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海洋商业文化社会的形成

明代,特别是从嘉靖中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向商品经济倾斜。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有所发展; 流通市场扩大,区域性商人集团活跃; 工商业市镇在长江三角洲等先进经济区兴起。这种社会经济面貌的变迁,在南中国,形成了一股“海洋商业文化”的气派。海上私市贸易发达的潮州,自然也汇入这股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而潮州府自明初仅有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到万历时增加澄海、饶平、平远、大埔、惠来、普宁6县,崇祯时又增加镇平,共11县,这自然是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有关。至迟在万历时,潮州已堪称繁华大邑,万历年间成书的《广志绎》称: “潮,国初止领县四: 海阳、潮阳、揭阳、程乡,今增设澄海、饶平、平远、大埔、惠来、普宁六邑,此他郡所无”,“今之潮非昔矣,闾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 可供参考。

一、外贸行业

明代潮汕地区的外销产品品种增多,内容更趋丰富。

如传统的潮州陶瓷业,入明时虽曾一度衰落,但到嘉靖年间,在饶平九村和海阳枫溪等地又重新兴旺。饶平九村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窑址近20处,所生产的青花瓷器都是盘、碗、碟等日用瓷,胎骨较薄、质坚色白、图案题材多样,有人物、花果、禽鸟及各种动物,边缘装饰着各种锦纹、菊瓣,显得活泼多姿。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叠釉胶粘,圈足用细砂垫底,烧制之后,形成“砂足”。这个特点,成了鉴定明代潮汕地区生产的青花瓷的标志。 由此独特标志考诸东南亚、东亚出土的文物,可知潮汕地区至少九村一带所产的青花日用瓷,当时已远销东南亚国家及东亚等地。

又如纺织制品,嘉靖《潮州府志》卷八《物产》记载潮汕地区出产的麻织品有苎布、葛布、青麻布、黄麻布、蕉布、竹布6种,丝织品有绸绢、天蚕绸2种。麻织品是传统产品,当时潮州七县都有生产蕉布。海阳则产绸绢,专销海外。 在嘉靖时,“潮七县称市集者繁多”,海阳的集市上“居积最者惟绸绢,往往杂以造丝,又稀薄不可衣,而黠民以此昂其价于诸番,因而为患”。“潮阳云葛,价逾五金”。 这大约是因为当时潮汕地区所产纺织品外销供不应求,才会出现商人弃信取巧、欺负“诸番”的现象。不过,葛布在明代确实是贵重之物,清代成书的《阅世编》曾对此进行追述: “在前朝(指明朝),非缙绅士大夫不服葛,而价亦甚贵。佳者每匹值银三两,长不过三丈一、二尺,次者亦不下五、六分一尺。自顺治而后,服葛者日众,而葛价亦日贱。”

如矿产制品,在明代也是广东出口货物中大宗,尤其是铁器。而潮州产理应占据一定份额,因为此时潮汕地区矿场开发堪称发达,并且炼铁尤多。

万历《广东通志》称: “潮矿冶出海阳等五县,每年听各县商民采山置冶。每冶一座,岁纳军饷银二十三两,前去收矿炼铁。各山座数不等,计通共饷银一千两。海阳县丰政都山场约二十座,揭阳县蓝田山场一二座,程乡县松口山场五六座,大埔县清远氵恋洲山场约十座,平远县长田山场约十余座。” 则若凭此志记载,此时官方掌握的炼铁山场有50多座。

嘉靖初年两广总督姚镆在《督抚事宜·一禁炉冶》中称: “广东惠、潮二府,接连江西、福建二省,先年盗贼相继为害; 盖由各处射利之徒广置炉冶,通计约三、四十处,每冶招引各省流民、逃军、逃囚,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二、三百人不等,以煽铁为由,动辄倚众恃强,或流劫乡村,放火杀人,或奸夺妻女,虏掠财畜,为患地方,已非一日。” 则似乎潮汕地区还存在一些私自开矿者,他们无序开发,甚至行非法之事,造成治安危害。而当时惠州、潮州二府的铁矿场数量总计三四十处,每处200~500人,则这些“以煽铁为由,动辄倚众恃强”的铁矿场所产铁的数量也不算少。

