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的是,智能大屏行业仍处于发展期,其在商业营销领域的市场格局还未稳定,其发展仍面临多种问题。随着多方入局抢夺智能大屏营销的“金矿”,行业仍存在诸多痛点有待解决。
随着客厅经济的崛起,智能大屏的媒体价值被各方所认可。但是随着智能大屏营销的实践落地,行业各方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智能大屏作为“互联网+电视”双重属性的媒体,在现有媒体格局中的类别归属并不明确。智能大屏是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垂直类型,还是直接归属到电视媒体,抑或成为“独立阵营”?智能大屏行业各方并未给予一个明确回答,而是在各自的营销布局过程中,将智能大屏媒体划分在“电视媒体”“数字媒体”等不同媒体类别中,少部分行业机构将“智能大屏”单独划分为一类。这种混乱的划分标准加大了智能大屏的媒体模糊性。
与此同时,由于智能大屏媒体类别所属不明确,广告主在进行营销预算规划时,对大屏媒体预算分配更是“无从下手”。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的营销生态较为成熟,而智能大屏营销刚刚起步,广告主优先将预算分配在互联网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等方面,间接导致了智能大屏媒体在营销格局中陷入了“补量”地位的尴尬局面。
何为“补量”?即智能大屏媒体并非是广告主媒介投放的“主选项”,仅是数字营销或者传统电视的“补充”。这种现状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目前广告主对智能大屏媒体价值仍未拥有充足认知。这也要求智能大屏营销产业各方在对广告主的宣导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建立评估智能大屏媒体类型的统一标准。但是,这必将是漫长且艰难的路程。
由于智能大屏还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各方对营销资源的开发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行业各方纷纷立足自身业务优势进行资源开发。这就导致了当下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开发过度分散,且开发标准不一。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智能大屏营销资源生态较为混乱无序,且各方局限在自有资源体系中开发,难以打通资源壁垒。虽然目前行业各方也在积极推动联盟合作,但这种联盟覆盖范围较小且资源整合落地推进缓慢。其中,营销服务方作为资源代理方,开始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营销资源,打包综合性营销解决方案,但是这种模式仍处于发展起步期。
虽然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开发较为分散,但营销资源丰富度大幅度提升。目前,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包含了开机广告、贴片广告、品牌专区、界面广告等多种营销资源形态。各方也在积极推动营销资源的创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智能大屏营销资源的利用多集中在开机广告和贴片广告两大类,其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未被充分激活,这造成了智能大屏营销资源“供大于求”的现状。
另外,目前智能大屏营销资源仍以“强曝光性”为核心卖点。的确,智能大屏延续了电视媒体的“强曝光性”优势,也同时集成了互联网媒体的交互特性,但在营销资源的交互性方面明显有所欠缺。如此一来,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在缺乏用户互动性的同时,也难以完善转化链条。实际上,目前智能大屏营销资源的开发在逐步增加除“强曝光性”之外的其他特点标签,尤其聚焦时效果类营销资源的开发。但现阶段,智能大屏广告资源中的效果类广告,如内容电商、语音搜索、Banner、信息流和商城等模式仍未被良好结合。腾讯客厅业务部策划总监李博地谈到,效果类广告是智能大屏营销接下来的发力重点,在实操上要将智能大屏营销的前后链路打通,让用户通过广告在每一个节点产生点击、下载甚至是付费行为,真正实现智能大屏端广告的销售转化。 目前,智能大屏营销在品效合一的转化方面仍停留在基础阶段,随着数据和产品的完善,类似移动端的“信息—购买”闭环型广告平台将得以实现。
虽然智能大屏相比传统电视媒体在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上有明显优势,但智能大屏数据生态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数据造假”的问题。智能大屏行业缺乏数据统计标准。但是,相比互联网媒体存在的“数据乱象”,智能大屏行业各方在应对“数据造假”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准备,且颇为自律。所以,困扰智能大屏行业的“数据造假”现象更多意义上并不在于“人为刷量”,而是在于行业对数据的统计标准方面。以开机率为例,行业对该项数据的统计较为理想化,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熄屏、IP漂移等各种现象。当然,这是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大屏行业在数据统计方面还没有较为权威且通用的统一标准,导致了社会对智能大屏数据存在质疑。
二是“数据孤岛”的问题。正如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开发过于分散的情况,由于智能大屏行业整体仍处在商业探索期,且受制于数据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及条例,其数据体系也仅局限在内部搭建与管理上。因此,目前智能大屏行业的数据开放和共享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不同机构彼此之间数据孤立,未能形成数据体系的规模效应。虽然行业各方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产业联盟,以期能在数据共享中建立优势,但是此举所形成的结果是从“数据孤岛”向“数据群岛”迈进,仅能实现小范围内的数据开放与共享。
三是“数据同源”的问题。在精准营销的需求下,行业颇为重视“数据同源”,这就必然涉及跨媒体、跨设备、跨场景数据打通的问题。实际上,行业正在积极推动智能大屏数据与智能手机端、PC端的数据打通,以精准聚焦家庭用户以及个人用户。但由于数据开放度不足,且外部数据的融入机制还未成熟,数据合作难度较大。行业各方大多是基于自有业务生态进行同源数据打通,但是此举局限较大。要真正落实同源数据,需要更为全面的数据合作与数据打通。但受制于政策监管以及利益区隔,智能大屏行业数据生态的搭建还需时日。
由于智能大屏营销资源分散以及数据生态还存在缺口等原因,各方在推进智能大屏营销效果监测、评估体系时面临各种问题,导致多数广告主对智能大屏营销仍持“观望”态度。
首先,在效果监测方面,智能大屏行业缺乏客观的效果监测体系。一方面,由于智能大屏行业数据开放程度不足、数据合作程度有限、数据监测标准未能统一等原因,智能大屏行业在构建效果监测体系方面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智能大屏营销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但是营销资源分散、资源整合度较低,不同资源效果监测方式不同,这对智能大屏营销效果监测造成了阻碍。
其次,在评估指标体系方面,智能大屏营销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仍不够缜密,有待健全。一方面智能大屏行业还在依赖原有的、较为成熟的传统电视媒体“收视率”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智能大屏行业正在逐步纳入CPM、CPC等评估指标,逐渐丰富智能大屏营销评估指标体系。但是,不得不承认,相比传统电视、PC端和移动端相对健全的营销效果评估系统,智能大屏媒体在营销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方面较为欠缺,暂时未能对每次曝光都实现有效监测。
由于缺乏营销效果监测及评估体系,智能大屏媒体很难向广告主全面地展现自有价值,导致其难以在广告主心中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影响智能大屏营销的实践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