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近年来,人文通识教育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受到高度的重视,显示出人们对当下高等教育侧重专门教育、忽略基本素养和广博视野的弊端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态势。反观我国当代的各类教育,每每面临人文通识教育缺失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文通识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四个领域的内容。文学艺术使人发现美,给人以美的感受;历史使人明智,给人以智慧;哲学使人思辨,给人以深邃理性的思维。人文通识教育肩负着教导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其首要目标在于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教化,培养慎思明辨的能力,塑造能够通达古今,能够感受真、善、美,富有文艺涵养和人文精神的健全人格,从而能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谈起人文通识教育,不能不提到美国。因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历经演进和变革,对世界各国的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3年,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詹姆士·科南特(James B.Conant)任命了分别来自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3位专家教授,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之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al Free Society )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 The Red Book )。该书反映了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49年3月,哈佛大学正式实施《红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计划。

经过五年的尝试,哈佛大学于1951年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按照通识教育计划的规定,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各选一门,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要选3门课程;一、二年级没有修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但考试的要求有所不同;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考试组的两门课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文学艺术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重要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对生活经验的艺术性的表达;历史类课程通过让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学,使学生历史地认识当代世界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外国文化类课程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联系不同国家的历史、宗教、伦理、文化和社会制度,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外国文化,并对本国文化传统产生新的见解;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重要的道德传统和观念,掌握一些研究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对当今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生活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科学类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对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有概括的了解,并学会处理科学资料和掌握观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哈佛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是绝对不会让一个大学生去学企业管理课程的,在他们看来,那是糟蹋人才的不健康状况。企业管理课程应该是有一定企业管理经验,甚至是那些已经坐到副总位置上想更上一层楼的人士来读。

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的得到了拓宽。美国的很多大学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通识教育囊括其中,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例如,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通识教育就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等领域;波士顿学院的核心课程涉及艺术、历史、文学、写作、数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多元文化10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要求则是核心科学课程,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限制性的理工选修课程和实验室工作。

西方有哲学家认为,人类通常有两种知识:“to know that”和“to know how”。学术界讨论的大多是“to know that”,而不是“to know how”。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很多地方去搞清楚“to know how”。很显然,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通识作为基础,那么,人们的素质教育就无法得以发展;如果素质教育得不到提高和发展,那么,社会资本、文化能力和伦理智慧也就无法发展。正如哈佛大学东亚系杜维明教授所指出的: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只是变成基于科学技术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能进入到对才能和智慧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历史即文化,文化亦即历史,有历史才会有文化,有了文化就会有历史。然而,在文化视野和人文通识日渐狭隘,乏陈可善的当下,仍然有许多人还认为学哲学无用,学文学无用,学文科无用。实际上,文化本来就无谓有用无用之分,它只是人们精神领域的后花园。有了这个后花园,人们至少可以不时地抬头仰望星空,回眸历史,静静地思考一些深远而恒久的问题,进而了解已故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作出比对。唯如此,生命或会显得厚重些,灵魂或许得以净化,人生或许获得大智慧,就此意义而言,《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一书的出版不可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沈素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 +W/ZMit3pfxTYGQ6Ja38wc6tHt+DLem9Tq1GfeesV+C8lM1CYi3N1XkGIBgqkH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