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任正非的治企哲学:三个主义“捣糨糊”

终极目标:以客户为中心

战略目标

2005年5月,华为提出了新的战略: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第一,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这本来是《华为人报》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原标题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理由》。任正非审稿的时候,在“理由”二字前面加了个“唯一”。华为就是为客户服务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这一点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在企业有许多的中心——客户、上级、主管、股东与员工,还有诸多利益相关者,究竟把谁放在首位?究竟把谁当作唯一?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

为什么要为客户服务?因为客户给华为送钱,这是常识。华为向政府交税,向员工提供工资、奖金、福利、保险,向供应商交货款,向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交水费、电费……只有客户给华为送钱,所以,华为注定永远做乙方,永远为客户服务。华为坚信一点:客户是有良心的。客户是有理性选择权的,有选择真好,这是客户的心声。在现实中,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很沉重的命题,因为外部的诱惑太多,寂寞地坚守也很痛苦。

每个企业家不妨反思一下,我们日常的工作真的以客户为中心了吗?我们真的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吗?在很多公司,都存在好多中心,上级、股东、员工等各自是一个中心。这么多的中心,相互消耗、相互绞杀,最终难以形成合力。

第二,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

为客户服务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重要的在于使这一理念落地,使这一理念从口上到手上。我们的企业从来不缺理念,缺少的是化理念为实践的执行力。

高质量、快速、低成本和服务好,是衡量产品与客户服务的四个标准,它们彼此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核心要素永远不外乎四点:一是质量,消费者心中有一杆秤,偷工减料、质次价高,除非垄断,否则客户是不会买账的;二是要降低成本;三是优质的服务;四是快速。这四点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不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产生变化。

第三,持续地管理变革。

如何做到质量好,既快速,又低成本?就是革自己的命,就是华为所说的,深淘滩,低作堰。这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治水理念,引申到企业当中,就是要确保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不断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还要节制对利润的贪欲,持续地提高营运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还要懂得与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分享,不为获取更高利润率而损害他们的利益,不能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这三点做到了,服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四,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

从产品的角度,华为有三个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级KPI。它强调,发展步调要永远以客户为导向,企业管理目标流程化,组织流程化。

首先,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这是华为所有部门,包括公司高层也要被考核评价的一个KPI。现在,很多企业还在做员工满意度调查,看员工是否满意。从理论上讲,客户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并不矛盾,员工满意了,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客户满意。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性的贪婪、自私与好逸恶劳。华为为了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从来不会做员工满意度调查,假如真要做,我相信绝对不会高。为了保证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客观公正,华为委托盖洛普公司为自己做客户满意度调查,任何华为人不可以参与。从选取样本,到数据运转,盖洛普每一个季度都反馈给华为一份客户满意度报告。

其次,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各项管理进步的考核验收依据。华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把管理变革聚焦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持续的管理变革和持续的管理改进,不断提升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再次,以一定利润水平上的成长最大化作为业务发展的标准。发展是硬道理。公司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而不成长,就是所有人争夺一块小蛋糕。所以,企业的发展使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要把它落到实处,第一要看业务模式,第二就是学习尖毛草,逆生长,厚积薄发。

可以说,华为的战略朴素至极,但华为把它做到了极致。如果做到了极致,做得比竞争对手好,做得比竞争对手快,客户没有理由不买你的产品,但问题是,我们能否做到极致?很多企业,有着纸面上的崇高使命和愿景,但其本质是无原则地追求利润,把企业最根本的一些原则抛弃了,这就是它们无法做大做强的原因。

战略落地

制定战略很简单,开几次会,经过几次讨论就确定了下来,战略的落地才是问题的核心。那么,华为的战略是如何落地的呢?

第一,构建管理体系。华为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用尖毛草的精神,构建了强大的管理平台。华为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却没有倒下,为什么?因为平台在,管理体系在。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之所以还走得比较顺利,管理外国员工没有出问题,也是因为它的平台管理体系。否则,这么快速的发展,很有可能是致命的。华为的发展得益于这套管理体系,这不是因为任正非有多可怕,也不是因为华为员工有多么高的智商,而是因为华为通过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平台既有助于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第二,坚持拿来主义。华为管理平台的搭建是坚持拿来主义。华为很擅长拿来主义,通过借鉴国内外领先的管理经验,不断演进,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所以,华为一方面抓营销、抓市场、抓研发,另一方面抓管理,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了经营与管理的均衡。

第三,持续地提升人均效率。任正非提出“534”的目标,即5个人的活,3个人来干,拿4个人的工资,这也是任正非的梦想。如何实现呢?就是“减、增、涨”,即减员、增效、涨工资。当然,华为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但它已经认识到,过去那种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外延式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未来的竞争是组织效率的竞争。

