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谢音乐
——圆我大学梦

中师毕业前,满怀希望能保送上广西师范大学的我受到挫折。当昔日同学高考胜利后跨长江、过黄河奔赴大学校园时,未满18岁的我却用自行车带着简单的行李在家人的“护送”下走向乡村学校去教书,心中的惆怅难以言表!

如果后来没有机会学习音乐,我现在也许还在乡村教书。乡村教师的工作很艰辛也很崇高,我心中充满敬意,不是我做不好乡村教师的工作,而是因为那不是我的理想。在“自我实现”的理念和“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想法的驱动下,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于是,报考音乐专业参加普通高考,成为我通向普通高校大门的唯一途径。由于我没有读过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水平不高,只能利用两年时间自学高中课程。

感谢父母,给了我还算“可以培养”的音乐天赋,中师时我获得过全校风琴比赛一等奖,指挥过学校合唱队,在文艺晚会上表演过独唱。

感谢恩师,收我为不交学费的弟子,在我最失意时教我的第一首歌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每星期骑车两次去县城师范学校跟唐老师学习声乐,课后上街储备三四天的在乡村学校的“粮草”。两年里,我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自学文化并提高音乐理论与技能水平。我为了发愤图强,还抄上自勉名句,压在桌子的玻璃台面下:

最优秀的人往往通过痛苦才得欢乐。

——贝多芬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幸运的是学校有一台旧的北京牌脚踏风琴,在保证学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风琴成为我在乡村学校小屋里的亲密伙伴。我还把当时家里的大件电器——一台单卡录音机带到学校,音乐学习成为我乡村教书生涯的精神支柱,歌声、琴声时而充满校园,时而飘向田野……音乐把我的心线放飞在想象的天空,有一只音乐风筝,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向着远空翱翔。渐渐地,我走近音乐、走进音乐、走向远方、走向理想。

1990年,我放弃工作,放弃当时许多人还求之不得的公办教师岗位,参加普通高考,并且圆了上大学的梦想。

大学毕业以后,我的就业面临两难选择——是去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西大学附中)教音乐课和美术课还是到桂林民族师范学校教音乐课?经过痛苦抉择,我回到了桂林。十多年来,我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1997年,我的一节合唱指挥录像课获得省级一等奖,自那以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开始热衷于音乐教学研究。2000年,在下乡到桂西北民族地区支教的一年时间里,音乐的牵引让我走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海洋,我开始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思索,至今已有40余篇音乐论文登上《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教育》、《音乐生活》、《人民音乐》等报刊;有8篇(次)论文获全国及省级奖项;2003年夏,应广西教育出版社的邀请,我有幸参与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广西(桂)版初中阶段音乐教材的编写,受益匪浅。

感谢音乐,让我在茫茫中看到一线希望并为之锲而不舍;感谢音乐,感谢每一阶段老师的扶持,是老师的培育使我一天天感悟渐深;感谢音乐,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热爱音乐的自由和机会;感谢音乐,感谢信息时代的传媒,为热爱音乐的人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感谢音乐……

这是我给《音乐周报》2004—2005年左右“感谢音乐”专题征文的文章,没有发表或是没有寄出。当时很有写作欲望,借机抒发一下感谢父母、感谢恩师、感谢音乐的情怀。 KSViyOIAJvTZWA80MPmFhFPzgIVKK4PeY3NjMfVSjMn6UmUpy3C5IWIFWFW4yW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