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谋杀了康熙大帝

康熙皇帝画像

由于孝庄皇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努力,顺治帝崩后,年仅八岁的玄烨顺利登位,建立了康熙朝,并成为功绩赫赫的一代英主。

康熙六年,玄烨十四岁,开始亲政。如果说康熙皇帝在亲政前无所作为,他的治国天才是由于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牵掣制肘而无法发挥,那么在亲政后,玄烨的旷世奇才便迅速显示和爆发出来。他先是用计铲除了顾命四大臣之一的鳌拜集团,夺回朝中大权,然后平定“三藩”吴三桂等人的叛乱,统一西南。接着派靖海将军施琅出兵台湾,收降郑克塽,统一台湾地区。再接下来,于康熙二十八年,在击败沙俄侵略军的基础上,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噶尔丹,统一漠北及新疆东部地区。五十九年,进兵安藏,驱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势力,并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为西藏的宗教领袖。六十一年,进军乌鲁木齐,为后代最后勘定新疆奠定了基础……整个康熙朝,大清帝国的版图已是东起库页岛,西跨葱岭,北连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的连绵疆域。康熙在位期间,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创了大清王朝统治下延及于整个十八世纪的所谓“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杰出才能和辉煌伟业,被后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称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享尽人间荣耀和创立了不朽功业的一代英主,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却伤透脑筋,焦虑万分,并时常当着群臣的面,哭倒在地,昏厥不醒。康熙在位时,经常向臣僚们宣称:人生的福气,富贵尊荣都算不得什么,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是享长寿而终千年。在康熙的这些话中,包含了一种难言的内心恐惧与无奈。他知道由于自己久居皇位,几个儿子为觊觎皇权,早已等得不耐烦,对他虎视眈眈了。他害怕这群虎视眈眈的儿子中,会有人一时兴起或权迷心窍而打发他上西天。但这种耽心的最终结果还是出现了。他到底怎么死的,不但是他自己,就连史家也不明不白,颇多争议,而死于非命的可能性最大。

清代历史上,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堪称最杰出的皇帝外,还有三个之最。这便是后宫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号的后妃就有五十五位,其他侍奉的无名号的女人则不计其数。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三十五人,女二十人,共计五十五人。再一个是在位最长。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驾崩,共在位六十一年。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和生活准则,多子、长寿被视为人生难得的福气,但在康熙朝却变成了一种灾难。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儿子就有近二十个,而每个儿子都渴望自己能接过父皇的宝座过几天皇帝瘾,并且每人都有这种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却在宝座上居然六十一年不下来,这就不能不让儿子们心焦和气愤甚至对他产生了仇恨。而这时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立了废,废了立,反复无常,狡黠多变,又使儿子们在希望与绝望,绝望与希望中加深了矛盾并引发了一场混战。当这种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矛盾与混战交织而来时,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无可奈何,只有倒地恸哭的招数了。

就在康熙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父子、兄弟间的矛盾与仇恨近似一锅粥地错乱交织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历史终于出现了一个明朗的兆头和缓解矛盾的可能。这个兆头,就是皇十四子胤 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自康熙即位以来,蒙古族准噶尔部落的势力发展迅速,并逐渐走上了与清王朝为敌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后,这个部落已控制了今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线极为广大的地域,并威胁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一带地区。平定准噶尔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领土完整和尊严,已成为当时最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就清王朝而言,由于这一任务的非同小可和情况复杂,必须委派一个在政治、军事上都较为成熟的人在前线镇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当时尚未立太子的情况下,任何一位皇子担当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表现出对一个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满族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对战功极为推崇,如果此时哪位皇子能挂帅出征,无疑是一次建立功业的绝好机会,从而可以借此树起服众压雄的威望。在这种无人可及的威望中,继承大统,荣登皇位,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肩负国家重任与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子,极幸运地落在了时年三十岁的皇十四子胤 的肩上。

早在胤 挂帅出征的前一年年底,康熙就对混战中的众皇子和参与皇子之间夺位阴谋的臣僚颁布了一道分量极重的诏书,表示自己已经对悬而未决的立太子问题有所考虑,并言词咄咄地声称:“我一定选择一个坚固可靠之人为你们做主,并让你们倾心悦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胤 以抚远大将军的名号率队出征。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无疑是做了更加明确的暗示。不仅如此,胤 在出征前,康熙亲自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封胤为“大将军王”称号,并特许使用王所用的旗帜。从满清立国开始,所有的皇子,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不同的等级,以亲王最高,贝子最低。而此时在诸皇子中年岁较小的胤 ,其爵位仅是一个最低的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准,无疑是康熙向众人宣布,尚是贝子的胤 已经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将来真要立为太子,可不必一级级地晋升爵位,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这一连串动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领悟。胤 以及暗中拥戴胤 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数,喜不自禁。胤 带着一个辉煌的梦想出征了。

