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大学之道

【原文】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遗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今天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的先后次序,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才差不多,不会有错。

大学的意义在于阐明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追求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志向才能够确定;志向确定之后内心才能平静;内心平静之后才能够心境安详;心境安祥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会有心得。每样东西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始有终,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也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昔时那些想在天下推广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不虚伪;想使自己的意念不虚伪,先要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客观事物。探究客观事物之后才能获得相关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养品德;品德修养好了才能管理好家族;管理好家族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帝王到黎民百姓,一切以修养品德为根本。若这个根本混乱,要治理好家族、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从来都是不可能的!

诚意

【原文】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译文〗

右边(前面)的“经文”一章,那是孔子所说,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转述的(共二百零五字)。对经文作注解的有十章,那是曾参的见解且由他的学生记录的。以前的版本或多或少存在错乱,现由程先生审定,并在反复考察经文后,另外编列顺序于后。

注:大学开篇明义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的三个总纲领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要达成三个总纲领则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所谓“平天下”,平,是安定,公平;天下,指人和物所居之域。“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朴素而极具远大理想的大仁大爱思想,也即儒家经典礼运中所说的“天下大同”。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译文〗

康诰说:“要彰显美德。”太甲说:“要经常想到上天的光明本意。”尧典说:“要彰明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要求自己用心弘扬美德。

右边(前面)是传释的第一章,解释自明己德。

新民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译文〗

商汤沐浴用的铜盘上的箴言说:“如果一天能够洗净身上的污垢,就应保持天天洁净,连续不断地坚持洁净。”康诰说:“鼓励百姓弃旧图新。”诗经说:“周国虽然是古老的国家,却能革新而禀受天命。”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都竭尽全力追求完善。

右边(前面)是传释的第二章,解释去除旧染之污而自我更新。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彔竹猗猗。有斐艹录前王不忘!”君子忘也。诗云:“于戏德至善,民之不能不可諠兮者,道盛也;有斐君子,终赫兮喧兮者,威仪僩兮者,恂慄也;门者,自修也;瑟兮道学也;如琢如磨兮!”如切如磋者,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赫兮喧兮。有如琢如磨。瑟兮僩门君子,如切如磋,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译文〗

诗经说:“辽阔的城邦,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又说:“小小黄雀,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那栖息于山冈上的小鸟,都知道选择合适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儿吗?”诗经说:“眼光深远的文王啊,是光明至善的楷模!”所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讲诚信。诗经说:“看那淇河湾畔,绿竹郁郁葱葱。有一位文雅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磋磨;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又威武,显赫又彰著。这样一位文雅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诗中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诗中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又威武”,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显赫又彰著”,是指他很有威仪;说“文雅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是指他品德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使百姓不能忘记。诗经说:“前代的圣王真是令人怀念!”后世的君子以他们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前面是传释的第三章,解释达事理极致而不迁之意。

止于至善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译文〗

孔子说:“听断诉讼纠纷,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争讼不再发生。”使虚妄的人不敢再花言巧语,使民心畏服,这就是知道本末次序了。

前面是传释的第四章,引用孔子的话解释本末。

格物致知

【原文】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这就是知道本末次序了,这就能使知识达到最高境界。

朱子说这是传释的第五章,是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而今已失,无从考证。曾私下用程子的意思加以补充:“经文所谓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性。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慎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间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译文〗

经文上所讲的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像喜爱美丽的色彩,都出自本能,所以有德行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坏心眼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老实,没有什么不敢做的,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躲躲闪闪,以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并张扬自己所做的好事。而不知道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内脏一样清楚,掩盖和伪装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内心的真实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有德行的人一定要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仍保持小心谨慎。曾子说:“十双眼睛盯着你的一言一行,十根手指指着你的所作所为,这够严厉吧!”财富可以装饰居所,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体就能舒畅泰然,所以有德行的人一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前面是传释的第六章,解释意念真诚。 G6d5qUyBwqsL/1u8K16SZM7EZt9a0irzeOyAESoNJSu9+peITAnv5hM2yiWVuE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