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简称理财环境,是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之外的,能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条件、因素的总和。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基层经济组织。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企业外部的关系单位及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和职工等发生经济联系。因此,企业周围相关事物的变动自然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企业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所以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时,应对企业的理财环境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对策,充分利用理财环境中对企业财务活动有利的方面。同时采取措施,避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按照理财环境影响的范围进行划分,可以将企业的理财环境分为微观理财环境和宏观理财环境。
微观理财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企业内部的某些因素或条件,或仅对本企业或部分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企业外部的因素或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努力适应或改善微观理财环境,以有效组织理财活动,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的经济性质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各种混合经济并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在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方面,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等。公司制企业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上,存在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联合经营以及托管经营等方式。采用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和不同的经营方式的企业适用不同的财务法规制度,因而面临不同的财务环境。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与企业的经济性质、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等相适应的法律、财经政策的规定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
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用公司内部的机构和程序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安排。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机构之间的权力、责任及制衡关系组成。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三是治理手段。对治理结构来说,要想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常见的有表决程序、利益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与制衡机制。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好的公司其治理结构被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并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公司的治理结构变了,作为财务运行驱动力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又将导致不同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
不同行业的企业,其业务性质和业务流程有所不同,而不同的业务性质与业务流程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范围、重点以及工作程序有较大影响。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及产品销售是其基本业务。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环境的好坏,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财务部门必须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和特点,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财务工作。
企业的销售环境是指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垄断与竞争状况以及本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赢得市场,以销定产,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企业的各种业务环境中,销售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对手等销售环境,根据不同销售市场的特征和管理要求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等去占领销售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从而增加销售收入,争取较多的销售利润。
企业的生产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生产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等因素及条件。生产条件不同,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日常营运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短期资金要求较多,对长期资金的要求相对较少;高技术的企业在资金结构安排上则正好相反。企业的主要产品所处的寿命期不同,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产品在试产期,所需资金较少;产品在成长期,对资金需求最多;产品到成熟期,资金需求相对稳定;产品进入衰退期,财务部门就要逐步撤出资金。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也是资金耗费形成费用与成本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日常控制和管理,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费用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与企业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的是原材料的供应环境。原材料一般构成产品的实体,所以原材料的质量好坏影响着产品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成本。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原材料市场的调查研究,对原材料的货源是否充足,原材料的品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原材料的供应价格高低、供应地的远近、运输条件好坏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等情况充分了解,把好采购监督关。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采购环境的特点和变化,确定采购经济批量、再订货点,采用ABC管理方法等,降低材料等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竞争残酷的经营环境时,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企业战略又是制订各种计划的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战略是不同的。
从总体上看,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发展型战略。它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它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使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②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它是指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内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的战略。这种战略风险比较小,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被击败的可能。③紧缩型战略,又称退却型战略。它是指企业从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往后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战略。它常在经济不景气、财政收缩、市场销售疲软等情况下被采用。
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采用发展型战略的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但企业由于短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权益性资本,则必须转向筹措负债资金,其结果必然会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采取紧缩型战略的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量减少,资产负债率不会处于较高水平,财务风险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处于收缩阶段,现金流入量减少,企业资金调剂困难,理财环境未必宽松。采取稳定发展型战略的企业,其现金流入和流出相对较稳定,企业财务环境相对宽松,这可为企业资金的合理安排、积蓄财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今后的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其财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自然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财队伍以及理财专家,他们要思想敏锐,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氛围中捕捉住对企业有利的商机;他们要有经济学家的智慧,善于权衡风险与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资金不断增值,使企业的价值不断增大。企业理财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理财成果的影响是明显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善于挖掘、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财务人才,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高水平的良性循环之中。
