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研究院所

产业经济研究院

产业经济研究院于2006年4月成立,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产业市场与区域创新体系、产业政策与政府规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任院长为顾乃华研究员。暨南大学是华南地区应用经济学研究重镇,1981年,工业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产业经济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8年,学校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产业经济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产业经济研究院下设产业发展与规划研究所、产业组织与规制研究所、现代服务业研究所和《产经评论》杂志社。2015年,产业经济学被学校确定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人、讲师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占92.31%);“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入选者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入选者2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人。2015年,研究院教师发表A类论文10篇,其中SSCI收录4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暨南大学“宁静致远工程”项目5项。

2015年,研究院招收硕士研究生32人,境内博士研究生9人,境外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博士生36人(其中境外博士生15人),在读硕士生91人;获得博士学位10人,获得硕士学位33人;入选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1人。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2014》,研究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被评为5星级专业,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在全国198个高校中排名第9位。

研究院现建有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经济普查数据库、“广东省产业发展数据库”4个数据库。以计量经济学软件为教学工具,加强“三高”(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理论与政策、产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术传统。

2015年,研究院举办“暨南大学2015年产业组织与国际贸易Workshop”、黄德鸿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

(产业经济研究院供稿)

光子技术研究院

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是学校直属科研单位,其前身是2009年4月成立的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2015年11月更名为光子技术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光子技术在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处理、信息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光传感与生物光子学、光通信与光信号处理、微波光子学技术、纳米光子学及器件、高密度光存储等领域研究。

研究院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正高职称者7人,副高职称者4人,讲师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2015年,研究院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人。

2015年,研究院获批科研项目24项,获批经费2 454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其中SCI一区和二区论文26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报专利2项。

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博士研究生3人,现有在校研究生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人。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项目29人次,获各类荣誉或奖励14人次,其中2012级刘甫和2013级蔡忠岳、张学军、徐坚组成的团队获暨南大学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研究院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学术研讨会2次,分别为第四届国际特种光纤研讨会(WSOF2015)和“下一代光互连技术”研讨会;共接待境内外学者来访14人次,邀请外籍专家讲学3人次;教师出席境内外学术会议47人次。

(光子技术研究院供稿)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11月,前身为2008年10月成立的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现任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研究院现有全职研究人员14名,高层次柔性引进人才3名,讲座教授2名,技术员系列人员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1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在职科研骨干均毕业于境外知名高校或具有境外研究工作经历。

2015年,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聚焦“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形成神经生长的分子调控、脊髓损伤与修复、脑缺血的机制与干预、视觉损伤与修复4个研究方向。研究院申报的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积极参与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配合多个学院,完成医学学科组团任务。

2015年,研究院获批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批人才项目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1项、“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1项。毕业研究生5人。

举办2015国际脑功能与健康研讨会暨神经再生高峰论坛,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戈登到校做报告,海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访交流40余人次,研究院师生境外学术交流15人次,外派研究生境外短期合作研究2人次。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供稿)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7月,其前身为广东省分子免疫与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院长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尹芝南教授担任。研究院下设国际免疫学中心、肿瘤中心、抗体工程中心3个研究中心,分别由Richard A.Flavell、Michael Karin、James D.Marks 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任主任。研究院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的知名科研机构有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基尔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建院以来,研究院陆续引进11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我国香港等境外高层次人才,组成“分子免疫和转化医学”研究团队,形成老中青结合、合理配置的师资队伍,现有全职科研人员10人,专职技术人员9人,博士后青年教师6人(外籍人员2人),行政办公人员3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研究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侨联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1人、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1人;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高校聘请客座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研究院现有在读研究生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3人;与南开大学联合培养2人。

2015年,研究院获批项目8项,经费70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大国际合作专项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经费471万元;广东省重大基础研究培育基金项目1项,经费100万元;广州市科技项目2项,经费12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

2015年,研究院主办第三届免疫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暨南大学—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转化医学与新药研发论坛,举办生命科学前沿讲座系列论坛4场次。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2人次。派出1名青年教师,1名博士后,1名博士出国访问、开展学术交流。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供稿)

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于2013年6月成立,所长由“千人计划”专家周振教授担任。研究所现有正式教职工13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正高职称者3人,副高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获博士学位者11人。研究所柔性引进教授1人。2015年,周振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年,研究所招收博士生2人,硕士生14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5人。

2015年,研究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6篇(含接收),其中SCI/EI收录13篇,A1-I区3篇。吴兑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获中国环境学会颁发的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优秀论文奖,并提名领跑者5 000候选论文。研究所获批各级科研项目15项,经费1 619万元;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4项,省部级及以上经费1 303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5项。研究所与产学研合作单位共同申报,获批组建广东省环保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暨南大学为第一单位,获省部级奖励2项(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一等奖、2015年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人次(做特邀报告1次)、国内学术会议10余人次、评审会议19人次。境内外学者到所访问和学术交流10余人次。

(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供稿) gGDUAwkzf8heMgrWCgJroNc2ltc3rsofutJDveS608n/v3HTWATwx+R0B0dZdE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