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往事如昨忆犹今

春夏之交,岳南先生把刚刚完成的书稿《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秘史》寄来,嘱我阅后提些意见,顺便写一篇简单的序言。我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有幸主持了曾侯乙墓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目睹了一批珍贵文物面世,对当年的人与事及发掘过程较为了解,此前又看过岳南先生与友人合著的以考古发现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风雪定陵》等书,并认为以这样的文学形式反映古代文化遗产的发现与发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于是便愉快地答应下来。

屈指算来,曾侯乙墓从发现到发掘工作全部完成,至今有31年。若按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共同为发掘者庆功授奖的1979年3月26日为这一事件全部结束的标志,则正好是30周年。30个春秋一晃而过,发掘时还算年轻的我渐入老境。有人说往事如烟,但有些往事并非如烟,也并未全部付之红尘,它仍存活于事件本身和一代代人心中,并随记录者、研究者不断发现、发掘、研究、传播,而长久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翻看岳南先生的书稿,我的感觉正是如此,面对一页页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那难忘的日日夜夜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稀世珍宝,再度浮现在我的眼前。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十年“文革”浩劫中渐趋苏醒,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1978年,武汉空军驻随县部队于营区山岗平地建造厂房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有明显盗洞的大型古墓。经报请省、中央批准,湖北省博物馆与襄阳地区、随县的考古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入现场进行抢救性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便是后来轰动中外的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此项发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20世纪中国境内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位于随县西郊一个山岗上,坑口呈不规则多边形,规模宏大壮观,棺椁与随葬品匿藏于13米深的山岗底部。木椁面积达两百多平方米,如此规模的木椁墓,为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发掘后,发现棺椁如初,彩绘清新亮丽,如同刚下葬一般。虽有盗洞深入墓穴深处,但因下面积水深达三米,盗墓贼下手极其困难,因而从发掘情况看,对整个墓室干扰不大,墓内共出土珍贵文物一万五千多件。这些文物种类繁多,世所罕见,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日用器具、丧葬用品、工艺装饰品等等,应有尽有。虽墓内椁室积水颇深,并有部分淤泥塞于椁底,但随葬器物大多排列有序,没有移位,这为考古人员研究古代葬制、礼仪等创造了条件。器物出土后,经过清洗,光亮如新,灿烂生辉。器形设计之巧,制作之精,规格之高,令人叫绝,许多种类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首次发现。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认,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达143件(套),其中国宝级9件(套)。一个墓内出土国家一级和国宝级文物如此之多,在湖北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没有几处可与之匹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架青铜编钟,由大小65件组成、重达2.5吨,出土时仍保持下葬时的姿态,整套钟有序地悬挂在一副铜木结构的彩绘梁架上,不但完好无损,且能发出纯正、优美的乐音。经专家测试,全套编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乐曲。埋藏两千多年的编钟重新出土奏响,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奇迹。

除了精美珍贵的文物,这座古墓深受世人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出土文字资料相当丰富,堪称是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著名的《汲冢书》发现之后,近一千七百年来一座墓葬中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古代文字出土,才使许多湮没日久的历史谜团得以破解。通过对出土器物和文字对比考释,擂鼓墩一号墓墓主是古代江汉地区曾国一位名叫乙的男性国君,生活于战国时期,下葬具体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距今已两千四百多年。墓主身份之高、入葬年代确切、随葬器物又如此丰富的古墓葬,在湖北省属首次发现,整个中国同类墓葬也为数不多。另外,曾侯乙墓恰好位于荆楚大地通向中原大地的随枣走廊,这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南方荆楚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交流荟萃之区,其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可以说,曾侯乙墓的发现与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重大的考古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人对公元前5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学科的认识。或许,正是有了这诸多的“奇迹”和非同凡响的伟大创举,才促使作家岳南先生产生了采写的欲望与冲动,并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奉献于读者面前。

记得前年这个时候,岳南通过我的好朋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先生引介,自北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找我,就我在曾侯乙墓发掘中所知道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采访、记录。此前他已去过襄樊市博物馆,和当年的发掘人员李祖才等进行过交流,其后又赴随县擂鼓墩现场考察,找相关人士访问,对当年这座古墓发现的前因后果,甚至发掘中一些人事纠葛都进行了详细了解。两年后,有了这部专著的完成。就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来说,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是一件十分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发掘30年的历史时刻,它不啻为考古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作为当年参与其事的一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我仔细阅读着这部书稿,被文中那引人入胜的描述所吸引而不忍释卷,几个日夜过去,当我翻毕最后一页,涌上心头的第一个感觉是,这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通篇以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材料为依据,以墓主与大批珍宝的面世及有关事件为主轴,从中展开富有节奏起伏的叙述,发掘中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叙事的形式和手法娓娓道来,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悬念迭出,奇思妙想频生,既真实生动又亲切感人,特别是对一些细节描述上,更是令人出乎意料,禁不住感叹击节。书稿之所以达到这样的一个文学和艺术高度,除了作者的功力与才华,我想大多与岳南先生采访工作的扎实深入有极大的关系。就我所知,在来鄂采访的日子里,他往返于武汉、襄阳、随县之间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核对细节,并就某些历史往事多次深入农村,克服困难,查找当年知情者的下落,寻其真情。一路风尘仆仆,费尽心力,可谓大不易矣!如果没有这样的辛勤劳动和为此流下的汗水,就无法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而细节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如果缺失这个灵魂,将不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除了实地采访调查,从这部书稿中,我还清晰地看到并感觉到,作者在文字材料的收集和历史研究上也是颇下了一番苦功的。如对古代葬制的研究、古代盗墓史的研究、楚国历史的研究、曾与楚历史关系的研究,甚至在包括随枣走廊历年出土的与曾国有关的青铜器考古材料的搜集与研究上,都费了很多力气与心血。而有了这番心血的渗入,才使整部作品在结构上达到了历史与现实合理搭配,叙述手法上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才能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卷帙浩繁、情节曲折、意境深邃、画面优美的长轴画卷,刻画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具有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的壮丽图景。如果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科学依据、文学艺术价值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我想是不为过的。

据我所知,岳南先生在考古文学创作这个领域里已跋涉了二十个年头,经过这么多年的采访与写作,已有十几部考古纪实文学作品问世,深受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又翻译成不同文字出版,受到海外大批读者与研究者的喜爱,这是岳南个人的幸事,也是中国考古事业繁荣、发展、进步的一个侧影。我相信,《旷世绝响》的出版问世,无疑在芳香四溢的考古文学园地里又增添一朵奇葩并放出新的光彩,它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简介:谭维四,1930年生于湖南长沙,1949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从1952年开始长期从事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工作,历任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处长,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副馆长、馆长、研究馆员。曾主持江陵楚都纪南城、江陵望山与沙冢楚墓、江陵凤凰山秦汉墓、随州曾侯乙墓等重大考古发掘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著作有《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曾侯乙墓》、《乐工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发现》、《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曾侯乙墓》等。1992年退休,现仍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WS2NlrcJT3zcNSo5H+xUFnj5ZqmAm5VSZWubIPOwekeYlFDakKEBkz5mjU4KSK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