二、造船业

潮州与广州、高州一样,都是明代广东的主要造船业中心 ,胡宗宪《广福浙兵船会哨论》便谈到“广东之高、潮等地造船”。当时广东造船分布在广州、南海、东莞、新会、香山澳(今澳门)、高州、吴川、琼州、潮州、南澳等地,建造的出海帆船,在形制上大同小异,统称为“广船”。船型特征为: 尖头,圆形开尾式船尾,舵置于尾开槽内。舵叶上开有菱形孔,在不减低舵效应的情况下能减少舵的扭矩,减轻了操舵的力量,这是设计上的一大创新。广船船型随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潮州的白艚是广船的主要类别。而广船又是全国三大海船船型之首(其他是福船、沙船)。潮州白艚,郑大郁《经国雄略》称“船底圆平,行水不深,船架收敛,不碍风力,即在洪涛中,可使戗风”,能够“望深洋而行,往来无恙,而又迅速”,适合在海中行驶,因此“贩异国出洋者皆用此船”,即为海上武装商贸集团所常用。

在明初,明政府便规定凡是二桅以上的船只都属违禁之列,更在万历十七年(1589)颁“定限船之法”,控制造船的数量及尺度,但潮汕民间的违制私造船从来不绝,这是潮汕地区强大的海上武装商贸集团产生的基础之一,也让往来东西洋的商贸活跃场面成为现实、潮人的成批量海外移民成为可能。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明代的航海已综合使用天体定向和定位、罗盘指向、物标导航、计程、计时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明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达到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端”

潮州船作为广船的主要类别之一,而广船又是全国三大海船之首,加之潮人久谙海事,掌握同时代造船及航海的最先进技术是很自然的。

三、港口

潮汕地区此时的港口有柘林港、深澳、青澳、长沙尾澳、云澳港、大埕港、伍塘港、东陇港、大洲港、飞钱港、旗岭港、大港、辟望港、浦港、厦岭港、新港、庵埠港、后溪港、海门港、贡巷港、溪尾港、靖海港、赤沙澳、神泉港、石井澳、铅锡澳。 其中的柘林港与南澳岛诸港(深澳、青澳、长沙尾澳、云澳港),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柘林港位于闽粤交界柘林湾处,“切近漳州界,外抵暹罗诸蕃” ,是海舶由闽入粤的门户,嘉靖《潮州府志》称: “暹罗、诸倭及海寇常泊巨舟为患。” 则说明商船多有停泊。所谓“柘林前金门一道,上据白沙墩,下距黄芒、南洋,外跨隆、南、云、青四澳,内则延袤黄冈、海山、钱塘、樟林等处乡村,闽广货舟所经,本地鱼盐所萃,颇有贸易之利”

南澳岛诸港,扼闽广海路,航线直通东西洋,早在隋代便可能是隋军浮海击流求的出发点或中途停泊点,宋时便有远洋海船停泊。明代前期出于海防考虑,两次将南澳居民内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因南澳民顽梗,尽发海门千户所充军; 永乐间,因倭寇劫掠,难以防御,又将南澳居民徙入苏湾下二都安插。 但仍海商云集。万历三年(1575),巡抚刘尧诲在《请设南澳总兵疏》中称:“南澳地险而沃,百谷所生,百货所聚,惟地非分土,事在两邻,故往往为贼逋逃薮,而修船制器,市药裹粮,百无所忌。……居者专积蓄,行者工掳掠。今欲为两省久安计必先治南澳。” 清杜臻《海防述略》亦载: “嘉隆间倭泊于此互市,广捕急则奔闽,闽捕急则奔广。” 明人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载,浙江市舶司撤销后,日本私舶“富者与福人潜通,改聚南澳,至今未已,虽驱之寇不欲也”。日本商人“定期于四月终至,五月终去,不论货之尽与不尽也。其交易乃搭棚于地,铺板而陈所置货物,甚为清雅。刀枪之类,悉在舟中”。并且还常常驾着小舟,溯韩江而上,直抵潮州府城外广济桥下,接买货物。

南澳在明代中期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甚至是全国海上武装商贸集团的聚集点、交易点。林道乾、许朝光、吴平、曾一本等本地海上武装商贸集团都曾在南澳建寨设市。

2007年,在距离南澳主岛东南约2海里的“三点金”海域的岛屿与半潮礁之间,发现有“南澳Ⅰ号”(初名为“南海Ⅱ号”,后国家文物局更此名)古沉船,其年代上限明嘉靖朝,下限明万历朝,推测在万历(1573—1619)间沉没,可能是自漳州月港出发,经停南澳,目的地则是东南亚。经2010—2012年三次打捞,该船出水文物近3万件,以瓷器最多,其次为陶器、铁器、铜器、锡器等,尚有至少4门火炮和疑似炮弹的圆形凝结物,其中瓷器主要出自福建平和窑。该船长27米,宽7. 8米,共有25个舱位,是迄今发现明代沉船中舱位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澳在本期中国海交的地位。 iU3Gu6EfBL0Dgx5fJzT0LGXJazVbVtEbqpdsiRZZhPGWekt0CxjT/IiNR1gQyR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