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10 德国制造联盟与德国建筑师的动向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原是一个后进国家。19世纪初,德国仍分裂为许多独立和半独立的小邦,数目约有三百个,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19世纪末,德国才开始其资本主义化的进程。1870年德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迅速发展,并有后来居上之势。1885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8%,德国仅占17%;1903年,英国的份额为27%,德国上升为22%;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是英国的3倍;1914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国。德国人在赶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时很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当经济实力增长以后,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已被瓜分过的世界市场,他们特别注意改进产品质量,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改进产品的设计。

为了改进产品设计,德国人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德国建筑师散帕尔(1803—1879)先在巴黎居留两年,1851—1855年又居留伦敦,对1851年落成的“水晶宫”展览馆作了细致的考察,写出了名为《科学、工业与艺术》的论文,1852年以德文发表,后来又出版专著《技术与工业美术的风格》(Der Stil in den Technischen und Techtonischen Kunsten,1863)。散帕尔的观点与英国莫里斯的观点不同,散帕尔反对退回到前工业时代的梦想,主张迎接工业和科学的挑战。后来,另一位德国建筑师穆台休斯(Hermann Muthesius,1861—1927)于1896—1903年作为德国驻英国大使馆商务副参赞,在英国居留7年。在此期间他细心考察英国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的进展,回国后又发表多种介绍和论述英国建筑的著作。穆台休斯指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致命缺点在于反对工业化,但他肯定英国住宅建筑的“自由风格”。穆台休斯回国后任贸易部官员,主管人员培养工作。他上任后立即任命有改革思想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担任三所重要的美术设计学校的校长,其中包括聘请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为德累斯顿美术学校的校长。

穆台休斯对德国当时老一套的设计观念发起猛烈攻击。1907年,他作为新成立的柏林商学院的院长,在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抨击当时流行的“风格”的危害性,他说:“如果在产品上继续不加思考地、不觉害羞地借用先前世纪库存的形式母题,将会招致严重的经济上的衰退。”穆台休斯这样提出问题是有现实根据的,1876年在费城美国建国百年博览会上,德国人已发现自己的产品“低廉丑陋”,缺乏竞争力。德国参展代表发回的报告说:“德国工业界应该摒弃那种仅仅依靠价格低廉来竞争的原则,转向通过智力及工人技巧的应用来改进产品。”1903年,另一位德国产业界代表在谈到改进产品设计时说:“(设计质量)不再只是文化的问题,如果不改进,我们很快就要无力从国外采购原料来开动工厂,社会问题也将因此而严重起来。”(R.Banham,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p.71)所以穆台休斯强调改进设计质量“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责任,而且是值得全体德国人关切的事情”。

1907年,在穆台休斯和其他一些人士的推动下,德国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宣告成立。这个联盟的名称中没有采用专指工业的Industrie一词,也没有采用Gewerbe(手工业、手艺)一词,而采用既指工作、劳动、作品,又有工厂之意的werk一词,是有意采取其相关的含义。联盟成立之时有12家工艺品公司和工业厂家参加,又有12名以个人名义参加的设计师或建筑师,他们是贝伦斯、T.菲舍尔(Theodor Fischer)、J.霍夫曼(Josef Hoffmann)、W.克莱斯(Wilhelm Kreis)、M.劳格尔(Max Laeuger)、A.尼迈尔(Adelbert Niemeyer)J.M.奥别列去(J.M.Olbrich)、B.保罗(Bruno Paul)、R.里默尔施密德(Richard Riemerschmid)、J.J.夏沃格尔(J.J.Scharvolgel)、P.舒尔策-脑堡(Paul Schultze-Naumburg)和F.舒马赫(Fritz Schu-macher)。

德国制造联盟的宗旨是促进企业界、贸易界同美术家、建筑师之间的共同活动以推动设计改革。当时德国有相当多的人反对穆台休斯的观点,攻击他迎合中产阶级的口味,降低艺术的水准,是德国艺术的“叛徒和敌人”。然而德国工业界支持他的活动。就在联盟成立的同时,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llgemeine Elektrizitäts-Gesellshaft,AEG)聘任贝伦斯为公司的设计总顾问,任务范围包括工业产品、建筑物和印刷品等等的设计。德国钢铁企业联合会也聘请建筑师B.陶特(Bruno Taut)负责印刷品的设计。美术、设计、建筑艺术与工业结合形成一种趋势。

