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日 1 杂诗(五首选二)

中酒 2 枯肠亦吐芒 3
高秋坐惜去堂堂 4

江山不负劳人意,
又放颓阳 5 到野塘。

1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唐·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九日龙山饮。”

2 中酒:南朝·梁·萧统《文选·左思〈吴都赋〉》:“中酒而作。”吕向注:“中酒,为半酣也。”

3 芒:即芒角,棱角,指人之锋芒或锐气。宋·苏轼《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诗:“枯肠得酒芒角出。”

4 堂堂:公然。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诗:“青春背我堂堂去。”

5 颓阳:落日。南朝·宋·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诗:“颓阳照通津。”

【笺】

1944年,抗日战争已进行到最为艰苦的阶段,饶公避难于广西蒙山、瑶山之中,历尽艰辛,该时期的诗作后来编成《瑶山集》,被誉为“抗战文学的强音”。《九日杂诗》共五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抒写了“劳人”的流离之痛,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说破,而是以含蓄之笔娓娓道出。首句化用苏轼的“枯肠得酒芒角出”,写在流离避难中,暂且得以借酒一吐胸中的郁积。“枯肠”一指身体的饥饿,二指精神的痛苦,而这醉酒的枯肠居然能够“吐芒”,“芒”在此不是指光芒,而是指芒角,借指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句子虽然是化用苏轼的,但精神却是属于抗战那个时代的,属于饶公的,所以诗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二句是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代人的青春就这样白白地被浪费掉,只能在深秋的季节,徒然坐惜时光流逝。首句一扬,次句一抑,一张一弛,都是议论之言,如果再继续议论,就很难出彩了,所以在诗的后半,饶公用了一幅景象来作结:先由第三句作转折,说江山还是没有辜负“我”这个劳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四句便有了答案,原来,眼前的野塘又被放入一轮落日,景色陡增凄美,让人不由得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意蕴藉,韵味悠长。此外,在这句诗中,“放”字的使用非常巧妙,它起到“双关”的作用,既指夕阳被放到了野塘景中,又暗示夕阳好像也如人一样,是被“流放”的,这是诗眼之所在。用“颓阳到野塘”这样一幅凄美的景象来作结,诗人那一腔悲壮的情感,便无声地融化在这片景象之中,这比直接用一百个议论句还有力量。诗就是如此,必须有兴象,才能感人。再反过来品味第三句“江山不负劳人意”,这份苦中作乐的达观精神,便是饶公不断向上的生命力之所在。

峡里轻雷 6 晚自哀 7
干戈 8 忧患镇 9 相催。

人间未废登高例,
且插茱萸归去来。 10

6 轻雷:指涛声。唐·杜甫《白帝》诗:“高江急峡雷霆斗。”此喻战乱。

7 自哀: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

8 干戈:指战争,战乱。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干戈寥落四周星。”

9 镇:犹常,长久。唐·李世民《咏烛》诗:“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10 “人间”二句:旧俗于重阳节,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菊花酒,谓可以避邪免灾。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笺】

此诗为《九日杂诗》的第四首,时饶公避乱于大藤峡中。前半写身困于山峡之中,觉干戈忧患逼人而来,很是悲哀。后半则紧扣重阳节的风俗,言虽身处战乱之中,仍未废重阳登高的古例,且插上一枝茱萸,等待有朝一日能够重回故乡。这里用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意来写盼望还乡的心情。“归去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语,其中的“去来”是偏义复词,强调的是“来”,所谓“归去来”即“归来”。而饶公此时是归不来的,所以“归去来”在此只是表达一种愿望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愿望也能体现饶公的乐观精神,相信战火终有一天会消弭,故乡总能重返。 amOkwoLUSFUUMfykgN7ceaNAb2sTScbDAEBrNQVa7IYfJRzHDoDUFQC2CTVL06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