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由身体和心灵共同构成的完整生命体,人的心理活动和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采取更多的健康行为方式,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降低患病的危险因素。而不良情绪则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对于患病个体而言,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心理状态又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原因。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人的精神情绪调节在维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心身或身心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病由心生、心随身变、无病呻吟与痴人呓语分别反映了心身疾病、身心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与躯体有关的精神病性妄想的特点。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主要由自主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数量众多、范围甚广,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癌症、性功能障碍、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而引发的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脑外伤、颅内感染、老年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更年期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均是由生理变化而导致心理、行为的变化。
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理疾患,核心症状即躯体化。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求医,反复向医生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但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所做的再三说明。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程度、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患者症状的出现往往和长期存在的不愉快生活事件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躯体化障碍患者出现较多的症状是头痛和心慌、消化系统症状(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方面的申诉。疑病症患者认为自己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进行性躯体障碍,注意力仅集中在身体的一两个器官或系统上,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患者则具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和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感、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经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出现了器质性疾病。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患者则强调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疼痛可见于任何部位,其中头部和腰背部最为常见。
与躯体有关的精神病性妄想则有疑病妄想、影响妄想等。有疑病妄想的患者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认为有病的部位,任何轻微的不适都会引起患者强烈的情感反应。在妄想的支配下,他们对这些身体疾病的真实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仅依靠主观体验做出主观的判断,并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很不可思议或违反常理的事情,生活方式可能有所改变。有影响妄想的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均被外界力量控制和干扰,不能自主。
以上述四种情况为基础,本书共分为病由心生、心随身变、无病呻吟和痴人呓语四章,分别介绍心身疾病、身心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与躯体有关的精神病性妄想的表现、影响因素与机制、诊断与评估、心理干预。
本书是心理健康分类教育丛书中的一本,主要阅读对象为干警与服刑人员。为了便于阅读、理解、操作与借鉴,本书力求做到文笔流畅、概念准确、内容适当、通俗易懂。
编 者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