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的。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情况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的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指的就是大小戴《礼记》、《孝经》、《论语》、《仪礼》等传世作品,以及郭店、上博中的儒家作品。“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概念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七十子后学”的提法取自《汉书·艺文志》中的班固自注 ,班固所说的“七十子后学”指的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本书使用“七十子后学”这一概念有主次之分,它的主要内涵是指孔门七十子和他们的弟子(如子思),对中国说理散文的贡献主要是这两代人作出的。由于孔门第三代以下的弟子后学参与了孔门散文的传播和增删,他们的某些文章宣传阐发了孔子某一方面的思想,因此“七十子后学”也包括这些战国儒家后学,不过与孔门第一、第二代弟子相比,他们居于次要地位。“七十子后学散文”主要是指孔子第一、第二代弟子的散文作品。
本书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概念,可能会引发读者诸多疑问:中国历史上从来只有“七十子后学” 的概念,而没有“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概念,中国文学史上真的有“七十子后学散文”这一说吗?如果有“七十子后学散文”存在,那么除了《论语》之外,还有哪些文章属于“七十子后学散文”?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那么“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提法就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论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要做,其中最基本的工作是要牢固地确立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这是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的基础,它决定着“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概念及其相关推论能否成立。在“七十子后学散文”中,目前被写进中国文学史的只有一部《论语》,还有少数人注意到《礼记·檀弓》上下篇的几个故事,实际上“七十子后学散文”远不止这些内容,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