贝伦斯为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柏林透平机工厂(AEG Turbine Factory,Berlin,1908—1909)是工业界与建筑师结合提高设计质量的一个成果,也是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事件。透平机(turbine,即涡轮机)工厂的主要车间位于街道转角处,主跨采用大型门式钢架,钢架顶部呈多边形,侧柱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到地面上形成铰接点。在沿街立面上,钢柱与铰接点坦然暴露出来,柱间为大面积的玻璃窗,划分成简单的方格。屋顶上开有玻璃天窗,车间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外观体现工厂车间的性格。在街道转角处的车间端头,贝伦斯作了特别的处理,厂房角部加上砖石砌筑的角墩,墙体稍向后仰,并有“链墩式”的凹槽,显示敦厚稳固的形象,上部是弓形山墙,中间是大玻璃窗,这些处理给这个车间建筑加上了古典的纪念性的品格。

图6-22 贝伦斯,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工厂,1908—1909年

贝伦斯以一位著名建筑师的身份来设计一座工厂厂房,不仅把它当作实用房屋认真设计,而且将它当作一个“建筑艺术作品”来对待,表明工业厂房进入了建筑师的业务范围,比之伦敦“水晶宫”建造时(1851),建筑师们没有能力又不屑于迎接新挑战的情形,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工业企业家在现代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图6-23 格罗皮乌斯和梅耶尔,法格斯工厂办公楼,1911—1913年

透平机工厂建成后不久,建筑师格罗皮乌斯(详见第8章)和梅耶尔(Adolf Meyer,1881—1929)合作设计了著名的法格斯工厂的厂房(Fagus Factory,Alfeld-an-der-Leine,1911—1913)。那是一座生产制鞋用的鞋楦的小型工厂,厂房布局周到地考虑了工艺和生产流程的需求。在车间的前边是一座三层的办公小楼,小楼为单面走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子之间开着满面大玻璃窗,窗下墙部分外面是黑色的铁板,形成玻璃与铁板组成的幕墙。幕墙之间的柱子稍向后仰,表面有贴面砖,柱顶在檐口处稍稍向内收进,屋盖是平顶,玻璃与铁板的幕墙自檐口外皮向下垂落,而柱子又向内收进,这些幕墙便凸现在柱子之外,传统砖石建筑的窗扇大都凹陷在厚墙的窗口之内,这座办公楼的窗子不但面积大,而且凸现在外,更显得像是挂在框架上面的一层薄膜。传统砖石建筑的转角部位一般做得比较厚重(贝伦斯的透平机工厂便有意保留这一特点),而在法格斯工厂的办公楼上,转角处的角柱反而被取消了,幕墙在此处连续而无阻挡地转了过去,这里利用并显示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性能。凡此种种,都突出了建筑物的轻巧虚透的风格,一反传统建筑的沉重厚实的面貌。因此,法格斯工厂办公楼在20世纪建筑史上被许多人视为具有开创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建筑物。

这座办公楼的端头有一个砖砌的小门斗,封闭厚实,与其他部分的处理形成对照。这个小门斗与贝伦斯的透平机工厂的山墙处理有某种联系,或许正是因为格罗皮乌斯此前不久在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而留下的影响吧。

1914年,在德国制造联盟举办的科隆博览会上,格罗皮乌斯和梅耶尔又设计了博览会的管理处办公楼。这是一座左右对称的三层小楼,入口一面以砖墙面为主体,两端是完全用玻璃围起来的圆形转楼梯,厚实与轻透两种效果直接相撞。办公楼的背面是连续的大片玻璃墙,楼顶部分有宽阔的平板挑檐,平板与下面的墙体连接处有一条水平的玻璃窗带,平顶因此看来更为轻巧。这里的手法很可能受到美国建筑师赖特的启示,因为1910年柏林曾经举办过赖特的作品展览。

