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解释

虽然大多数人格理论家同意将人格描述为稳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风格,但是当涉及如何解释这种稳定行为模式的来源时,他们就分道扬镳了。然而,稳定行为模式产生的根源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人格心理学家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人格心理学从来没有遭受过缺乏用来描述和解释人格现象的理论的饥渴”(Emmons,1995)。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从特质理论到五因素理论,从生物学流派到进化人格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流派,从人本主义到存在主义,围绕人格的本质及稳定行为模式的来源问题,人格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人格理论的科学性

(一)理论与人格理论

理论是用以组织、描述和解释观察现象的一组概念和命题,由相互联系的假定构成,通过科学家的逻辑演绎推理,可以从中得出可验证的假设(Feist & Feist,2005)。对科学家来说,理论是用来引起研究或组织观察资料的工具。理论与事实是相对而言的。理论是基于事实的假设,事实是已经被验证的东西,但理论中总是包括有待验证的东西。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郭永玉,2005)。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人格心理学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人格理论,我们对人格的研究就会留于对琐碎事实和经验的自然描述,人格心理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事实上,人格心理学从来都不缺乏理论,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从气质论到特质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理论,从人本主义到社会文化理论,从生物学流派到进化论,围绕人格的本质、起源、发展及改变等问题,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然而,以科学理论的标准分析,上述理论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与科学的要求尚有距离。

(二)科学、有用理论的标准

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有用的、科学的理论至少符合以下几条标准(Feist & Feist,2005):

(1)引发研究。有用的理论最重要的标准是具备激发和指导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2)可证伪性。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根据它经受证明或反驳的能力而定,亦即它必须是可证伪的。如果一个理论含糊不清,将正性和负性的研究结果都解释为是支持其原则的,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证伪,因此也就失去了效用。

(3)组织资料。科学、有用的理论应该能够对彼此不相干的研究资料起一种组织作用。一种有用的人格理论必须能够综合迄今为止已知的关乎人类行为和人格发展的知识。

(4)指导行动。有用的理论能够为实际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这一标准也包括该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他学科的思想和行动,如对艺术、文学、法律、社会学、哲学、宗教、企业管理和心理治疗等学科的刺激作用。

(5)内在一致性。科学有用的理论无须与其他理论保持一致,但它本身必须是一致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其各个组成部分在逻辑上必然是协调一致的。

(6)简明扼要。简单明了的理论比那些以令人费解的复杂概念和深奥语言见长的理论更为有用。

二、稳定行为模式的来源

(一)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而不是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决定作用,这种所谓的深层心理学最关心的是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由于行为的最终原因来自于无意识且起源于童年期,因此对它们的探求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复杂的手段,如催眠、自由联想、对梦或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进行分析等。按照这种观点,由于无意识领域的东西可以在意识领域中以任何一种形式显示出来,因此不可能仅仅通过研究一个人的意识领域来真正理解这个人。为了理解人格,我们必须将那些无意中表现出来的东西追溯到深层的无意识领域。很显然,精神分析论者关注的是个体为什么那样行动的原因,而行为的真实原因对于行为者来说往往是不知道的。

(二)特质论

特质心理学家认为,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格的核心成分——特质,这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倾向。特质理论是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集中鉴别、描述及测量个体差异的人格理论。特质论者认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是特质,例如,某人之所以经常打人或骂人,是因为这个人有攻击性特质。但是,正如奥尔波特自己承认的那样,特质论有其局限性,行为肯定要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用特质准确地预测个体的行为。试图用简单的几种特质来概括人类复杂的行为表现的做法未免太过肤浅。既然稳定的行为来源于特质,那么特质又来源于何处呢?