踌躇满志的胤 率部出征后,不负父望,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收复西藏的胜利。而后在康熙的指令下,与准噶尔部进行和平谈判,并很快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战争基本得到平息。正当胤 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带着那个辉煌的梦想,班师回京,顺利地当太子时,本朝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他的梦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驾崩,皇四子胤禛神秘地继承了大位,始称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 。初八,有旨传出:皇帝偶然受了风寒,当天已经出汗。由于龙体欠安,从初十到十五,将为冬至的祭祀大典进行“斋戒”,一应奏章都不必送来。皇帝的“斋戒”和独居静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关注。但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廷生活中,有一个人却极敏锐地看到了平静的背后那可能改朝换代的非凡时刻的到来——此人就是皇四子胤禛。

还在各位皇子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而结交朝臣、培植私党并闹得矛盾重重,沸沸扬扬之时,皇四子胤禛却显得老练、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们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众皇子的眼中,这位四贝勒好像是一位颇为安分守己对皇位没有多大兴趣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所有的人都看错了。他的一切做法只不过是来自门下谋士戴铎的告诫:“父皇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张扬外露,势必会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又会被父皇和众兄弟看不起,从而弃之不顾。故此,两者之间的分寸,势必要把握得恰当。”极端聪明老辣的胤禛,在听了戴铎的告诫后,一直在露与不露之间悄悄地做着文章。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明火执杖地结交朝臣、培植私党,而是暗中结交了两个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是当朝皇后(孝懿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统领,掌管京城的戍卫。年羹尧则是四川巡抚,在与准噶尔作战的西线战场拥有一支精锐军队。结交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师有变,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胤 有变,年羹尧可派兵与之抗衡,迫使胤 无法用武力达到争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禛算是一位真正能审时度势,并悟透了权力争斗原则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畅春园,而众皇子尚处在梦中的关键时刻,长期蛰伏的胤禛却要引弩待发了。

从九日到十二日,胤禛或明或暗地不断派人入宫探视父皇的病情。当他得知父皇的病越来越重时,便开始在暗中做各种应急和夺位的准备。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一直在皇帝身边担负侍卫任务的隆科多,忙派人传达诏命,令胤祉、胤禩、胤禟等七位皇子火速赶到畅春园。胤禛也在诏令之内,但不知什么原因,将近中午方匆忙赶到。

隆科多像

此时,畅春园内的空气异常紧张,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赶来的皇子们都未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所有的皇子都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内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确立,而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十四子胤 又远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驾崩而不留下一句话,那局面将如何收拾?尽管时间是那样的令人焦躁、难耐,空气是那样的紧张、窒息,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因为谁都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什么意想不到的事都会发生,也极有可能父皇会回光返照,突然醒来,对众皇子留下最后的遗言——每个人都想听到父皇在告别人世之前可能有利于自己的最后的声音。但这声音总是迟迟没有发出。

皇子们守在康熙寝室的外间,有的坐着,有的倚柱而立,有的则在房间来回地踱步,谁也不说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有说不出来的痛楚与焦灼。众皇子都在无休止地等待,等待中又无一例外地做着各种吉或凶的揣测。

康熙四子胤禛像

就在这无休止的等待和揣测中,号称在诸皇子中最机敏的皇八子胤禩,蓦地从皇四子胤禛的姗姗来迟中突然悟到了什么,阴狠的眼光将众皇子扫了一遍后,又死死地盯在胤禛的脸上。胤禛斜视了他一眼,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双目微闭,镇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尽管如此,皇八子胤禩还是从胤禛的瞬间失态中悟出了一种不祥的隐秘。在片刻的思索后,允禩突然决定离开畅春园。但他刚跨向行宫大门,隆科多抢步上前将他拦住说:“圣上病重,眼下正是危急之时,八阿哥此时离开,一旦圣上不豫,如何是好?”胤禩望了望隆科多阴沉得有些杀气的脸,又向外看了看,只见宫外甲士层层,剑戟闪亮,整个畅春园已被军兵围得水泄不通。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走出去了,抬起的脚又重新放下,近似喷火的双眼盯着隆科多,恨恨地“哼”了一声,愤然回到宫内。