图6-24 格罗皮乌斯和梅耶尔,1914年科隆博览会管理处办公楼

1914年科隆博览会上的新颖建筑物之中有一座圆形的大玻璃亭,它的主体是高大的玻璃穹窿顶,由钢架与菱形玻璃板片组成。它像一颗巨型钻石一样耸立在圆形基座之上。亭的内部有大楼梯通向几层不同的空间,楼梯之间还有潺潺的跌水,建筑的内外景象都十分新奇而带有幻境气氛。这座建筑物是B.陶特为德国的玻璃生产厂商设计的,它不仅反映了这位建筑师的创造力,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玻璃这种大量生产的新兴建筑材料的爱好。1914年,在德国还有人出版过一本专讲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的专著《玻璃建筑》(Paul Sheerbart,Glasarchitektur)。

德国制造联盟的目标是改进设计提高产品和建筑质量,但是在如何改进和改进的方向及标准问题上,成员之间看法很不一致。在1911年的联盟年会上穆台休斯提出,设计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过物质的方面,即使功能、材料与技术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们就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他肯定标准化和用机器大量生产的方式,而设计者的任务是把标准的定型做得尽善尽美。他认为“从个性表现到创作出典范(type)是有机的发展过程,今天的制造业就是这样发展的,产品就稳定提高了”“本质上,建筑也趋向典范化,典范化排除例外之物,建立秩序。”穆台休斯还提出“抽象形式是产品设计的美学基础”。

德国制造联盟在这些观点上的分歧渐渐扩大,联盟成员不久就分成两派,一派赞同穆台休斯,另一派以凡·德·维尔德为首坚持个人艺术表现的价值。1914年科隆年会决议采取穆台休斯的观点,因为穆氏的观点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界的欢迎。联盟出版的年鉴,1913年的主题是“工业与贸易中的艺术”,1914年的主题是“交通运输”,这些年鉴刊登车辆、船舶、飞机、工厂设备等方面的新的设计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军工生产本身要求标准化和大批量,1915年的联盟年鉴便以“战时德国的形式”为主题。

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几年中,联盟的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地利、瑞士、瑞典和英国相继出现了类似的组织。联盟同时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和设计家,其中著名的有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B.陶特等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立即在德国建筑界大显身手。联盟的活动也对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1910年,原籍瑞士的勒·柯布西耶被他的母校瑞士某艺术学校派往德国考察设计工作的进展,他进入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特别关注德国制造联盟的动向并且参加其年会。勒氏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观点中有许多同穆台休斯相通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德国制造联盟继续积极活动,1927年它在斯图加特举办的一次住宅建筑展览是现代建筑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德国制造联盟随之宣告解散。

如果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创新活动是由当时该地急骤发展的商业需求促成的,那么20世纪10—20年代德国制造联盟及其影响下的设计改革活动则主要是由工业企业界的支持和推动而产生的。芝加哥学派除个别人物外,一般没有文化思想和建筑理论方面的准备,所谓学派也是散漫的现象。德国制造联盟则不然,它是有准备、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并且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理论上的思考和讨论。它与欧洲其他地方个别人士分散的、零星的努力也不一样,德国制造联盟行事富有理智思考,创新而又务实,认真考察他国的经验教训,细致思忖本国的需要,策划自己的改革步骤,这些方面不能不说是带有德国人惯有的认真严肃的民族特质。

德国制造联盟及有关的一批建筑师的活动为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德国的建筑创新活动引起了更加广泛的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反响。

在这里,作者愿意附上1993年初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于尔根·默勒曼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的文章中的几句话。在这篇题为《设计对经济的意义》的文章中,这位部长写道:“在富裕的工业社会里,设计是一个对商品销售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越是接近,产品的设计就变得越重要。设计亦为企业提供了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从生产规划到产品销售,设计人员都应完全被包括在决策过程之内。将来设计人员的建议甚至会更受欢迎,如果他的建议涉及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和减少包装费用的话。”“目前德国各城市都举办展览会。联邦经济部通过设立‘联邦产品设计奖'再次表明设计对我们经济的重大意义。”这位经济部长疾呼“大部分企业的设计意识还有待加强”。(转引自《参考消息》,1993年2月24日)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到至今德国人还在努力加强设计工作,而这正是1907年成立的德国制造联盟的宗旨,联盟活动的意义真是深远! iCQbzUj6G7pHnOSiHt/ZV+0exZNDiKnIysL9QbfC9PFg/a9VWJLavcuypywM7K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