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音乐教师是需要天赋的

做老师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没有接受师范教育,却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有的人即使接受了师范教育,也不一定做得好教师这一职业。有天赋是一方面,自己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也很重要,这样可以把自己做老师的潜能全部开发出来。从我国的现状看来,对于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如果有机会接受师范教育或是在自己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规、教师道德等课程的培训并通过考试,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试教过关,体检合格,就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实事求是地讲,准入的门槛不是很高。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地方,应该挑选优秀的、自愿做老师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和阶段性考评,让学生处于学与教的最前沿状态。音乐教师要有天赋与职业素养,在适合做老师的前提下,还需要有艺术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的手段,这不是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达到的,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学习及毕业后5~8年的锤炼,才能铸就一个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在课外活动中得心应手的音乐教师。

在中师读书的时候,我曾两次被老师选中在本班上课。第一个学期,数学老师针对师范生搞改革,要求班里每个学生为下一课(1个课时)写一个教案,由老师选定后再在同学们面前上课。我的教案被选中,也被老师指定当小老师为本班的同学上课。不太擅长数学的我,要讲授数学,有些牵强,但课还是顺利完成了。

中师三年级,面临春季学期的实习,秋季学期要提前见习,语文老师不是教教学法课的老师,只是选择中师课本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上一课,我又一次被选中。记得是讲《汉堡港的变奏》,我“模仿”老师的教法,在讲台上用两个课时完成了任务。也许经过了两年多的师范教育熏陶,尤其是受到我们中师很多上课很好的老师的影响,我在学识有限的情况下,在本班同学面前还算拿下了课堂。语文、数学是小学的主课,后来我在实习的时候都上过,语文课上得很好,数学课上得不好,音乐课还算可以,弹奏脚踏风琴,运用一些教学法,带领孩子们歌唱,我们不是出身于艺术专业班,而是普通班,为小学培养师资,与小学课程有关的内容都要学,所以老师就是要成为“万金油”。

毕业后我没有机会教音乐,而是成了一名专职体育教师,第二年“降为兼职”,还要教初一英语,第三年我就考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职业师资班进行学习了。当时的班主任是教教学法课的陈玉丹老师,对于热爱教学法的我来说,从中受益不少。我大三实习的时候,在幼师班授课,把朝鲜歌曲《春天年年到人间》的五线谱看错,把“34”看成“33”,半音之差,完全不同于作曲家所写,听课的领导龚小平老师给我指出,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感觉自己的学科功底不够,看谱的细心程度不够,音乐曲目积累不够,而音乐教师是需要积累大量曲目的,音乐教师更要熟悉大量的作品。

我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学期,还闹了一个笑话,把著名词作家阎肃读成“阎萧”,可见一个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的单薄。工作近十年后,我开始写作歌词,感觉当时是多么对不起阎肃老先生!而且,当时是在欣赏歌剧《江姐》的课堂上,同学们怎么看?一个大学毕业的音乐老师,居然读错词坛重量级人物阎肃的大名!

其实我一直有些“自卑”,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受过很好的艺术教育。父母是那个年代的文艺活跃人物,我身上遗传了父母的文艺细胞。小学时我一直都没有上过舞台,到初中一年级时第一次上台与其他三位同学表演“三句半”,是班主任选的,说明那时我在班里还算是前几名“有戏”的。排练时每人手里拿一件乐器,其他同学拿的是小鼓、小锣等,我拿的是一对钹,声音响亮,起到引领作用。每一次“三句半”讲完,都要演奏一轮乐器,记得当时居然是我敲出了节奏,不知是天生的节奏感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我凭着感觉敲出的节奏,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家跟着我一起合奏,节奏我还记得: 。演出当晚我们的节目,观众反响很热烈,一是我们的形式,四个小男生手拿乐器齐奏一番,然后来一个“三句半”。后来我才知道,好多观众是在笑我,因为我一直过度地昂着头,几乎直面天花板了,可以想象是多么“形象不佳”。不过,我当时起到了“乐队队长”的作用,也没有忘词。事过云烟,我隐约记得那是1982 年乡里初中举办的元旦晚会。2002年10 月,釜山亚运会乒乓球中朝女子团体赛上,朝鲜女子啦啦队用两块“响板”敲击的节奏居然也是 ,随后球队更是创造出奇迹,打败了当时处于巅峰状态的中国队!难道这个具有“国际性”的节奏,在很早以前就“流行”了?以至于11岁半的我不自觉地敲打了出来。

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是有限的,好在我所在的学校离县城只有10多公里,初中的音乐、美术课程还是正常的,从县城来的陈文斌老师音乐课与美术课兼上,风琴、小提琴都会,我们很喜欢他。不过我的美术似乎更好,美术字与画作经常被老师“收藏”,想起来也很感谢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给我们进行的艺术教育。

那个年代,除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社会的艺术教育形式大概就是电影、广播、磁带还有8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的电视了。而家庭的艺术教育,就是我不能忘记的与社会艺术教育有关的“三机”回响曲。 abdjFXRfAx2OIomrkc7ee9vSqi8Pot+L3siqx6v4tsDOoHHTpY5qKOGKfRItuh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