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驱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力量。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是驱动人们指向学习行动的内驱力 [1] 。
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性格等,其中,学习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不少因缺乏学习动机,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的行为表现为懒散、贪玩、无故旷课、厌学、缺乏控制力、喜欢给自己找借口等。缺乏学习动机,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很容易衍生出心理问题。本案例所述学生小A就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出现旷课、缺考、学业成绩严重不达标的情况。
男生小A,家境一般,有兄弟姐妹,父母以务农为主,兼做一些散工。进入大学以后,小A对学习产生了倦怠的心理,经常迟到旷课,即使去上课,也不听讲,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是玩手机,作业也总是不交,到了期末,不参加个别科目考试,即使参加了考试,也出现多门不及格的情况。
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多次找小A谈心。一开始小A比较反感,总是找借口说没空,有时甚至避而不见。后来他终于答应与我谈话了,却又总是沉默不语,在我多次询问下,他也只是重复说觉得没什么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说的东西。但我仍然坚持找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诚意,慢慢地,他开始愿意跟我倾诉自己的事情。经过多次谈话,我基本掌握了他的情况:
(1)小A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以后,不同于高中有班主任、科任老师天天严密盯防的学习,小A整个人在学习上过于放松,同时受到其他玩游戏的同学的影响,也开始喜欢玩游戏,于是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即使有时候他想要去学习,但发现已经跟不上同学的进度,就又放弃了。
(2)小A的专业是家长决定的,而小A和家里人的关系不是很好,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言谈中曾透露出其对父亲的诸多不满,还说过他不要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人。平常他在家基本不会与父母交流,因为他觉得在家里所说的任何东西,父母都会告诉别人,然后就会有很多人对他指手画脚、讲东讲西,所以他也不愿意回家。
(3)小A的个性要强,比较倔强,自尊心也很强,只要是他自己认定了的东西,别人怎么说,他都很难听进去,而且他很讨厌别人随意干涉他的行动。
(1)学习动机的缺乏。
小A在学习上由于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到挫折和失败。加之小A一直觉得当时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这个专业是由他的父母决定的,并不是自己心中的第一志愿,因此他自入学以来,都没有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主动地进行过了解,对于专业情况、专业技能、专业前景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其学习动机减弱以致消退。
(2)个人性格。
小A本人性格倔强,自尊心很强,他觉得专业不是自己选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就打从心里有抵触,不太乐意去学习;再加上每个阶段专业的学习是具有承接性的,小A大一的课程没有学好,到了大二再学习专业课就更加力不从心。面对学业上的困难,自尊心很强的小A不愿意向同学、老师请教,认为现在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已经学不好这个专业了,存在“与其花费时间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的心态,所以对学习更加不上心。
家庭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因素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动机有着重要影响。从案例中可知,小A与父母之间缺乏交流,对父母特别是父亲缺乏信任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对家人倾诉,不良情绪不断地积压,无处释放,严重影响着小A的学习状态,慢慢地就开始出现厌学的情绪。
社会上各种消费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泛滥,加上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些负面因素通过网络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容易让他们产生逃避学习的心态。
针对小A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干预:
在谈话过程中,我认真倾听小A的诉说,并适当地表达同理心,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以情入手,降低他的戒备心态,然后再进行规劝,让他认真审视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思考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才是有意义的;提醒他不能再放任自己,建议他珍惜大学时光。同时,我向他详细介绍了他所学习的专业的发展情况,让他从心里接受这个专业,不要因为专业是父母选择的就随意放弃。
在和小A建立了信任的基础上,我与小A共同制定了现阶段一些可行的小目标,小A也表示愿意认真执行。例如:早睡早起,要去上每一门课,听每门课时都坐在前排,慢慢地调整已经错乱的生活作息;每星期要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减少1小时玩游戏的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小目标,从而逐步地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
让小A学会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学会理解。告诉他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但是不能钻牛角尖,引导他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多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
小A与家长关系恶劣是导致其心态失衡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改善小A目前的状况,建立学院—家长—小A的沟通桥梁十分重要。考虑到小A的个性倔强、自尊心很强,若背着他与家长联系,很有可能会破坏他对老师的信任,因此我在小A知晓的情况下,与家长进行了联系,向家长告知小A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心态,分析了之前他们沟通失败的原因,给家长提出一些与小A沟通时的建议。在与家长联系结束之后,我鼓励小A走出第一步,主动与父母进行谈话,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的艰辛,与父母一起解决问题。
通过多次谈话,小A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下定决心要重新好好学习。考虑到由于前面的课程没有学好,挂科较多,若继续在本年级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在与家人沟通后,小A决定申请留级,重新出发,好好学习。目前小A学习认真,不再有旷课现象,老师反馈其上课情况良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老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要以情入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其的关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听从老师给的建议,有所改变。如果学生不信任老师,那即使进行一百次谈话,也是徒劳无功。就像小A,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向我诉说他的事情,甚至有抵触。但是,通过多次谈话,他慢慢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和诚意,才开始愿意跟我倾诉,接受我的帮助,与我一起去解决问题。
学生基于年纪的缘故,以及网络的消极影响,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认识难免会比较狭隘和有偏差,同时也会因为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要求有意无意地放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不能以偏概全,而要细致分析,不能因为学生犯错就对其全盘否定,直接认定这个学生在品质上有问题。
另外,老师要懂得移情。移情,即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这要求老师从学生的心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把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其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困难与迷惑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作为老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技巧,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心理共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学习动机缺乏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当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和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向沟通协助平台,将会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的有力支撑。
[1]徐芃,饶东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设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