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是北京印刷学院承担的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生产性双语现象”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SM2010105006)的前期成果。“生产性双语现象”是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高一虹女士以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最佳外语学习者”调查为实证依据而得出的理论,也即“1+1>2”的外语学习模式。这里的“1”,代表一种语言文化的认同,其生产性关系可以表示为“1+1>2”,亦即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双方互动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增长、相得益彰的增值效果。依据该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外语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互动,必然会使外语学习者的整体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高一虹提出的“生产性双语现象”理论,与教育部新实施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的宗旨相吻合:大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语言学习了解外部世界,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高一虹认为,学外语要关心与外语相关的文化。换句话来说,外语学习者不能只识“文字”而不懂“文义”。因为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只是框架,文化才是其填充物,语言教学是语言框架和文化内容的有机集合,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外语教学应该涵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互动,对任何一名外语学习者都会产生一种驱动作用。由于汉语与英语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英语又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和渊源,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对等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导致语言机制的不对等,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理解目标语文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与母语文化进行比较。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认同与互动,无疑能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外语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得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学习中获得了文化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乃至批判能力,对外语学习者的人格成长和个性塑造都能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不难看出,高一虹的这一理论旨在强调英语学习中目标语文化导入与渗透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本土英语的教育者,高一虹提出的这一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目前的各类英语教学都有所指导、有所启迪、有所借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该理论的实证研究尚有待于国内学者和一线英语教师们广泛的深入研究。《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作为“生产性双语现象”实证研究的前期研究,试图为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一种“文化之桥”的牵引力作用。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分为“人文通识篇”、“文化礼仪篇”、“文化词汇篇”三大模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勾连,不仅涵盖了英、美、澳、新、加五国在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动态、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人文知识,而且包含了希腊神话、圣经文化、欧美等文学名著中出现的文化词汇,如习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的文化掌故和背景溯源。了解、学习并掌握这些人文通识,有利于扭转我国当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证书驱动型学习和语言工具型训练的流弊,有利于我国外语学习者明辨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和文化误解,从而避免那种怀揣各种英语考试等级证书,却难以和外国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文化沟通的尴尬局面。

《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对各类英语学习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衷心期望本书读者不要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积累,而应以本书提供的“进一步阅读书目”为人文通识线索,进一步作纵深层面上的拓展阅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已附录书后,恕不一一列出,谨致谢忱。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沈素萍博士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

限于学识,书中一定有不少疏漏之处,诚盼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3月于北京 FvzENZXao5+73d6i/74ouTB9CKDhCihbVcuWfWHIEdAOKMaGkvpaoEDyvGPN0T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