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幼小衔接”该怎样开始呢?

在“幼小衔接”这件事上,孩子才是那个绝对的主角。只有孩子做好了心理准备,有了实际行动,这件事才算是有了重要的进展。否则,如果孩子自己尚未准备好,那么只不过作为辅助存在的我们哪怕做了再多的工作,到头来也可能只是徒劳。

所以,如果按照时间来推算,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幼升小”阶段了,那么你不妨问一问自己,也看一看孩子,确定一下,孩子的“幼小衔接”开始了吗?

没必要“抢跑”——满6周岁再上学就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的入学年龄是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9月1日及以后满6周岁的孩子应在第二年上学。

把入学年龄定在6周岁是有科学道理的。总体而言,6周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处事与交往能力。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孩子开始有了想要进行系统学习的新需求。所以,这时学校教育符合且能满足他的成长需求。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入学年龄上非常焦虑,在他们看来,孩子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开始,就做了所谓的“教育规划”。

但教育是讲科学的,也就是要“科学育人”,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开始学哪个科目,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非要不满6周岁就上学,其实就是在“抢跑”。在体育比赛中,“抢跑”的成绩是无效的,在孩子上学方面,“抢跑”同样也存在很大弊端。

比如,从“出生医学证明”来看,被迫“提前”降生的孩子确实已满“6周岁”,但实际上,他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并未达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水平。

曾有妈妈非常遗憾地说:“如果孩子当时晚一年上学就好了,现在真后悔,真不该去‘赶那个早’啊!”“为了早让儿子上学,我是8月31日剖腹产生的他,可儿子现在一年级就是跟不上,我打算让他留级,但学校又不同意。真愁人!”

可见,为了让孩子尽早上学而“抢跑”,可能真的得不偿失。想想看,如果孩子一年级学习就跟不上,就被周围的人或自己“认定”为“后进生”,那他以后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想“逆袭”也很困难。

虽然9月1日与8月31日看似就差一天,但如果父母不抢跑,让孩子能够等到第二年再上学,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的小普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成年后的教育成就还是经济成就,峰值都发生在10~12月(出生月)。例如,在1966—1975年这10年间出生的人,读完大学的比例按照出生月份来看,峰值为11月。

国外也有类似情形,如英国孩子小学毕业时,同年级中年龄偏大的孩子,成绩往往比年龄偏小的孩子好12%;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招生数据显示,9~12月出生的孩子入学比率比其他月份出生的孩子高25%。

国内外的人口学界和经济学界把该现象的成因归为三大类:生育时机的选择、孕期的环境影响以及入学的时机。

可见,如果非要让一个本该第二年才上学的孩子提前到当年上,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个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与年龄最大的孩子可能相差11个月以上,将近一年。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原则上不准留级,所以这个年龄差可能会一直持续到高中甚至成年。但在小学阶段,由这个年龄差所带来的影响对年幼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因为哪怕相差半年甚至一个月,孩子在身体发育、心理成长、认知能力等方面,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就一年级而言,老师通常会对相对“成熟”的孩子有更高的期待,从而愿意给他们布置一些有挑战性和领导性的任务,比如做班长,而那些看上去“不成熟”的孩子就会错失这样的锻炼机会,这种“错失”可能是长期性的。

为了弥补这个差异,或者在相对年龄方面建立优势,欧美一些国家的中产阶级父母通常希望孩子晚入学,从而使其在身体、心智、思维、理解力、注意力、自控力、自信心等方面保持优势。

这一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所以,孩子上一年级,应该按部就班,不疾不徐,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满6周岁再上学,真的不必“抢跑”。

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

每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发育速度,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总会有父母忽略这一点。

比如,有的父母更在意“平均水平”,也就是“别的孩子什么样,我的孩子也要什么样”,因此强迫孩子去实现难以达成的目标;而有的父母则是沉不住气,总忍不住“拔苗助长”。

尤其是“拔苗助长”这种做法,现今相当普遍。

不少妈妈早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下手”了,比如,有的妈妈通过计算预产期,发现孩子可能会在9月出生,那么为了保证孩子能早一点上学,就会动用医学手段,让孩子提前降生。

