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逐渐增多,于是“海商”一词开始出现。
    “海”“商”连用,并且清晰地指向现普遍理解上之“海上商人、海上商贸行为”意义的,笔者认为应该始于唐代。唐代诗人王建的《汴路即事》诗中有:“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
    
    细考此诗,是典型的律诗,首、末不用对偶外,中间颔联、颈联必是对偶,而其正好对仗工整。“海商”对“江货”处,“货”与“商”都只能是作名词解,则“海商”是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人。据此,此时“海商”一词已进入文学作品,并且其意义便是海上商人、海上商贸的从事者。可见专门从事这种行业的人已不罕见,海事贸易也显活跃。
   
海商为了贸易需要,或会寄寓外洋,而贸易的交流,则带动了交通线路的拓展,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交流。
    唐代应该是有规模移居外国的开始。盛唐之后,历史上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自称“唐人”
    
    ,对祖国的习惯称呼则是“唐山”
    
    ,外国人也同样视之,华人聚居点由此自称并被称为“唐人街”等,都应该与唐代人口外移有关。而东南亚潮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也毫无例外都是以“唐人”自居,至20世纪80年代,尚有新编潮剧《回唐山》风靡各地。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在外国生活的华裔,其先祖都是从唐代“过番”的,倘若真是唐代出洋者,其后裔相信也已融入当地社会了。
   
隋唐时期既然出于贸易需要已存在实际海外来往,港口、交通又不再成为障碍。那么,为了生意方便,潮人往来海外、暂驻如海路已通的台湾乃至更远,也便顺理可推。毕竟,若非重大事件,志籍未必记录,而关于海外交通,在早期正史中,几乎仅有朝贡出使、军事行动等涉及官方活动的介绍,且修志者对外洋的了解未必如近海者,因此涉及民间商贸活动、人员往来的记载向来少之又少。应该注意的是,资料的缺失全国皆同,并非仅仅潮汕如此。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史料未见录载,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出这个结论: 至迟在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刺潮时,潮汕地区人口出洋颇为普遍,主要以经商为主。
    韩愈《送郑尚书序》载: “隶府之州离府远者至三千里,悬隔山海,使必数月而后能至。蛮夷悍轻,易怨以变,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岛,飘风一日踔数千里,漫澜不见踪迹。……其海外杂国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
    
   
《送郑尚书序》写于长庆三年(823)。当时,工部尚书郑权调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出任岭南节度使,韩愈因曾刺潮,便为其介绍了一些包括潮汕地区在内的岭南情况。应该说,此时距韩愈离潮三年有余,其记忆犹新是无疑的; 而好友郑权即将身临实地,具有强烈儒家责任感的韩愈不可能胡编乱造。考虑这些因素,便可以将此文内容看成类似“纪实”的作品。那么,这也就是对当时客观实际的反映。
“蛮夷”是韩愈对包括潮汕地区在内的岭南土著的蔑称,可参见本书多个引文,在此不再赘言。“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即潮汕地区海商与海外商人在海上交易。由此可见,潮汕地区人口的出洋在此时已经不少。而“海上丝绸之路”至迟在隋时开启后,至此已然习以为常。
    上引中,韩愈概略举要了海外多个地方,倘若将文艺作品的泛指“较真”分析,而以正史指实的话,则大约是: “耽浮罗”应为“耽罗”,据《元史·耽罗》中的“耽罗,高丽与国也”
    
    句等,应在今韩国济州一带; “毛人”,据《新唐书·日本》中的“日本乃小国……又妄夸其国都方数千里,南、西尽海,东、北限大山,其外即毛人云”
    
    句,则应该在今日本境内; 至于“流求”“夷亶之州”,大约是台湾和东海一带岛屿,不赘述; “林邑”,据《晋书·林邑国》中的“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去南海三千里”
    
    句,则是在今越南中部; “扶南”,据《晋书·扶南国》中的“扶南西去林邑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其境应广袤三千里”
    
    句,是与扶南相邻近,也是在中南半岛; “真腊”,据《隋书·真腊》中的“真腊国,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去日南郡舟行六十日”
    
    句,其境应在今柬埔寨境内; “干陀利”,据《南史·海南诸国》中的“干陀利国在南海州上”
    
    句等,则是在今南太平洋苏门答腊岛。如此看来,此时潮汕地区土著可以说与东亚、东南亚都有交联,甚至有人去往这些地方也属于正常。虽然这些可能是韩愈泛泛而指,但也不能排除是其刺潮时了解到的具体情况。
   
此外,上引所及的出洋原因,除了文末直指的“贾人舶交”,即商贸活动之外,还有一个隐含的社会因素,便是因“蛮夷悍轻,易怨以变”,只要土著稍微觉得社会环境有所不利,马上便会“飘风一日踔数千里,漫澜不见踪迹”。
不见踪迹,则必有从此不回者。就算有回故籍,也须待季风回转之时,其间必是寄寓海外的。
    有观点认为潮人下南洋便是始于唐代,如《汕头市志·华侨》: “唐代潮州(海阳),外国船舶已有到潮州口岸停泊装卸易货,也有潮人抵达暹罗(泰国)。”
    
    虽然其说未列依据,但综上所述,却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