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栾栋

克服“单面人”生产和突破“块垒式”教学,探索宽基础、大口径、深层次培养通识通才的途径,是世界所有高校的重大难题,也是广东省建设文教大省不可回避的关隘之一。近几年我们以省重点扶持学科——比较文学为依托,进行了集约性融通的尝试,一系列成果聚焦于“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2008年底,我们以此为题,获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个融通人文学科的核心实践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开序幕。

何谓人文学?从学科脉络上讲,她是研究文史哲互根的学问;从学术本质上看,她是求索中西学融会的艺术;从学理辐射而论,她是探讨教科文贯通的方略;从学丛变数展望,她是文科大类场域趋通的津渡。我们将之作为文学化感通变的“核心加速器”,从“比较文化视野”多向度运作,以推动中外语言文学的通化性研究。这是我们创新团队数十年的精心设计,是我校长期师资建设和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是我校比较文学在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配套后的新拓展,尤其是我校作为省属涉外型重点大学对“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校训的认真践履。

“人文学中心”是广东省文科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工作站。本中心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大力推动国内外同行间的多向交流,旨在打破近代以来人文领域分科治学人为分界的局限,同时坚守合理的规则,以具有长远规划、长期积累和趋向性影响的重大项目实施,带动人文主干学科多面建设。

从省文科基地已经完成的“人文学研究”成果和全校人文力量的整合情况来看,以“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为题,全面推进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效率日益加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人文人为学校、全省和全国高教界践履这一历史使命的努力正在稳步付诸实施。

本团队积极进行中外语言文学的教研改革,力求在人文学探索上有较大的突破,把中心建成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的综合平台,努力实现省内领先、国内出色的目标,扩大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增强实力,协调运作,承担对本学科发展具有中长期导向作用的重大课题,使中心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文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史哲通化研究的资料中心。

“人文学丛书”是“人文学中心”建设的一个信息窗口,她将本项目的水平标高展现给社会。“人文学丛书”也是“文学通化研究”的一个交流平台,她把本团队融贯文史哲和勾兑中西学的成败利钝呈现出来,与学界同仁品鉴。这套丛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文学原理与方法探要,其二是中外文史通义问题求索,其三是中外文学通化现象研究。毋庸讳言,这样一套丛书的编著,连同上述“人文学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都属于既“吃螃蟹”也“尝蜘蛛”的艰险行动。但是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迫使我们斗胆进取,面对国际教科文演变的一道难题,中国的人文学者总得交出自己的答卷。

“人文学丛书”第一辑的十部著作已于2011年出版发行,此次第二辑十部著作整装待发。本辑的第一本是栾栋教授主编的《人文学概论》。这部书稿既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也是一种人文学的切题教材。绪论部分首先从学科发生学体察,循序渐进地揭示了人文学的生态概观;其次是从古代艺文志逆推,道动于反地回溯了人文学的古根远源;再次从学术场合论发凡,圆观宏照地擘画了人文学的毗邻大类;最后从学术集约论综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人文学的学品基质。正文部分共分三编,以栾栋教授关于“文史哲互根”的命题作为提纲挈领的聚焦点,钻仰古今人文学术大师的人文深衷和思想智慧,把握人文学作为重大研究领域的时代精神。第一编是对华夏人文化成的探索,主要揭示《周易》、《道德经》、《论语》、《庄子》、《史记》、《文心雕龙》等古代典籍的人文思想,说具体点,是从人文学的角度,阐发中国文史通义的学术精华。第二编主要以现代人文大师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选取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钱穆、唐君毅、钱锺书作为钻仰的楷模。大师级的学者远不止这七位,仰泰山朝北斗,是概而论之。人文巨擘是人文学园地的参天大树,是人文学建设的光辉灯塔。他们给了我们榜样,给了我们智慧,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第三编是对西方人文学发展的回溯与解析,尤其对西方人文学思想的萌芽期(大致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兴盛期(近现代人文主义)和重构期(后现代人文主义)作了擘肌分理的研究。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西方的人文学在宗教中洗练,在主义中磨合,在科技中陶冶,有如江河千回百转而入海,在人文学的节点上找到了重审人文的平台。简单地讲,这本《人文学概论》是对人文学历史、现状及各类形态的透视,也是对古今人文学术大师的一次瞻拜。人文学作为一个重大研究领域正在悄然兴起,这本概论既是一次学术巡礼,也是一种教材建设。我们将这本著作献给高校的学科建设,虔诚地祝福人文学。