宏观理财环境是相对于微观理财环境而言的,它是指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对所有企业或数量相当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因素。一般来说,宏观理财环境存在于企业外部,如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地理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等等。这里主要对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影响较大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金融环境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而作为统一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计划、财税、金融、投资、外贸、价格、流通、社会保障等体制也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自然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努力转变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以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
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了保证这一市场竞争的原则能够得到切实和有效的实行,国家就一定要适当地干预市场,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层组织,其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必然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将有较优惠的融资政策,如财政补贴、优惠的政府担保和低息贷款等;反之,政府限制发展的行业则将失去融资政策的优惠。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也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现金流量。如政府扶持的行业,其享受的税收减免政策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增加企业的财力;反之,政府限制发展的行业,其享受的税收调节政策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削减企业的投资能力。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指导下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趋利除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由扩张到失调,再到调整和收缩的循环变化状态。这种循环一般经历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虽然经济周期有时并不明显地表现为四个阶段,但其在经济发展中作为一种不平衡的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周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衰退到萧条阶段,整个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紧缩成为企业无奈的选择,因产销量下跌,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即使有投资机会也会因资金的短缺而搁浅。在经济发展的复苏到繁荣阶段,市场需求加大,预期销售量上升,前景乐观,给企业以扩张的动力,往往使企业投资处于急剧膨胀状态;而由于投资规模的膨胀,资金需求往往大于资金供给,大多数企业将面临银根紧张、筹资艰难的局面。在经济繁荣阶段,企业会压低库存、加大赊销比例、加速资金周转、增加股票的现金股利;在经济的衰退阶段,企业资金紧张,则应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削减存货、调剂现金收支、减少现金股利的支付,以应对债务危机。总之,经济周期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企业财务人员应审时度势,尽早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周期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在商品社会中,通货膨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它是指物价的持续上涨引起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其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企业对此无能为力。通货膨胀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引起企业资金占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增大了企业的筹资总量;②形成企业利润虚增的假象,使企业的资金大量流失;③社会资金紧张,特别是银行贷款紧缩,增加了企业筹资的难度;④利率上升,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等等。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不利影响,实现企业期望的收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预见性,及早采取应变措施,及时调整其筹资、投资及分配政策。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不仅能使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有法可依,从而减少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能够利用相关法律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与企业理财活动相关的法规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企业必须依法设立。组建不同的企业,要依照不同的法律规范。在企业的存续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企业规模会扩大或者萎缩,直至清算而终止。在发生这种变动时,企业必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相应的变更。规范企业如何设立、变更和终止行为的法律就是企业的组织法规。现行的企业组织法规主要有《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及《企业破产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和管理要求,依据相应的组织法规组织与开展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税收法规是我国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税收环节上。一般来说,企业只要按照税收的基本法律和既定的税率,按期足额地向国家财税机关缴纳有关税金,其生产经营活动就应受到国家的保护。目前,在我国与企业有关的税收种类有:①流转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土地增值税;②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③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④财产税类,包括房产税、契税等;⑤资源税类,包括矿产税及盐税等。
国家依据宏观调控的需要,适时地调整税收种类和税率。如我国加入WTO后,按照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大幅度调整了我国的关税税率。为了体现成员国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已经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依法纳税,但也不排斥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合理避税,努力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收益。
2000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会计法强调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规范企业理财行为的法规包括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通过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建立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以行业财务制度为主体、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为补充的财务法规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企业财务法规的特点。
《企业财务通则》由财政部制定,是财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为使《企业财务通则》更具操作性,财政部针对各行业特点,对财务通则进行细化,制定了工业、运输、商品流通、邮电、金融、旅游、饮食服务、农业、对外经济合作、施工和房地产开发、电影和新闻出版等十一个行业的财务制度,这些行业的财务制度是企业财务法规体系的主体。除上述财务法规外,还有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关的经济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信托投资法规,等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人员应该熟悉各项财务法规,促使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合法、合规地进行。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场所。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一切资本流动的场所,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流动。广义金融市场的业务包括货币借贷、票据承兑和贴现、有价证券的买卖、黄金和外汇买卖、办理国内外保险、生产资料的产权交易等。狭义的金融市场一般是指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市场)。企业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场所。金融市场上有多种筹集资金的方式,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企业有了剩余的资金,也可以到金融市场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
