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埃及文明的湮没与发现

作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埃及,就地理位置而言,以今天的开罗为界,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部分。上埃及是指埃及的尼罗河上游地区,即开罗以南的地区。下埃及是指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即开罗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关于古埃及的气候及地理环境,著名学者C.W.西拉姆曾作了如下精彩的描绘:“太阳早晨在湛蓝的天空升起了,运行了,它那黄色的、滚烫而耀眼的光芒照在褐色的、赤色和白色的沙地上,映出的影子像沙上的剪影一样轮廓分明。这是一片永世阳光普照的荒野,这里没有气候的变化,没有雨、雪、雾、雹,也很少有雷声和闪电,这里的空气干得要死,遍地都是五谷不生的砂砾和硬得发脆的土地——就在这块土地上,奔流着伟大的尼罗河,它是众河之父,人称‘万物之父尼罗河’。它源远流长,河水来自苏丹的湖泊和热带雨林。每逢汛期河水就溢出两岸,淹没沙荒,吐出肥沃的七月的泥浆,每年河水高达52英尺,如是循环往复,持续了千万年。水退之后,河边的干土和沙地已经浸透,河水所过之处长出绿色的植物,播种的庄稼开始发芽了、吐穗了、成熟了……就这样,尼罗河边每年出现一个新的埃及,它是古代的谷仓。正如伟大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所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礼物”’,就连远地的罗马人的饥饱也要取决于尼罗河的恩赐。”

公元前二千纪时期的埃及平面示意图

古埃及文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植根、繁衍、成长、壮大、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最古老、伟大的文明之一。关于这个文明古老的程度,已超出了许多现代人的想象。按照后世年代学者的划分,埃及文明可分为前王朝时期和王朝时期两大部分,前后延续了约4000年。在前王朝时期,埃及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最后以国家的统一而告终。从公元前3100年起,一直到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时止,埃及先后共经历了七个阶段和31个王朝,因为统治的国王被称为法老,所以王朝时期又被称为“法老时期”。

底比斯西岸哈特舍普苏特葬祭庙

就在这个法老时期内,埃及文明从弱小的初始阶段一步步走向鼎盛。关于埃及在当时世界格局中的辉煌和繁荣,生于纪元前的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伊利亚特》中曾记述道:“在埃及的底比斯,那里的城有100个城门,城门是如此宽阔,每个城门可供20个男子骑着马,驾着马车并排通过。”直到离荷马时代过去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在骄阳照射下的沙荒上矗立着一座又一座金字塔。单是其中的一座就用了250万块石头,集中10万名奴隶干了整整20年才得以建成。它的盖世威严和磅礴气势,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尊崇膜拜的偶像。正如18世纪法国旅行家萨瓦里在考察之后所发出的感慨:“这些古建筑经历了民族的毁灭、帝国的崩溃、时间的侵蚀,见到它们的外观,令人油然生出敬仰之情。回顾在这些岿然不动的躯体面前流逝的茫茫岁月,心灵真会不由自主地震颤——向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致敬!光荣归于建造者的血汗!”

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拥有无限辉煌和荣光的文明国度,自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2年来到这里后,便戛然宣布了古代埃及几千年文明史的终结。

事实上,早于亚历山大大帝之前约两百年,波斯王朝便征服过曾辉煌无比但当时已经暗淡衰败的埃及法老王朝。当新崛起的亚历山大开始率部东征时,埃及的法老王朝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这个高大而脆弱的庞然大物,只被亚历山大的战刀轻轻一击便颓然倒地了”。随着埃及的被征服,埃及人对本民族国家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一个由希腊人统治的新的时代到来了。

青年时代的亚历山大,狮子头式卷发,头微侧,向上凝视,眼神迷人。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开始在埃及称王,并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他的王位继承者们对古埃及人的统治,直到罗马帝国占领埃及后才告终结。这一时期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托勒密埃及”。

