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行为感到厌倦。对大学生而言,厌学主要是指由于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感觉。 [1]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学习;二是没有目标,放任自流;三是情绪波动较大,精神匮乏。 [2]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教师一般都是使用惩罚来处理,但这种方法并没有成功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案例以学生小Y为例,详细分析其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并阐明应该如何缓解这种厌学情绪。
男生小Y,独生子,家境殷实,父母均为大学生,高中时父母离异后其便和父亲共同生活,父亲再婚后育有一女。小Y与父亲感情较淡漠,对父亲再婚生女心怀芥蒂。小Y在考入我校后,经常旷课,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力降低,对上大学产生迷茫,觉得学习没有意义,结交多名社会闲散人员从事民间借贷等行为。经了解,小Y从事民间借贷的本金是由母亲提供的。小Y多次提出退学申请,因家长不同意,未能成功退学,但小Y的抵触心理较重,不肯回校继续学习。
大学生厌学这一不正常现象日益明显和普遍,其深层次原因既与大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及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也与教育体制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即“心理断乳期” [3] 。其情绪、情感具有以下特点:①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②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③阶段性和层次性并存。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聪慧性、敢为性和独立性等多向性格特征方面处于较好的状态,但他们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不如成年人稳定,性格动荡不定,内心冲突多。这些血气方刚的孩子能在顺境中自我成长,一旦遇到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沮丧不已。案例中小Y虽然有个性、有想法、有能力,但父母离异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父亲再婚后又生育了一个女儿,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使得小Y的心理极为矛盾,他既渴望父母的爱,又无法接受父母离异而憎恨父母,因此每日心烦意乱,根本无法静心学习。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或不正确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学习动机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内部力量,是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 [4] 一般来讲,学习愿望产生后并不会立刻转化为行动,只有学习动机产生才能真正引发学习行为。心理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动机强度影响学习进行。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动机过强或者缺乏都不利于学习的进行,甚至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案例中小Y缺乏学习动机。他本希望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快速学到赚钱的方法,但当他发现理论与现实并不相符,知识不能在短期内为他带来“效益”时,即认为学习无用,从而想要放弃学业。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与否,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低和生活习惯好坏,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5]
家庭成员的不和睦(如父母离异)也使许多大学生无心学习,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长期生活在关系十分紧张的家庭里,心里常常会感到烦躁不安,很难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慢慢也会产生厌学情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案例中小Y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争吵声中,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虽然在高压下考上了大学,但远离父母的管束后就像断线的风筝,一下子迷失了自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千差万别、西方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的腐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 案例中,小Y受“金钱至上”这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把赚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放松自己的学习,逃课,厌学,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赚钱。
高校的教学、管理和考试制度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从谈话中了解到,小Y对某些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意见,认为他们教学方式呆板枯燥,用的教学案例严重滞后,甚至是十年前的,有些老师只顾讲教材理论,缺乏学术底蕴和研究思考,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最终加重了小Y的厌学情绪。
高校现行的学年学分制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6]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有学年学分制下的课程和时间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缺乏对时间和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不同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被迫在相同年限拿到毕业证书。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反而让部分学生误以为认不认真学习都一样,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因此学习动力减弱,慢慢产生厌学情绪。
学院领导并未放弃对小Y的教育感化,而是持续地给予关注和帮扶:
第一步,分析厌学根源,开解情感疑惑。学院领导、辅导员多次约谈小Y父母,以及时制止小Y从事民间借贷;创造条件促进父子二人独处深谈,缓解家庭紧张关系,抚慰小Y内心,化解隔阂。
第二步,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以小Y想要赚钱向父母证明自身能力为切入点,与小Y多次深入谈心,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小Y错误的就业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使其树立高远的志向。我在与小Y谈话过程中分享了以下小故事:
知识与金钱打赌看谁最受世人欢迎,于是各自乔装后来到人间。
故事一:一场大火,将知识和金钱的住宅烧成一堆灰烬。灾情调查小组前来登记损失情况。金钱号啕大哭:“我的钱全都没了,全没了……”知识笑了笑说:“我损失了一些书籍和资料,不过它们全在我的脑子里。”
故事二:山洪暴发,四周一片汪洋。知识和金钱都弄来了一艘小船。知识轻摇双桨,很快转移到高处。金钱吃力地驱动着满载财物的小船,驶到激流处,最终沉没了……
通过数次谈心交流,小Y逐渐摈弃了拜金主义思想,端正了学习态度。
第三步,运用强化理论,助力学生学业。针对小Y缺课较多、多门成绩不合格的情况,学院领导、辅导员主动联系院教务办、校教务处,严格按照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帮其申请补考、重补考或者重修。
对小Y学习的点滴进步,辅导员都会运用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只要小Y按时上课,课堂上积极表现,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辅导员就会及时与他互动,鼓励他继续坚持。
慢慢地,辅导员逐渐从事事表扬小Y的良好行为,发展到适时鼓励,培养小Y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辅导员以鼓励的话语、亲切的笑容得到了小Y的认可和信任,在他心中树立了威信,小Y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开始对学习表现出热情和兴趣,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该案例反映了许多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值得全体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反思在今后工作中对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从本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由于青少年接触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辅导员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授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7]
(3)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应正确运用强化理论,给予积极的正强化,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行为适时鼓励,以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每一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已经接受了家庭和社会近20年的教育,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因此,学生入校后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不是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方能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1]崔瑞亭.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4).
[2]季宇,倪树干.强化理论在大学生厌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教师,2010(8).
[3]杨晓华.用心理方式引导解决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初探.科技资讯,2011,8(23).
[4]陈益萍.学习动机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育现代化,2005(12).
[5]徐正.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
[6]弓志刚,原梅生.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6(1).
[7]汪伟.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国校外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