(三)遗传决定论

人格最大众化的解释莫过于遗传决定论了,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决定了人格的个别差异。如果问一个过路的行人人格的来源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人格的来源嘛,同皮肤、眼睛、头发颜色的来源一样。”这同问一个人为什么害羞与问他为什么长得高是一回事。按照这种观点,人格特征与生理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通常的说法如“他有东北人的脾气”、“他像他爸一样冲动”等,这些都暗示了人格的遗传解释。事实上,不只是外行人将人格视为先天遗传,许多卓越的人格理论家都将稳定的行为模式归于先天遗传,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都是基于某种先天因素的假设,无论是无意识理论(如弗洛伊德)还是特质理论(如奥尔波特),抑或是自我实现的理论(如罗杰斯),莫不如此。如此看来,问题已不再是基因是否影响人格了,而是在何种程度上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人格。

(四)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与学习论者将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如果说人格的遗传决定论者属于天赋论一派的话,那么他们则属于经验论一派,其核心主张是,人格由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构成,它是行为的习惯系统,而行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人格也会不相同。按照学习论的观点,区别一个成功的人与不成功的人是基于他们的经历而不是他们的基因。行为的获得和经验的形成必须有强化的作用,一种行为若受奖励,则此类行为倾向于保持(即变得稳定),一种行为若被忽视或禁止,则倾向于消退。根据学习论,语言的获得和发展为解释稳定行为方式的来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由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说话,所以当孩子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真实词的语音时,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某种形式的奖励,这样,正确言语行为逐渐得到发展。

(五)人本—存在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一群势力不断增长的人格理论家,他们不是降低人格起源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完全忽视人格来源的意义,认为要回答人的本质问题,首先必须探讨人的存在。人本—存在主义者强调“你的存在意味着什么”,而不是“你是怎样存在的”。他们也探讨整个人类存在的意义,例如,他们会问:“死亡有何意义呢?人类的预测与安全的需要是怎样同冒险与自由的需要相联系的?”人本—存在主义者关注人的自由、选择和价值,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知识链接:各派心理学的视角与局限

一个由四位知识渊博的心理学家组成的小组来看一只大象,他们的方法都是盲目的。精神分析学信徒径直走到大象的身后,看着这个选定的部位,解释大象的行为;行为主义者去敲大象的膝盖骨,被踢得老远,他坐在那里,想为大象设计一个建设性的强化方案;认知心理学家开始哄大象做点什么,好确定它的发展阶段;人本主义者抚摸大象的耳朵,试图让大象相信自己会飞。

(资料来源:Labinowicz,1985)

(六)社会文化决定论

按照社会文化决定论的观点,人格是众多社会角色的复合物。如果要求一个人在一张白纸上由“我是……”开始写下去,那将会得到一张相当丰富的角色表。例如,这个人可能是女的,20岁,大学毕业,1.6米的个头,是一个有条理的人,某组织的成员,漂亮,从事心理职业等。以上所列项目的每一条都与一种规定的社会角色相关,而且对每一种角色,社会对它已经规定了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换言之,每一角色都有可接受的行为范围,这个范围是文化决定的,如果你超越这个范围,就会感受到某种形式的社会压力。决定人格的其他文化因素还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的大小、出生顺序、种族、宗教、出生地父母的文化水平等。一个出生在富贵家庭的人不可能与贫困家庭的人有相同的经验,这些不能由个人选择的生活环境必然会对个人的人格造成重大影响。社会文化决定论者还有强调人际关系重要性的,如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和艾里克森(Erik Eriksen,1902—1994)都强调儿童早期生活中与父母的人际关系对其后来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

至此,你能看到稳定的行为方式来自哪里吗?也许这形形色色的理论解释使你变得越发糊涂了。由于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因而最适合的方式是把人格理解为所有这些理论的相关物,强调哪一方面更重要完全取决于你当下的用途与目的。尽管如此,前面的每个理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

二、攻击性:人格的理论解释举例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对于稳定行为方式的来源,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各自的观点,我们可以举攻击性行为的例子,看看不同人格理论在解释同一种行为时有何分歧。尽管攻击性行为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行为表现之一,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比别人更富有攻击性呢?