亚历山大大帝对埃及的征服,开启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新时代。托勒密掌权后,对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进一步弘扬光大,他在筹建亚历山大城时,兴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二世还亲自任命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厄拉多塞 为图书馆馆长,负责收集、整理古希腊文学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抄本,翻译《旧约全书》和巴比伦人的各种文献,并组织72名犹太学者将《旧约全书》译成希腊文。由于朝廷的支持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一大批希腊、罗马的学者为之吸引并陆续来到亚历山大城,从事各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一时间,整个亚历山大城大师如林,科学文化事业如日中天,成就斐然。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与日俱增,最后竟达到了七十余万卷,且这些图书全部实现了编目化,每册图书均有内容提要以及评论,其中有30卷的镇馆之宝《埃及史》。这是埃及祭司、著名的僧侣学者曼涅托应托勒密一世的指示,用希腊文撰写的最权威的古埃及通史。这部著作不但记载了远古时代的一系列事件,而且极为详尽地叙述了民间的习俗与宗教等大众文化,为埃及年代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曼涅托以罕见的远见卓识,在书中将古代埃及划分为30个王朝的断代方法,直到几千年后仍被学者们沿用。遗憾的是,当历史的进程走到公元前48年时,罗马共和国的一代雄主恺撒率部攻占埃及,当战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时,不可避免地引燃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杰出的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被焚毁殆尽,许多孤本藏书化为灰烬。而镇馆之宝、最伟大的人类文化巨著之一、曼涅托的《埃及史》孤本也随着火焰的升腾化作青烟随风而去了。

公元391年,罗马帝国的新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帝国版图内所有的非基督教的异教神庙。当时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中有一座塞拉皮斯神 的神庙,这是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时代塞拉皮斯信仰由希腊传入埃及后建立的,这座建筑除神庙的功能外,也是继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外又一座保存古代文献、图书的文化宝库。当狄奥多西一世的法令颁布后,这座神庙不但被关闭,而且还遭到了焚毁的厄运,庙中那些逃过了公元前48年那一劫的剩书,也随之荡然无存。

亚历山大以埃及法老形象,出现在卢克索的阿蒙诺菲斯三世(公元前1417-前1379年)大神庙的墙上。上面的文字是:“敬爱的太阳神拉(Ra),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谨上。”

当罗马帝国占领埃及的早期,埃及的祭司除履行日常的祭祀之外,还要教授弟子当地的语言文字。但自公元391年之后,这些祭司在狄奥多西一世严厉法令的打击下,一批接一批地出逃了。这些祭司的出逃所导致的后果是,无论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保存在神庙中纸莎草纸上的作品,整个埃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辨识了。

到了公元450年,不但没有人能辨认古代埃及的文献,就连当地人为了使占领者了解埃及而用希腊文撰写的作品也就此消失,古埃及文明的链条彻底中断,昔日的万丈光芒被茫茫的黑夜湮没了。从这时候开始,直到1822年,即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地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之前,人们除对雄伟的金字塔和刻有一个个生动符号的方尖碑等文物古迹大加赞赏外,对埋藏在沙漠下的其他财富一无所知。没有人真正认识到这里沉睡着一个悠久、古老的文明,而且曾经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文明之一。

1797年10月17日,著名的法国将军拿破仑在坎波福米奥和奥地利政府签署了法意战争的停战合约后,成为法国最得人心的人物。这位将军在横扫欧洲的壮举之前,已是“满脑子精神病患者的狂想”,这种狂想使他打算要做一个如两千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式的盖世英雄。这位小个子将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巴黎压在我的身上,沉重得像一件铅做的大衣。我们的欧洲如同一个土堆,只有前往六亿人的东方,才能创建伟大的帝国,实现伟大的使命。”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拿破仑的狂想很快就变成现实。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以共和国派遣军的名义,率部开始了规模浩大的东征。这次目标直指埃及的征战,不仅动用了328艘战船以及共和国最精锐的3.8万人的军队,而且还有175名科学界的精英随行,他们中有数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东方语言学家、建筑师、作家、画家、诗人等等。拿破仑远征的目标很明确,除了武力征服埃及,还要对这块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7月1日,拿破仑的军队登陆埃及,攻陷亚历山大城,由于事出突然,城里的驻军和居民根本未来得及抵抗就成了被征服者。7月21日,拿破仑的士兵经过艰难的行军,横穿一望无垠的沙漠,终于看到了开罗,看到了这座《天方夜谭》里提到的城市和它的400个寺塔,还有开罗最大的清真寺——贾米-埃尔-阿沙那巨大的圆顶。在柔和的晨曦中,这些金碧辉煌的屋宇闪烁着光辉,而那些在沙漠中高高耸立的巨大、孤寂、冰冷的巨石建筑,其鲜明的轮廓被莫卡塔姆山紫灰色的山坡烘托得格外显眼,两种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吉萨高地的金字塔永恒地沉默着,以高贵的姿态证明着在伊斯兰教之前早已死去的文明。

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切,对拿破仑的士兵来说根本没有心思将之细加打量,因为埃及的统治者玛穆鲁克王的军队正阻挡着他们前进的脚步,面对如蝗的敌军,拿破仑指着巨大而沉默的金字塔对他的士兵说出了一句豪情满怀的话语:“士兵们,在这些金字塔的顶上,40个世纪在注视着你们!”