从科学角度来看,新生儿期的孩子,彼此差异可以按天算,真是“一天一个样”;婴儿期的孩子,其差异可以按月算,即“每个月有新变化”,像是老话传下来的“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就是形容婴儿每个月都有新变化;而到了幼儿期,孩子的差异会按季度来算,也就是一个季度之后,孩子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成长,因为他接触到的新事物多了、复杂了,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到了儿童时期,哪怕是半年、几个月的年龄差也会使得孩子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从前一年9月1日到入学当年的8月31日,年龄最大的孩子和年龄最小孩子几乎相差一岁,刚满6岁的孩子与马上7岁的孩子,一年的成长差异可谓巨大。

普遍来说,出生在秋冬季的孩子,领悟能力、思考能力都明显要更好一些,往往听一遍就可以明白老师讲了什么、需要自己做什么,但出生在春夏季的孩子入学时年龄都偏小,他们可能就需要多听一遍甚至是几遍,才可能理解老师的意思;秋冬季生日的孩子在体能方面、运动能力上都会有更流畅的表现,能力也会更强一些,而春夏季生日的孩子则需要更长的练习时间。年龄小的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能力发展暂时还没达到。不仅如此,小一点的孩子在领导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都比大一点的孩子差一些,这种差距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得以弥补,而这些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在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

另外,有一些孩子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发育可能会较同龄孩子慢一些,这也并不是他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非得盯着所谓的“平均水平”,否则孩子不适应环境且能力跟不上,一样在学校受罪。关于上学这件事,孩子才是主体,一切都应以他的表现为判断标准。

男孩和女孩“大不同”

幼儿园大班的生活还剩下不到两个月,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对老师说:“我儿子是8月初的生日,倒是能上小学了,可是看他和班里有些孩子的差距还真是不小,你看人家小女孩,不管是唱儿歌还是背古诗,小嘴儿都利索着呢,我儿子有时候话都说不清楚。人家小女孩数数都能倒数,算题也算得快,他这掰着手指头都不一定能算清。我也是很发愁,这要是去了小学,他这也算是岁数小的了,不得和人家大一点的孩子差一大截?”

这位妈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男孩与女孩的成长发育的确存在差异。

言语能力: 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言语技能的年龄要早于男孩,且女孩在阅读理解、言语流畅性方面的优势可以持续整个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同时,在需要言语策略或类似言语策略的数学测验上,女孩的表现也要优于男孩。

数学能力: 女孩在计算技能上要比男孩表现得好,因为女孩更有学习目标,所以会通过主动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男孩则拥有更多自我效能感,掌握更多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不过,男孩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优势会在高中阶段表现得最为显著。

活动水平: 男孩身体活跃,与女孩相比,更有可能发起和参与非攻击性的打闹游戏。

顺从度: 与活跃的男孩相比,女孩对于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者的要求更为顺从。想要他人顺从于自己时,女孩的机智、礼貌的建议更能为人所接受。男孩则需要更多的命令或控制性的策略。

情感表达或敏感性: 从学步期起,男孩就比女孩更多地表现出愤怒,女孩则更多地表现出其他各种情绪。

尽管科学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其实并不是很明显,很多人也很容易形成性别刻板印象,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同,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的确会影响男孩和女孩外在的表现。这是生理决定的,我们可能无法从源头作出改变。

从这些差异对比中,我们会发现男孩在语言表达、情绪敏感性、活动水平、顺从度等方面的表现与女孩是存在差距的,而这些方面恰恰都是与学校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男孩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去做,或者无法做到令老师满意。

但男孩并不是始终追不上女孩,他的发育时间要晚于女孩,用通俗一些的表达来说就是,某些男孩7岁时的表现可能仅仅与一些女孩6岁时的表现相当。

所以,如果家有男孩,若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让他晚一年入学也是可行的。这样一来,男孩学得轻松,我们也不会因为种种问题而焦头烂额。

当然,如果男孩已经入学,就不要再去抱怨和后悔过去的选择了,而是要聚焦当下。

列出男孩与女孩的“差距”,也不过是给我们自己打好“预防针”,不要因为男孩表现不佳、不及我们的预期就抱怨,而是要从客观事实出发,针对男孩比女孩发育慢一些这个事实,针对男孩自身的成长发育特点,寻找更有效的辅导他学习的方式,并提醒他付出足够的努力,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给孩子一个“毕业仪式”吧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学龄前步入学龄期,这对于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台阶。