(2)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能有效监督企业的资金结算活动。按照规定,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收付款项,绝大部分要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这不仅减少了现金使用量,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和保护企业安全,同时也可以对企业收支业务的合理、合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3)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企业拟长期持有的股票和债券,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可以转手变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在金融市场卖出。反之,企业的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
(4)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理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可以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情可以反映投资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这些信息都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1)按交易对象的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资金市场。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的场所,它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进行的同业外汇买卖市场和金融机构与顾客之间进行的外汇零售市场。外汇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使货币支付和资本转移得以实现;②减少汇率变动风险,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由买卖外汇的机构和个人组成,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外汇经纪人、经营外汇的公司等。
黄金市场是从事黄金交易的场所,可以分为实物黄金和期货、期权市场。前者买卖的是金条、金块及金币;后者买卖的是黄金的要求权。
资金市场是从事资金买卖的场所。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不同,资金市场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又称货币市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资金融通市场。其业务主要包括银行短期信贷、短期证券买卖以及票据贴现。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行、贴现行、证券交易商和证券经纪人。货币市场的作用是调节短期资金的流动性,解决资金需求者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长期资金市场又称资本市场,其主要职能是筹集和运用中长期资金,为工商企业、中央政府弥补赤字或地方政府的某些特定用途所需提供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资本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有银行、公司、证券商及政府机构。资本市场的业务主要有银行贷款和证券交易。抵押贷款和租赁以及其他具有长期融资功能的业务也可以归入资本市场的业务中。
(2)按交易性质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是指从事新的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工具买卖的市场,也叫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流通市场是指从事已上市的旧债券、股票或票据等金融工具买卖的市场,也叫次级市场或二级市场。
(3)按交易活动范围的大小,金融市场可分为地方性金融市场、区域性金融市场、全国性金融市场和国际性金融市场。地方性金融市场是指交易活动范围和金融工具的流通仅以当地为限的金融市场。多个临近的地方性市场组合成区域性金融市场。全国性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资金汇集于此,并根据各地对资金的需求进行再分配与平衡。国际性金融市场的交易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
除上述分类外,金融市场还可以按分割方式不同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等。金融市场的一般分类如下图所示:
金融机构是资金融通活动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同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及国家经济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银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了解、熟悉各类金融机构设置的情况。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性质是国家的银行,是我国人民币的唯一发行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2)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是为国家特定的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特点是:在收支平衡的前提下,不以盈利为目的,自担风险,保本经营,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注重社会效益。
(3)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成立后,我国原有的四大国家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就向商业性质的银行转化,成为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商业银行是从事资金买卖的金融法人企业,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在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各种银行经营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贷款、结算等基本业务融通资金,办理可用支票提取的活期存款业务,提供缴款和支付的媒介,还可在商业银行之间通过资金调拨、同业拆借、外汇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等业务引导和分配资金。国有商业银行的分行、支行有投资权,但不得对非金融机构投资。商业银行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各城市的商业银行等。
(4)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租赁公司,以及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这些金融机构虽然不是银行,但都以某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并加以运用,并在融资和投资活动中获取利润。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资金增值额与投入资金成本额的比值。资金筹集、融通和资金投放的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资金要付出筹资的代价,而资金提供者转让资金使用权也必须取得相应的收益。这表明,企业在资金市场上买卖资金这一特殊商品的活动要按照一定的交易价格来完成,资金购买者要付给资金供应者比交易资金数额更多的资金,高于交易资金额的部分即为交易资金的增值,单位交易资金即单位投资额的增值资金比率,一般以利率表示。利率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融通资金的规模,所以利率是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金融因素。财务人员应该对利率有所研究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利用利率杠杆来组织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利率可以按照以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利率间的依存关系,利率可以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前者又称基本利率,基准利率变化了,其他利率也应依照一定的标准随之变动。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且基准利率依照一定的标准而变动。在我国,基准利率一般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通过基准利率可以观察到全部利率的变化趋势。套算利率就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依据资金交易中的风险程度换算出来的不同利率。
(2)按照债权人取得的报酬划分,利率可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预计通货膨胀率。
(3)按照利率在一定时期内调整情况划分,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利率是固定还是浮动,一般在资金交易前协商确定。
(4)按照利率与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划分,利率可分为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一国中央银行制定并颁布实行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自行决定的利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利率也正由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逐步过渡。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利率的计算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其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应该支付的资金成本和应获得的投资报酬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有助于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运用各种短期投、融资工具获取投资收益。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其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供应和需求因素决定的。供大于求,则资金的交易价格即利率会下降;供小于求,则资金的交易价格即利率就会上升。此外,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会使资金的交易价格发生变动。市场利率由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报酬率等构成。风险报酬率又可分为违约风险补偿(或报酬)率、流动性风险补偿(或报酬)率和期限风险补偿(或报酬)率。利率的构成可按下式表示:
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违约风险补偿率+流动性风险补偿率+期限风险补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