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一、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

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界定问题成为财务管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可谓多种多样、百家争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主流的观点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三种。

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利润。该观点认为,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企业财务管理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创造的财富越多,从而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目的。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说。按照斯密的说法,凡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人,都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引导着去增进各自的最大利益,其结果是造成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从微观上讲,利润赚取得越多,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竞争实力越雄厚;从宏观上讲,企业利润赚取得越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就会越大,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同时,该观点还认为,企业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分析、敏感系数分析等分析方法均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基础上的,通过这些分析,企业能够明确地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2.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该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包括分得股利和出让股权换取的股票价差。这一观点起源于西方资本市场比较完善、证券业蓬勃发展的美国。在美国,股东在财务决策中占主导作用,员工、债权人和政府起的作用较小,因而美国公司特别重视股东的利益,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最大化。同时,该观点还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时间的关系。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

3.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主体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主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主体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主体的利益而置其他主体的利益于不顾。此外,该观点还认为,企业的价值除了企业有形资产的重置价值外,还包括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价值、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目前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的利益。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评价

1.对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利益关系简单,实现利润最大化无疑是当时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然而,在现代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要实现利润目标以外,还必须同时考虑降低财务风险和谋求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法涵盖规避财务风险与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2.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不同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后者只是体现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前者则不仅反映了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求,还蕴涵了企业对降低财务风险与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无疑更具全面性与综合性。但也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该目标也存在以下两个缺陷:一是在股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市价的高低,而股票市价除与公司自身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相关外,还要受到非公司所能控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就不是公司所能有效控制的,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无疑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二是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能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否则就无法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发挥指导、调节、控制作用,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显然不具有可层层分解这一特质。

3.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评价

在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种界定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恐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种说法。从理论层面上看,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颇具科学性。其根据在于: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内含了对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与稳健的发展前景等多重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该目标还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技术层面及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该目标至今还只具有理论价值,尚不具备实践价值与现实价值。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其他观点及评价

1.每股利润最大化

每股利润最大化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财务目标理论观点。每股利润就是指税后净利润额与普通股股数之比。该观点认为,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投资者,其所追求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因此,应该把企业利润和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虑。这也恰好是该目标的优点,这不仅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而且可以对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盈利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认为该目标是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改进,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的主要缺点,该目标依旧存在。

2.资本配置最优化

该观点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其主要观点是:①新经济的出现促使资本要素范围扩大,要求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②信息技术不仅为实现财务优化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也将逐步地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资本配置最优化能集中体现各相关人的利益。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理财环境下,可以确定不同的财务目标。在企业发展期,考虑到智力资本的风险性和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以物质资本的筹集和资本收益作为衡量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指标;在企业成熟期,物质资源已非常雄厚,智力资本的比重就尤为重要。资本配置最优化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资本结构是一个投入问题,因而不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二是资本的配置不仅仅是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问题,还有流动资本与长期资本、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问题。因此,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概念本身并不明确。

3.各契约关系主体利益最大化

该观点认为,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边契约关系组成的集合体,企业应从更广泛、更长远的角度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就是各契约关系主体利益最大化。该观点的缺陷在于不具有现实性与可能性。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上,人们都很难给出一个使各方利益均最大化的模型。因此,这种最大化的含义是不清楚的。

4.经济效益最大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出于对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的考虑,有的学者提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观点。该观点的问题是,经济效益虽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经济指标,需要借助其他经济指标来度量。因而,经济效益最大化只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定性要求或总体思路,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的、实际的目标。 pRigr2u32wx42KajaDbyJK78AmeGB0CIHV2pPel4Enrt33Xg4aJlWBK3Q43Ws+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