这个台阶要怎么迈,很值得我们来准备一些“仪式”,从孩子的体验角度来说,“仪式感”会帮他更快地转换身份和角色,他的内心也会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转换。

幼儿园毕业典礼

大多数孩子都是从幼儿园毕业后再升入小学的,那么来自于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就是一个很棒的仪式。除非特殊原因,否则我们和孩子都尽量不要缺席这个重要的仪式。

一般来说,幼儿园对每一次毕业典礼也会很用心,节目的彩排、地点的选定以及对父母的一些要求,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毕业一天天临近。我们则要在幼儿园开始进行这些准备时提醒孩子,让他也进入到这种氛围之中。

在毕业典礼到来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表现出相对严肃、正式的形象,以示对孩子成长的尊重。对于孩子在毕业典礼上的表演或其他表现,来自于父母的热烈鼓掌对他是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而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经历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与这个集体的离别也是他经历的第一次集体离别。我们可以帮孩子拍一些照片,尤其是和老师、好朋友的合影照片都会帮他记录这人生的第一次集体别离,记录他的成长过程。对孩子来说,这非常有意义。

家庭庆祝毕业典礼

有些孩子可能没有经历幼儿园的毕业典礼,那么我们在家中也同样可以给他一个“庆祝学龄前‘毕业’”的典礼。即便是已经经历过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孩子,我们在家也同样可以给他这样的庆祝,来增加他对自己成长的认同感。

可以从改变对孩子的称谓开启家庭毕业典礼的仪式,也就是从他准备上小学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以全名称呼他,也可以在他6岁的生日蛋糕上写上大名,提醒他平时在家会以小名、昵称称呼他,而一旦出了家门,尤其是正式场合下,都会以大名来称呼和介绍他。

这就是在提醒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之后,他就会拥有第一个社会身份,这是很正式的身份,以全名称呼他也是对他的尊重。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他举办一个简单的仪式,给他准备“学龄前‘毕业’”礼物,带他去拍入学照片等。

满满的仪式感传达给孩子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他已经不再是年幼无知的孩童了,而是正在成长为应该自己努力去学习的学生,并要为自己这个变化感到骄傲。

必要的“预判”——看看孩子做到了吗?

9月1日以前庆祝了6岁生日的孩子,从生理年龄上来说,已经可以入学了,但这并不能保证他就此可以完全没问题地开始有规律的学校生活、轻松应付各种学习任务,因为生理年龄和行为年龄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虽然生理年龄是6岁,但种种行为却并不满足这个年龄的要求,这样的孩子若是直接入学,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这里列出一年级孩子行为能力清单,里面包含的一些内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预判孩子是不是足以适应一年级的生活:

● 在同龄孩子中,显得幼稚还是沉稳,又或者是中间表现;

● 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并可以“写”出来;

● 可以分清左右;

● 能够区分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比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等;

● 认识并记得住相应的路线,比如从超市回家的路线、离家两个路口之外到家的路线等;

● 可以和你或者自己独自安静地看完一本书;

● 知道自己的生日;

● 知道父母的姓名与电话号码;

● 能独立完成吃饭、上厕所的整个过程;

● 知道如何握笔、如何使用餐具;

● 涂色的时候可以按照规定操作,不涂出边线;

● 可以复述成人说的话,或者一字不落重复一段20字以上的话;

● 能数到20以上,可以理解加减法的意思;

● 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求助;

● 能离开家长一整天而不感到难过;

● 正常跑跳、骑尺寸合适且没有辅助轮的单车、用头顶球等。

这里格外强调一下,9月1日开学时,孩子需要已年满6周岁。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一个大致表现,当然若是孩子能够全部做到以上这些内容再好不过,如果孩子会出现一项或几项不能实现的情况,这也没有太大关系,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百分之百地做好。我们需要判断的是,孩子是的确不具备这项或这几项能力,还是说只是不熟练,经过练习就可以实现,然后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以及是否要帮助他进行更多的练习。

如果孩子在这些内容中的表现大部分不能令人满意,那么他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练习,也需要我们更耐心地发展他的能力。 Q4gUlBlKQEzd4BzY8GT+kSAJ5FHNbIP3tg6GrJrvSJHL99ObAJUEJT6+6faUaX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