太阳渐渐落了下去,夜幕笼罩了畅春园。尽管宫里宫外都亮起了灯盏,但随着凄厉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啸叫,每个人都感觉一股股阴森森的鬼气迎面扑来,令人惊恐不已、胆战心寒。这样僵持到戌刻(晚十点左右),一个小太监从康熙的内寝惊惶失措地冲了出来,嘴巴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此时的众人便箭一样一齐向内寝冲去。众皇子围住病榻,俯首细看,只见父皇嘴巴微微张着,眼睛似睁非睁,早已气绝身亡。

众皇子知道父皇确已驾崩,不由自主地跪下身来默哀。

康熙八子胤禩像

没有人流泪,更没有人嚎啕大哭。谁都知道在这刀出鞘、箭上弦,马上就要为争夺皇位血溅轩辕的非凡时刻,哭,该是多么幼稚和荒唐的一个笑话。

谁也不说一句话,谁也不出半点声响,大家都在俯首默哀中暗自想着心事。过了好长一阵,皇八子胤禩才突然提出,先到外间去商量一下,各人依旧默不作声地跟着退了出来。就在众皇子退出来时,隆科多却又悄然进入内寝,先对康熙的遗体行了叩拜之礼,然后走出来,把四皇子胤禛叫到另一处房间,并顺手关上了内门。这一出奇的动作,使众皇子骤然紧张起来,十几道目光含着不同的猜测和疑问,齐刷刷地盯住那间内室的房门。宫内的空气,似乎已凝固得马上就要爆炸,就要燃烧,就要将人活活挤压窒息而死。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隆科多和胤禛再次回到众皇子面前,两个人的眼里都含着一种深不可测的骖人的光芒。突然,隆科多用略带不安和沙哑的声音向众皇子宣布:“皇上遗诏,命皇四子继承大统。”

遗诏?!犹如晴天一个霹雳,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惊得跳了起来,纷纷瞪大了血色的眼睛问道:“遗诏何在?!”隆科多望望众人,镇定了一下那颗怦怦跳动的心答道:“是口诏。”众皇子恍然大悟,什么都明白了。口诏就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口头遗诏,而口头遗诏怎么说怎么是了。众皇子只觉头脑轰鸣,热血奔涌,哀叹、失望、悲愤、仇恨一齐袭来。皇八子胤禩涨红着脸,怒不可遏地指责道:“你为何不早说?”隆科多眼露凶光,硬硬地答道:“若非皇上不起,自有安排,我岂敢擅自传诏?”这句看似有些情理的话,噎得胤禩脸色发白,差点昏倒在地。

这时,平日与胤禛尚无隔阂的几个皇子,见事已至此,自己又无本领和良策改变眼前的现实,只好恭恭敬敬地走上来,向胤禛表示祝贺和归顺之心,并请他出面主持先皇的丧礼。而一贯追随胤禩,后来又改投胤 的皇九子胤禟,深知胤 已无力抗垒,胤 又远在西北边陲不能救急,神思恍惚,一筹莫展,只好独自走到院子里,面对凄厉的北风和惨淡的星空,长吁短叹,徘徊不已。颇不服气的胤禩看到胤禛端坐一旁,正对隆科多和几个就范的皇子吩咐事宜,一派真龙天子的架势,怒火难平,忍不住几步跨上前来,跟胤禛面对面地坐下,利箭样的眼光在胤禛的脸上扫来扫去,低沉而冰冷地说道:“胤禛,你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本领,不要忘了西北还有个胤 !”

胤禩意在明显地警告这位要当皇帝的四阿哥,虽然今日谋位成功,但尚在西北、手握重兵的十四贝子胤 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然而,一切都已晚了。就在畅春园最后决定各位皇子命运的非凡时刻,手握京师卫戍兵权的隆科多,已严密地控制了北京。凡是可能与胤禛为敌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处于他的监视和控制之中。与此同时,胤禛又手写密书,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给四川巡抚年羹尧,令他火速率领精锐之师以奉皇帝密诏的名义,接近胤 的兵营。一旦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举动,将予以搏杀,能歼之则歼,不能歼则牵制其兵力,使其无法杀回京师……就在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胤禛与隆科多等在康熙驾崩的当晚,装载遗体回京,同时封锁了皇宫,不许其他皇子进入。后来又经过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坐殿了,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

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的寿寝,尽管秉承了孝陵的建筑格局和规则,但由于康熙朝在经济上的日趋繁荣,综合国力的明显加强,因而较之顺治的孝陵,其布局更加严谨集中,建筑水平有明显提高,工艺更趋精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雍正,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祔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皇贵妃。

清东陵位置示意图 uSdWeqBvzFI/k3Je+/T5aiIzVnU7LIyJpKzhZ0aBIfTj0XKgXj5TXlYlQIIZ7i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