第二本是陈桐生教授的《<论语>十论》。如题所示,全书共探讨了十个论题。“《论语》成书论”力求真实地还原孔门七十子后学“记”、“辑”、“论纂”的情形;“《论语》地位论”试图纠正“《论语》之外,免谈孔子”的偏颇;“《论语》分期论”将全书四百八十六章语录划分为四个时期;“《论语》文体论”探讨《论语》文体渊源及其创新;“《论语》渊源论”追溯孔子学术思想渊源;“《论语》仁学论”论述孔子仁学及其他伦理概念;“《论语》礼乐论”研究孔子的礼乐思想;“《论语》孔子论”讨论《论语》中的孔子自述和弟子时人对孔子的评论;“《论语》人性论”研讨孔子的人性学说;“《论语》教育论”探讨孔子教育言论的方法论意义。在十个论题后面,附有《论语》简注。陈教授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多年,在《论语》研究方面的造诣尤其深厚。他通过上述论题的探讨,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及其思想内涵,可谓大手笔撰写国学的通识著作,对儒学研究者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对普通读者更属案头必备。

第三本是王焱副教授的《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以幸福问题作为庄学的价值取向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本书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学术探索。作者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实现幸福为旨归,对庄子体道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庄子的审美体验即得道体验,而得道正是庄子所认为的终极幸福。本书对庄子审美体验的发生基点、获得途径、呈现特质、终极依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庄子审美体验学说的外部效应,即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尽可能广泛的扫描式和深入的揭示。古老的思想在本书中变为现代美学话语,诸如,何为得道,为何得道,如何得道,都讲得通俗易懂。得道即领会宇宙精神,达致最高境界。得道之人能享有“至乐”、“逍遥游”、“与物为春”的生命体验。得道是对本性的回归,是对自我与世界原初亲密关联的恢复。要达至体道之境,不仅需要运用高明的处世之方安顿生命,还需要有特别的精神修炼术,使心灵免于无谓的痛苦,重返空明。庄子的审美体验学说能为现代人提供谋求幸福的生命智慧,同时也蕴涵着自身的危机。我们相信,读者不仅能从其中领会庄子的人文思想,同时可以体悟得道的幸福和谋幸福的门径。

第四本是肖四新教授的《欧洲文学与基督教》。基督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为一种对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和生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也构成了欧洲文学的精神底蕴。但基督教的内涵是复杂的,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这种复杂性与动态性也体现在欧洲文学中。本书在对基督教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以欧洲文学发展史为线,欧洲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为点,从基督教内涵在欧洲文学中的嬗变这一角度出发,对欧洲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辨析。本书认为,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对基督教“顶礼膜拜—反思与反叛—回归与超越”的变迁之路。作者对欧洲文学与基督教关系的解读体现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总体导向。基督教不是文学,但是基督教孕育和孵化了欧洲两千多年来的一种信仰性的文学。信仰性的文学不是宗教,然而信仰性的文学包蕴同时也披露了文学与宗教之间复杂的关系。肖四新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脉络分明,为读者提供了打开欧洲文学与基督教关系的一把钥匙。

第五本是李亚旭博士的《走向熔铸: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如题所示,该书论述的重点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其基本主张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应该走“熔铸”之路。作者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与全球化的内在联系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从全球化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出发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与中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给予“了解之同情”和平实之阐释。他认为,文学的世界性交流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展的历史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简言之,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从有影响关系的跨国别文学到没有影响关系的跨国别文学、跨学科领域扩展的历史,其世界文学视野从有共同文学源头的欧洲文学,扩展到了东西方跨异质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一发展历程是对全球化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向以美国为中心的东西方(世界性)全球化推进的反映。本书在讨论比较文学与全球化的“能量流动”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文学的一个新趋势,即走向栾栋教授所主张的“熔铸性研究”,并进而论证了此举对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六本是法国让•贝西埃的《文学理论的原理》。贝西埃是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该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发现文学研究的危机与人们对作品的某种盲视相关,这种盲视又与文学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密切的关系。本书从哲学、历史和修辞学的多重视野,翻检欧洲文学的重大文类(les grands genres)、重要诗学和文学思潮。第一部分聚焦于作品之场;第二部分探讨作品之体;第三部分解析作品之行;第四部分论述作品自立性、体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该书是西方高校文学研究的必读书,翻译者是著名教授史忠义先生。史先生是我们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他曾先后在洛桑大学和巴黎大学就读,获两所名校的两个博士学位。贝西埃先生行文诡异,尽量不用名词,而用代词和关系从句。其风格既与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盘根错节,也与他本人的思想特点互为表里。史教授的译文深得贝西埃原著的精神气质。如果说贝西埃的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西方文学理论变化的一个范例,那么史忠义教授的译文则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贝西埃以及西方文论变化的一个绿色通道。

