自1951年以后,随着长沙市大规摸的建楼平土、烧砖取泥,许多地下古墓需要保护和清理,而博物馆人手奇缺,难以应付四面开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鉴于“土夫子”们有极强的勘察、盗墓经验,为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博物馆在长沙市招收了十几位著名的“土夫子”,作为馆内正式职工派往工地,配合各单位的建设,搞古墓葬的田野调查和清理。由于他们压根不懂田野考古的程序和目的,其做法依然是打洞取宝,因而,凡由这些“土夫子”负责挖掘的墓葬,只有金银器具被掏了出来,其他的文物全部丢弃损坏。不仅如此,那些掏出来的金银器具、剑戟矛弩等,也像农民运土豆一样,用筐盛装后,担到博物馆往仓库一放算是交待,这种做法致使后来的研究者无法知道各类文物是出于何地、何墓、何种排列组合程序,更无法深入研究,造成了湖南考古事业无法弥补的混乱和损失。

一晃二十年过去,“土夫子”们的思维模式依然未能转变,这次,再度提出了在马王堆打洞取宝的建议。但此时不是彼时,这个“土夫子”的建议只得到少数人的响应。一番讨论后,主管业务的侯良做了拍板式的发言:“过去我没在博物馆工作,以前怎样发掘我不太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今后不要再去办那种傻事、错事了,如果要发掘马王堆古墓,就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程序,先上报中央和省里批准,然后再组织科学发掘。”

为争取时间,当天下午,侯良便通过长途电话通知正在北京故宫帮助国务院图博口进行出国文物展览筹备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员高至喜,让其速向国务院图博口的负责人王冶秋转呈湖南方面的报告,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971年11月,解放军三六六医院官兵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外马王堆挖战备病房,由于他们不知道马王堆是一座古代墓葬,也不知是省级文保单位,便照着土堆下的墓穴挖了下去。现在马王堆已被挖开两个大洞,并有一种神秘气体从墓穴中喷出,点火即着。从湖南发掘的墓葬看,这种墓称为“火洞子”,凡这种墓,里面文物都保存完好。湖南省博物馆准备对马王堆古墓实施田野考古发掘。当否,请批示。

高至喜拿着电话记录稿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王冶秋递上去,随之补充道:“由于那两个洞穴的口子还暴露在外,湖南方面怕通过正式报告拖延时间过长,对文物保护不利,所以先通过电话稿向您请示,正式报告随后报来。”

王冶秋拿着电话稿反复看了几遍,又向高至喜询问了马王堆的其他情况,最后说:“告诉湖南,既然墓已被挖开了,那就向省革会打个报告,开始发掘吧。”

王冶秋(前)与高至喜(高至喜提供)

高至喜立即给湖南博物馆回电话,传达了王冶秋的批示。湖南方面得知王冶秋批准发掘的消息,马上又向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呈送了一份与给国务院几乎相同的报告,有所不同的只是增加了请求调拨发掘经费并要求购买60把锄头、40个胶卷等具体内容。这份报告于1972年1月11日得到省革委会的批示,并有“拨款12000元”的回复。有些节外生枝的是,当省革委会政工组一位主持工作的军代表闻知后,颇为不解地对博物馆领导侯良说道:“挖一个死人的墓,花那么多钱干啥?国家的钱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你们馆才40个人,为什么要买60把锄头?40个胶卷有多少张,你知道吗?省里拨下的经费我要扣下6000元,给你们6000元就足够了……”

侯良闻听此言,又气又急,这样一座方圆约有几百米覆盖层的大墓,要做到科学的考古发掘,岂是靠60把锄头能解决问题的,况且这考古发掘也与“拿国家的钱随便乱用”毫不搭边。

尽管侯良和其他工作人员知道这6000元的经费,对发掘如此一座规模庞大的墓葬,无疑是杯水车薪,但目前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砸烂一切旧文化”的时代,马王堆的发掘可谓生不逢时。既然在经费问题上又是“秀才遇上了兵”,也就只好振作精神,准备发掘。 QVnEIs9ZcKzP7ILT599zCq3DoOSSMhjMHZjJYS+PdTVO0Z/nouu4+Cl7HcxByd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