决战开始了,其激烈程度超出了拿破仑与士兵们的想象,但拿破仑还是以卓越的军事天才击败对手,率部进驻开罗。至此,他的雄心壮志正一步步实现,那全面占领埃及、直捣印度的伟大计划已完成过半。遗憾的是,拿破仑的好运不长,8月1日,法国舰队在停泊港阿布基尔遭到了英国舰队司令纳尔逊军队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拿破仑没有被打败,反而从此开启了远征中最为光辉的阶段——开始致力于开发埃及。

为了获得埃及人的好感,拿破仑想尽办法让法国占领军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并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精神生活方面,拿破仑以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名义,签署一切文告,并按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建立了埃及研究院,此外还发行了几份如《埃及通讯》、《埃及旬报》等报纸。与此同时,随拿破仑远征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也在纷纷测量、清点、调查和搜集一切能在地面上找到的东西。当然,这些艺术家和科学家最关心的是古代的埃及。于是,在古代遗址尚存的底比斯、卢克索和卡纳克等地,考古发掘很快如火如荼地展开,就在这个时候,闻名于世的罗赛塔碑被发现了。

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

罗赛塔石碑。埃及,约公元前195年,为颂扬国王托勒密五世而做,长约107厘米,宽约76厘米。这是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玄武岩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石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发现罗赛塔碑的具体情节一直模糊不清,但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块石碑是一个名叫道特普尔的人发现的,有人则称是布沙德所发现的,但后来经拿破仑下令调查后证明,布沙德不过是一名指挥士兵们在位于尼罗河畔的拉齐德要塞废墟进行挖掘的低职军官,他本人并没有发现这块石碑,实际上挖出这块石碑的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士兵。据科学家们后来推断,这位挖出石碑的士兵可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或者有些古物常识,所以当他发现石碑之后,能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并有意保留下来,最后才为军官布沙德所知。

这块后来被称为打开埃及古代史钥匙的举世闻名的石碑,通体为“硬得像榔头”的磨光玄武岩凿成,长3英尺9英寸,宽2英尺4英寸半,厚达11英寸。碑的一面镌刻着三段不同的文字,第一段是象形文字,共11行;第二段是通俗体文字,共32行;第三段是希腊文,共54行。这三段文字虽经岁月的剥蚀,已经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当军官布沙德率领士兵将这块石碑运到开罗后,拿破仑手下一位懂希腊文的将军便立刻着手翻译上面的一段希腊文字。将军发现这是公元前196年埃及托勒密五世国王的敕令。这段希腊文的成功破译,立即引起了世界学者的瞩目。当时的《埃及信使报》有评论指出:“在罗赛塔碑上可以找到通往古埃及王国的钥匙,通过它有可能用埃及人之口来说明埃及。”由于碑文的三段文字安排本身就说明它们的内容是相同的,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翻译出希腊文以后,再设法找到希腊文字和那些象形文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不十分困难的。正当学者们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之时,拿破仑的远征之梦结束了。

1801年9月,在英国和土耳其联军的攻击下,亚历山大城陷落,法军被迫撤出埃及北部的占领区,法军从埃及弄到的大批文物全被英军截获并运到了大英博物馆。当时法国人千方百计想保住罗赛塔碑,但是,当英国外交官哈密尔顿在一艘即将开往法国的船上发现这块石碑时,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扣留并运往英国伦敦。英王乔治三世得知这一消息,下令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并在石碑的题签上写着“不列颠军队征服的战利品”。就法国人而言,尚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在法军撤退之前,罗赛塔碑及许多文物早已做了石膏复制品并留下了真实的抄本和图片,这些复制品运到巴黎后,学者们可以根据这些材料继续研究。

由于罗赛塔碑的学术价值和当时所享有的崇高声誉,许多成就卓然的学者纷纷倾情投入到碑文的破译之中,这项工作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同时展开。但许多年过去了,却毫无成绩可言,致使灰心丧气的波斯著名东方学家德·萨西发出了“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感叹。当时人们尚未意识到,对于罗赛塔碑的象形文字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只有天才才能完成这一历史性的重任,但天才不是随处可见的,他的出现尚需等待一些时日。 xD/3QFyH/fSr8VsNqD3Eeo3laIt2rBGf6eaW3UiqG+4V3Wu8lDE51LDdGR1gw3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