精神分析论通常从无意识过程来解释行为。对于攻击性,古典精神分析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亡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毁灭的,所以这种冲动就会转向外部,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新精神分析学家解释说,当个体在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于巨大挫折体验中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

特质论强调攻击性行为个体差异的稳定性,攻击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有个研究小组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性,他们在几所小学询问了小学生诸如“谁最爱推、撞别的孩子”的问题。22年以后,研究者又同当年参加研究、现已是30岁的人进行了面谈。结果发现,在小学时被认为攻击性较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那些喜欢推、撞别人的孩子,成人后常出现虐待配偶或暴力犯罪行为(Huesmann,1987)。

遗传论者也对稳定的攻击行为方式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稳定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有证据表明,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爱攻击。虽然要确认哪些行为是天生的,哪些行为是后天获得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确实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后天的教养环境,自然就变成了富有攻击性的成人。另外还有一些生理学变量,如睾丸激素的多少也会影响攻击性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另一种方式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攻击性,而是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每个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温暖和受尊重的环境。

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是,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认为,人们像学习其他稳定的行为方式一样习得攻击性行为。在游戏场所称王称霸的孩子发现,会打架能得到奖赏,他们先挥舞棍棒,然后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怕他们。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奖赏的行为将会重复出现。因此,在游戏场所称霸的孩子,其攻击行为就会持续出现,而且还有可能在其他场合出现。当儿童看到别人用攻击行为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也能懂得攻击性被奖赏的道理。好打架的孩子给别的孩子起了“榜样”作用,这使他们明白打人有时是有用的。

我们不禁要问:上述哪种理论解释是正确的呢?有一种可能是,上述理论解释并不相互矛盾,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富于攻击性的男孩表现出的敌意是攻击特质的表现,这种特质在不同情境和时间是相对稳定的(特质论)。但也可能这个男孩将模棱两可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论),因为过去他们就这样被人打过(行为论和学习论)。这些男孩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遗传论),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中(精神分析论)或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存在论),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天性。总之,每种解释都提供了一个理解攻击性行为的视角。

三、人格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没有哪个统一的人格理论是主流心理学家都认可的,在考察不同的人格理论时,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认识人格理论的差异,并据此分析其科学性。

(一)遗传与环境

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格有多少是遗传素质影响的结果,又有多少是环境影响的结果?遗传与环境的差异也被称为先天与后天的差异,对于人格发展来说,哪一个更加重要?是基因、生理差异还是环境的影响?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遗传,人本主义、社会学习、认知流派则强调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或者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造成了人格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是经验主义的。

(二)过去、现在与将来

人格是指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呢?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时,我们指的是他当下的表现。实际上,人格既包含了过去经历的影响,也预示了对未来的建构。精神分析论指出,童年期的经历如恋父(母)情结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行为主义强调过去的强化作用和现在的偶然性对行为获得的影响;社会认知学习论认为,个体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表现;特质论强调无论是先天还是学习,现在都是过去的结果,我们可以借助于目前的表现(人格特质)来预测未来的行为;人本主义认为,当前的现实和将来的目标影响了个体潜能的发挥;认知学派则强调过去和现在,将来则通过目标的设置来体现。

(三)意识与无意识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斯金纳则将这种无意识定义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认为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是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的,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与此相反,特质论者和认知理论家靠自我报告的资料来发展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假设,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所有流派都不采取绝对化态度。特质理论家经常像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一样谈论行为的遗传因素;认知行为治疗专家也承认,人们不清楚导致他们自己产生问题的认知过程。人本主义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通常采取折中主义立场,他们承认,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自己为什么那样做。

(四)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控制我们的外部力量决定的?这是心理学中一个起源于哲学和神学的老问题。其中处于一个极端的是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包括社会学习论者,而其中最直露的恐怕要数斯金纳了。这位行为科学家指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它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声称,自由不过是一个神话。精神分析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不采取绝对化的立场,但是他们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无意识机制,这些东西使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自我控制。处于另一个极端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他们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做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专家经常鼓励患者认识并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有直接责任。

