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化新潮流

芝加哥学派的工程师建筑师们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认真解决新型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创造出了具有新风格新样式的新建筑。可是这个学派却只存在于芝加哥一地,时间仅有十多年,然后即烟消云散,这是为什么呢?显然,不是由于技术不先进,功能不合用,经济不合算,速度太迟缓,相反,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在这些方面恰恰是先进的。为什么还站不住脚呢?原因在于当时美国社会大部分人,特别是拥有财富、在建筑方面有投资能力的上层社会看不上那些新冒出来的简省实用然而与传统历史风格很少联系的建筑形象。一时一地少数商界人士为救燃眉之急,要多、快、省地盖房子,因而促成了芝加哥学派的做法,但总的说来只是权宜之计。当时大多数人,包括其他城市的大商家并不认为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商业建筑显示了发展的方向,相反,大多数人认为它们缺少历史传统,也就是缺少文化,没有深度,没有分量,不登大雅之堂。当时,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要搞出高尚的、优美的、有气度的高级建筑,还非模仿欧洲传统建筑不可,舍此别无他途,舍此都不足道。

这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价值观和建筑审美观念。这后面屹立着一个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观,它们是长期形成的、厚厚地积淀在人们观念之中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没有改变之前,人们可以接受新材料、新结构、新功能等器物文化层次的新事物,但是难于接受艺术风格等精神文化层次的变革。只有在相当特殊的情况下,如1851年伦敦“水晶宫”和19世纪80年代芝加哥急速膨胀又遇大火灾的情况下,人们才肯勉强接受新的建筑形象;在其他场合,对于高级建筑中使用的新材料、新结构,总是要将其包裹覆盖藏匿起来。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的圆穹顶使用的铁结构,便掩藏在文艺复兴式的外壳之内,既不显示,也不暗示。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大厦内里采用高层钢框架结构,外形则是古色古香的哥特建筑风格。在社会文化心理和建筑审美观念没有大的转变之前,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的建筑技术只是使仿古建筑建造起来更方便的手段。物为人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可以显露,也可以掩藏,关键在于社会文化心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和北美不是早已发生工业革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了吗?为什么旧的建筑观念还不动窝呢?问题在于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迁不是同步发生的,其中有时间差。工业化是生产是经济,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社会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形成现代文化形态,但社会文化形态是很复杂的,它包括各方面的制度,包括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教育思想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各方面的观念意识。工业化是现代文化出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新文化不可能随之立即出现,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不适应的旧制度和旧观念,用新制度新观念替代之,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器物层次的变迁触及人们生活的表层,阻力不大;而触及思想观念达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变迁牵涉到整个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阻力是很大的。中国晚清时期比较快地接受了洋枪洋炮、铁路铁船,但人的观念则拖泥带水,反反复复,长久落后于物质方面的变化,出现所谓“文化滞后”现象。

文化的各个部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个别人的建筑观和建筑审美意识可能超前,但社会上多数人的建筑观和建筑审美意识却受着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没有文化整体的重大变革,建筑文化不可能单独突进,即使突进了也会被拉扯回来。

近代西方的文化变迁比之东方要活跃得多。近代以来,欧洲文化的新陈代谢时时都在进行,但属渐变过程。渐变引来突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终于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界出现了一场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狂飙运动。经过这次文化狂飙,西方现代文化渐渐形成和确立,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这次文化变迁的浪潮席卷方方面面,可以称得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界的革命。我们仅就与建筑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略加考察。 i3t7zD7BHDbBPcJ2zvG7yhFWaSZoYhub3m1WdE2vhnJiXw3JrOmpM/VSBSS4Eq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