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创立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并没有背离弗洛伊德的根本理论原则,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许多方面都站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对立面。如果说荣格的心理分析是精神分析的量的变化,那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则是精神分析的质的改变。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追随者,与弗洛伊德共同合作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任该学会的主席。但他与弗洛伊德存在很大的理论分歧,并于1911年脱离了弗洛伊德,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个体心理学”,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阿德勒对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精神分析向着自我心理学与社会文化论方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阿德勒的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郊一个犹太裔谷商家庭。

图3-1 阿德勒

他从小体弱多病,身患佝偻病而身材矮小,5岁时得了肺炎几乎丧命,在街上玩时两次被车撞。儿时的创伤经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促使阿德勒早年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阿德勒在家里的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从小羡慕其兄长英俊的相貌。维也纳的文化和宽裕的家庭给了阿德勒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自进入学校起,他就沦为差生,连老师也看不起他。偶然的一次好成绩,让他找到了自信。18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医学院;1895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99年,他在维也纳开设了自己的诊所;1902年,他拜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后,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为此,弗洛伊德邀请他和另外三人一起协商开创“周三精神分析学会”(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前身)。1910年,阿德勒成为该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但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公开轻视性因素而强调社会因素,这使弗洛伊德大为不满,终于导致他在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此后,阿德勒和他的追随者成立了一个“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1912年,他把其理论体系称为“个体心理学”,并逐渐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精神分析学派。同年,他创办了该学派的机关刊物《个体心理学杂志》,并开始把理论的重点应用于儿童的抚养与教育。他和他的学生在维也纳三十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他声名鹊起。1926年,他访问美国,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任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定居美国。1937年,他在欧洲讲学途中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发而逝于苏格兰,终年67岁。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生活的科学》(1927)、《理解人类本性》(1929)、《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儿童教育》(1938)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器官缺陷与补偿”“克服自卑感与追求优越”“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社会兴趣”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在文章中,阿德勒认为,个体生来弱小,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伤害,从而留下生理上的缺陷。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包括感觉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生殖器官、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等的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其某一器官受损害时,会采取某种手段或方式来加以弥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体弱者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第二,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如一个盲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功能来补偿其视觉上的缺陷。由此可见,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在某些情况下,有器官缺陷的人不仅可以通过补偿机制克服自身的缺陷,而且可以通过过度补偿,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2.自卑感

1910年,阿德勒开始从强调身体器官的生理缺陷转向重视精神上的自卑感,把补偿的机制运用于人的精神领域,从而使其理论摆脱生理学的色彩,成为真正的心理学理论。

人格的动力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器官的生理缺陷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多数人并不存在明显的器官缺陷。这些没有明显器官缺陷的人,其人格的动力何在?对于这一问题,经过一番思考,阿德勒找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因素,这就是自卑感。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自己的孱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弱小儿童的身上,即使是成人,也会通过社会比较而产生自卑感。俗话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因此,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

自卑感虽然是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也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当取得成功后,此人的内心有一个相对稳定期,但是,看到别人的成就时,又会感到自卑,从而自卑感再次推动他去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此下去,周而复始,直至终生。当然,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强烈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这种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时,此人的神经症就产生了。如此说来,自卑感人人都有,它可以导致神经症,也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认为,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使人变得女子气,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促使人男性化。他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权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残暴等都是男性气质的表现。人类心灵活动的主要方向实际上就是摆脱女性气质以实现男性化。

3.追求优越

阿德勒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很深,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进一步说,追求优越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追求优越的根源是什么?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先天的、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4.社会兴趣

有人批评阿德勒的早期理论,认为它把人基本上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只顾追求个人优越的个体。为了应付这种批评,阿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其生命过程中必须完成职业、结婚、养育子女等社会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们必须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所以,人生下来就必然具有一种先天的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概念的提出,是阿德勒对其人格动力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人格的发展不仅与个体自身的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与个体后天环境教育有关,而且与个人创造性自我的作用有关。

1.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风格各式各样,但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一种是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一个人如果有美满的爱情生活,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且有可观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和各种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其生活风格必然是正确的和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爱情婚姻很不美满,工作又不尽心尽力,无所作为,在社会上又没有朋友,难以和别人交流,那么,这个人就一定缺乏社会兴趣,其生活风格必然是错误的和病态的。阿德勒指出:“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后来,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②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③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④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阿德勒认为,前三种类型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第四种人才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有希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2.生活风格的形成

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何在呢?阿德勒认为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①器官缺陷。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②溺爱或娇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一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③受忽视或遗弃。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所有人都不相信。因此,阿德勒大声疾呼,为了避免儿童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应加强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增加儿童的社会兴趣入手,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活意义。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如果儿童体验到某种自卑感,那么他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如果他把某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把某种现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就会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生存的世界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生存的具体环境各异,便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

3.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要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要理解独特的自我。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以便更好地把握个体的未来,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他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1)出生顺序。阿德勒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造就异乎寻常的性格。

(2)早期记忆。阿德勒认为,既然“生活风格是在一个人追求优越的奋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那么,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和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的记忆带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分,因此,通过早期记忆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使我们找到通往他的个性的一条线索”

(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是一种整体观,他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通过梦的分析,也能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把握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4.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和许多精神分析家一样,阿德勒也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但他的观点既不同于弗洛伊德,也不同于荣格。他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

阿德勒承认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是影响精神发展的一种因素。这是因为机体的生理缺陷会使人形成自卑情结。另外,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不同的遗传潜能,它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影响的。显然,阿德勒承认遗传因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因素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会发挥作用。

阿德勒认为,遗传与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因为即使具有相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很难保证每一个体都能发展成相同的性格。为此,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人创造自己人格“大厦”的“砖瓦”或“材料”,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来建设自己,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在这一方面,阿德勒的自我选择观与存在哲学达成了共识,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在个体的奋斗过程中都包含着各种不同水平的活动,个体正是以其活动的过程来回答他所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力量、勇气、气质、自我约束力和冲动性。阿德勒认为,个体的活动程度是儿童在生活早期经过任意创造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

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已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理论学派,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以及自我心理学派等都直接受到阿德勒思想的启发与影响。例如,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等社会文化派的成员;他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并对人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他虽然承认潜意识的作用,但更看重意识自我对个性的影响,从而推动了自我心理学的研究。著名的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大些,因为其他的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目前,“国际个体心理学会”在欧美共有一百多个分支组织,在美国、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都建立了全国性的阿德勒研究学会,主要刊物有《个体心理学杂志》《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季刊》和《新闻通讯》等。个体心理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儿童指导、人格教育和临床等方面,并因在临床与教育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影响深远。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心理治疗家的拥护,是因为个体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明显的社会学倾向。阿德勒认真研究过并赞同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作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对立面,阿德勒的理论具有进步和积极的意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把人从古典精神分析独断的泛性论中解放出来,不仅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而且重视意识自我的作用。个体心理学降低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性欲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人格的发展持主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

个体心理学也有其理论的局限性。阿德勒的理论虽然有别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但并没有超出多少。首先,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当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这使他的理论涂上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其次,阿德勒虽然重视人格的统一整体性,但他忽视了对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把人简单地看成是追求优越的单一动机驱使的个体;再次,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的概念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把它看做是人的一种先天的合群利他的趋向,而不是当做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他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根本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因而未能完全说明心理疾病的社会根源。 QVCTUZP3Bgdzq5Q5AnW7p6wqm9eW4bpPr7vvGbT1/G/ELjniJGDf0B6QEKK0BS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