不同的理论对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与内涵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无论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如何,我们都能据此真实地感受到人格的存在。如果将一个人比作一部汽车,那么特质理论提供了人格的部件和结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动力引擎和燃料;人本主义理论把人请到了驾驶座上;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车轮、指示信号和其他操作仪器;认知理论则为旅行加上种种注释,使有计划、有组织的旅行方式符合人们为实现目标所选择的心理地图;最后,自我理论提醒驾驶员考虑其驾驶要对后座人员负责。

四、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及其面临的问题

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与其他心理学家的兴趣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又有不同:其一,人格心理学家重视的是个体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共同之处;其二,人格心理学家更强调将人看做是“整合”的全体而不是许多部分的机能;其三,人格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是稳定的特征而不是决定当时行为的外部刺激与情境。

第一个差别是讲着重点,而不是排除共同点,因为人格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其他方面或规律也要进行研究。人格心理学家并不否定人格的某些共同方面或规律,例如,从出生到成熟,人的心理过程都存在不断分化、日益复杂的趋向,而这种发展上的变化在研究人格时极为重要。人格的个性与共性,正如汽车的引擎与外观,人格心理学家注重的是人格这一个体内部的“发动机”。

第二个差别是关于整合的全体问题。人格心理学家力图了解个别心理机能如知觉、学习、思维及情感等如何有机地结合并构成人格的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又是如何适应各种内外刺激环境的。虽然普通心理学教科书通常都是在各章节分门别类地讨论心理的各个机能,但是人格心理学家要求把它们整合起来,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了解和研究。

第三个差别是强调内部稳定性。人格心理学家承认,人在环境中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不论是自然界的(如狂风暴雨的袭击)还是社会性的(如友人对自己的期望)环境都有力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及行动。然而,人格心理学家还要寻求内部的稳定机制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因为甚至连新生婴儿的反应也表现出许多重要的个体差异和变化。但对人格心理学家而言,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揭示个体的内在特性,并将它们与有关外部刺激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理解并成功地预测个体的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人格心理学家都在试图以各自的方式将心理学不同领域中各种有用的知识综合成一个连贯而统一的整体。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大量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每种人格理论都就下面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作出了某种回答:

(1)行为目的。人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由未来指导而不是由过去决定?如果目的性行为被认为是目标定向或未来定向,那么人的行为是否至少部分取决于未来事件或我们对未来事件的理解?

(2)无意识机制。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特别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这其中必然面临这样的问题: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意识?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吗?如果能,怎样才能意识到?

(3)早期经验。在这里,主要问题是儿童的早期经验如何与成年期的人格相关。相应的问题是:人格是否存在不可逆的发展阶段?早期经验的不良影响能否被彻底去除?弗洛伊德认为基本人格在5岁前就定型了,而荣格认为最重要的人格发展要到40岁才出现。

(4)人格信息的来源。通过观察、访谈、测试,我们能够获得多少关于被试的人格信息?早期的研究通常采用内省的方法,后来,人格研究者又编制了大量的人格测试量表,直到今天,人格信息来源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未能顺利解决。

(5)个性与共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经验环境是完全相同的。然而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共性。我们和周围大多数人都有相同的感官与文化,这意味着我们以相同的方式对许多情况作出反应。在相当大的一个范围内,引起我们美感的东西以及使得我们发笑或悲哀的事情都是由我们的文化决定的。不难发现,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律适合所有的人。因此,无论强调人的个性还是共性,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对人格的科学研究,人格理论家应当在该问题上作出取舍。 fVIAb+RMXVzx1+izc+9+8Rf8Bbsh+Gu1ksW/m1vSO1kQxKViXSHnOQi9ep+M+o8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