第七本是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刘介民教授和广州市华夏学院刘小晨老师的著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学术分析与诗化想象》。西方著名的跨学科学者堂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思想激进且前卫。她的“赛博格宣言”(The Cyborg Manifesto)是当代重要的一股文化思潮,影响遍及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是对当代赛博格理论和方法的专题研究。论域涵括以下主要问题:当代赛博格的理论构思、学术话语、科学哲学等相关方面。作者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严格而又简明的论证。譬如对哈拉维思想体系围绕着“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的探讨;又如对连接大脑与机器的赛博格系统是否可以用机器替换人体的思维模式研究;再如对人体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作者对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的探讨相当深入,将之放到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的大背景中进行阐发和评介,这对读者理解哈拉维赛博格理论及其在整个外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很有帮助。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传介西方科学哲学思想的良苦用心,读者或可从中获得如何自主创新的学术启发。

第八本是吴云霞博士的《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在地域分布上,包含中、日、韩、越的东亚文明是一个可以互相阐释的整体,本书依据对越南民俗的实地考察,从女神信仰这一视角切入东亚精神的内核。作者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一个古老村落的日常生活与风俗场景,勾勒出越南妇女的生计模式、家庭分工、信仰空间与精神传统。由于广泛参与家庭及公共事务,妇女的权威性得以彰显,逐步形成与儒释道思想并存的女神信仰传统。传说与民俗的互补共建令越南女神体系异彩纷呈。本书梳理了女神信仰的故事源头与思想脉络,展现了越南本土文化的特色。东亚文明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结合各国本土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以越南女神信仰为代表的东亚女神信仰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成为一种巫俗,而东亚妇女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层面则切实传承着各自的民族文化,这是以往被忽略的文化潜流。作者侧重研讨越南妇女民俗,分析女神信仰对女性人格的塑造作用,提出“母性精神”在当代社会对女性发展的指导价值。作者从神话语境中探寻越南女神信仰的脉络,于妇女民俗叙述中揭示越南女性的成长。本书的笔调自然流畅,从神话与越俗虚实相生的评介中,展示了女神与女性之间彼此互释的研究路径。

第九本是张竞生博士的《卢梭教育理论之古代源头》。张竞生是我国民国时期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广东籍的新文化运动名人。该书原著是法文。著名作家张培忠先生对张竞生及其著作非常关注,他积极谋划,多方运筹,从法国发掘采编,并请莫旭强教授将之翻译成了中文。作者系统地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教育思想的古代源头,对于理解卢梭及其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五四”时期的弄潮儿,张竞生将其思想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鲁迅、林语堂等同代人都给予张竞生以相当高的评价。作为北大名教授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张竞生是我国新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位学术人物。本书在前两章对卢梭教育思想的古代源头进行了清晰的总体理论梳理,并分别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政治教育、女子教育共五章对卢梭教育理论的形成详加分析,以历史考证的方法,揭示了卢梭的学说体系及其与柏拉图、普鲁塔克、亚里士多德、法沃里努斯、西塞罗、色诺芬、瓦罗等古代思想家的异同。在张竞生眼里,卢梭是一个伟人,是一位天才。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寻找和理清卢梭教育学说的源头,一味赞颂启蒙运动的巨人。他对卢梭思想的局限性和诸多缺憾,也有批评指陈。卢梭的教育思想对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相信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加深对卢梭的人本教育和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解。

第十本是强海燕教授和郭葆玲老师主编的《北美大学人文课程研究》。强海燕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学专家。她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本书是强教授率领我们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攻关的学术成果之一,也是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专题研究方面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结晶。作者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北美十所知名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理念、目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特别关注其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课程”研究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展开,主要探讨文史哲、艺术与社会科学、写作等科目对“完整的人”的形成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历史篇为读者展示北美国家高等教育及其人文教育课程演变的历史脉络;个案篇对十所选样大学逐一进行微观考察;比较篇分别对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本科教学型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独特性。结语部分揭示了北美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本质属性的变化和发展,在课程设置模式上的多元性,在课程内容上的动态性和时代感,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层次水平设计上的科学性,在人文课程两种导向上的利弊问题等普遍性特点。这些发现与思考将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起到参考、对照、启发和借鉴作用。

上述十种论著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人文学的一些大的方面。从表面上看,这些著作云行雨施,各有所专,与建设人文学中心的主旨若即若离,实际上它们都很切近人文学思想的大主题,每部书都从治学理路上体现“文史哲互根”的思想,从学术格局上追求“中西学融通”的大端,在学科交叉上体现“教科文通化”的愿景。细心的读者可以从每本书的字里行间看到历史与人文的磨砺,看到思想与逻辑的扭结,看到学问与学科的切磋。这些都昭示着人文学在起根发苗。

这套丛书的主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栾栋教授。他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该丛书的总策划是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史小军教授。

“人文学丛书”的出版渐入佳境。人文学中心建设的四个创新团队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本辑的十部著作付梓之时,第三辑的撰写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人文学研究走出去的思路也在酝酿中。对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人文学者而言,人文学中心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人文学研究未有穷期。

2012年8月1日于广州白云山麓 WJPfjUOZ31YXwO7tH6MDQ9Dte4938xNe9LCIWdQ774U60+KtirDeAGhhMs2+Up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