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期货+制造”模式转型

一、商品金融化趋势与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球货币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演进表明,越来越多的商品具备了金融属性,出现商品金融化趋势。在笔者主持的课题研究中设计了一套商品金融化程度测算的指标体系,并以锌为例进行实证测算:由对国内锌期现价格相关度、期价对期现市场的影响程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优度的测算,考察期现价互动情况,研究期货市场影响力;通过价格受危机冲击程度的测算,研究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对价格的影响力;由基差波动程度测算风险程度,测算期现两市实际收益率的波动程度,进而研究收益波动程度与风险大小;通过测算期价对现价的偏离程度、换手率,研究投机程度,进而研究测算金属商品金融化程度综合指标,并与国外成熟市场水平相比较,定义出低度、中度、高度金融化的标准。笔者探索性地定义综合指标数值0~40%为低度金融化,40%~70%为中度金融化,70%~100%为高度金融化。国内锌商品金融化程度(74.22%)处于高度金融化的初步水平:同LME基准比较,其期现市场价格以及与国外市场价格的联动性较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较强,表现出较高的金融化水平,但其收益稳定性和套期保值风险、投机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性。这表明我国商品金融化进程在加快。

与商品金融化相随,金融市场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产业模式逐步向“金融+制造”“金融+服务”产业模式转变。一家企业,原料价格受全球影响,需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锁定原料成本,规避价格风险;产品出口面临汇率波动风险,需要外汇市场远期合约或外汇期货来规避风险。这意味着可运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链与价值链全流程的财务再造。

“期货+制造”模式,可构建以期货为中心的价格预警机制。有效的价格指导作用使得生产企业、贸易商、消费企业在行情转晴时有信心扩大经营规模释放产能,在行情急剧下跌时规避一部分风险、降低亏损程度。在期货价格的引导下,企业对价格的把握能力有所提高,有助于我国逐步掌握商品国际话语权。

“期货+制造”模式,丰富企业回避风险可使用的金融工具。产业与金融相融合的模式可促进企业由“加工型”向“经营型”转变。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下,可加强企业转移风险的能力,实现稳定经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期货+制造”模式,可优化生产结构。期货市场的信息丰富性、及时性、透明性等良好信息传递功能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把握市场变化趋势,采取适宜调控措施,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二、以期货工具为纽带的价值链

1985年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价值链是一系列使得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连续活动。进入21世纪,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互动性增强,在“期货+制造”模式下,企业价值链内涵被赋予新的意义,推动企业由粗放型外部扩张向风险可控的规模式发展转变。引入期货因子后,新企业价值链如下表所示。

以期货工具为纽带的企业价值链

“期货+制造”模式下,企业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但较传统价值链模型,新价值链下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都体现浓厚的金融元素。基本活动:期货走势成为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的重要影响因素,库存管理的结构也转换为“现货+期货头寸”,市场营销也实现现货与期货双销售渠道,市场服务也获得充分、及时、真实的信息反馈。辅助活动:企业可通过期货仓单质押业务扩大企业规模,人力资源方面也因期货业务开展的需要引进金融方面高级人才,期货交易平台使得企业获得技术信息外部性,采购方面也可通过“期现”双路径节省采购成本。 kYnXqkGQiHnD1KReFC8bf7ha7yHo2sfsiImem1XTUPL10SeJl7JZfcrvsVUtTz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