第四,同一平台、同一政策、同一文化、同一制度。华为永远是一个整体。如何体现整体?就是华为公司永远只在一个平台上运作,用平台实现整体优势的展现。所以,在组织设计上,华为没有通过事业部、分子公司等形式把公司切割成一些小的个体户。尽管华为有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大BG,但始终有同一平台、同一政策、同一文化、同一制度。其核心就是,当公司进入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基本成熟的情况下,竞争对手之间的比拼一定是管理的比拼,而不是人和资源的比拼。

营销模式——班长的战争

让一线呼唤炮火

为客户服务的流程并非华为原创,是拿来主义的成果。当年,华为聘请IBM为自己设计了基于客户导向的研发、供应链和财务流程,前端的市场流程则借鉴美军的新军事变革成果,打造让一线呼唤炮火的“班长的战争”流程,并实现了后端平台与前端流程的对接。

过去是“首长的战争”,是首长看看地图,拿起电话,指挥下面部队行动。但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班长的战争。因为在现代战争中,找到敌人比消灭敌人更困难,所以,在进行军事行动之前,有70%的资源会投入于寻找敌人,而消灭敌人的投入仅占30%。同时,现代战争也并非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而是要充分、精准地计算投入产出,要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目标。“班长的战争”的基本模式是由三个人构成:第一个人是信息专家,专门负责找到敌人;第二个人是炸药专家,找到敌人以后,对其实行精准打击;第三个人才是拿枪的士兵,他的任务不是冲锋陷阵,而是保护炸药专家和信息专家。这三个人组成团队,然后做什么?就是呼唤炮火,低成本和高效率地实现营销目标。

铁三角

让一线呼唤炮火,就是现代战争的打法。所以,从那时开始,华为构建起了自己的“铁三角”营销模式。旨在让一线呼唤炮火,把指挥部建在听得见炮火的地方,资源向一线倾斜,在“上甘岭”上培养干部。

为什么要构建铁三角模式?因为华为的客户经理往往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尽管在华为接受了大概一年的培训,但是初上战场的他们,仍然可以说什么都不懂。而他们的客户却都是CEO与CTO(首席技术官)。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和这样职位的客户谈生意,无法做到势均力敌,甚至没法谈下去。

现在大部分企业与客户对接的人是“客户经理”,其实无论从拥有的资源、资历、学识,还是人生经验等方面讲,他们与客户都处于不对等的状态。试想一下,在房地产业,一个刚毕业的90后客户经理,还住着地下室,向其客户推销千万级的住房;在私人银行,一个月工资几千元的客户经理向身家过亿的客户谈投资计划。他们只能靠一套所谓的“话术”来保证他们的推介的有效性,因为双方关注的点根本不同。所以,尽管很多公司招聘了很多形象非常好的营销人员,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历、资历、阅历支撑,形象再好也难以得到客户认可。这样,问题就来了。在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任何阅历的情况下,一个所谓的客户经理,和一个大公司的老板谈生意,是没有办法深入谈下去的。

华为所构建的营销“铁三角”,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铁三角”是由围绕着客户的三个人——客户经理、解决方案经理、交付经理所构成的。客户经理负责维持客户关系,解决方案经理负责谈技术,交付经理负责交付。这个“铁三角”就是三只小狼,整天盯在客户身边,靠敏锐的嗅觉和恒久的毅力,一旦发现机会,就开始呼唤“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在代表处撕开一个口子,引导客户,发现客户的内在压力,一旦有了订单,系统部的重装旅就会展开重火力攻击。在这里,代表处是“正规军”,用于日常作战。系统部是产品线,是一种横向的组织,相当于“航母”、“核导弹”或者“核潜艇”。重装旅是战略预备队,或者说是特种部队,负责主攻。

片区联席会议

华为的战场有很多,都在呼唤炮火。那么,资源怎么配置?华为设立了前线最高权力机构:片区联席会议。这是模仿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而建立的。美国军事权力最高机构是参谋长联席会议,而不是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或陆军司令部。华为也把所有其他机构都变成了后勤,包括研发、生产、设计、人力资源等部门。当然,这个流程尽管已经基本实现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但其目的始终不会改变,就是华为的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胜利。这是华为流程的特征。有了这三个“一切”,没有攻不下来的山头。

反过来看,如果公司仍然沿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层层汇报,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一线会处于什么状态?前方打胜仗,后方打前方。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设置了大量的纸上流程,增关设卡,到处都是收费站,到处都是绊马索。在部门内部,情况还好一些,事情一出部门,马上寸步难行。劫匪打劫的时候怎么说?“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门前过,留下买路财。”对部门来说,这块自留地是我的,从我门前过,我就要绊你一下。为什么这么做?刷一下存在感。这样的流程不是端到端的,而是“段到段”的,或者说是“断到断”的。停留在纸面上的所谓流程,最终要靠老板发火、拍桌子,靠开会、告状,才能解决问题。真正的流程是靠人来连接的,所以,尽管人人都知道要追求快速,但是流程不畅,影响效率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

赋能

为了保证前线的战斗力,还要不停地为前线人员赋能。所谓赋能,就是人才的再培养过程。那些远离总部,欠缺知识、经验的一线员工,经过一段时间历练以后,还要再回来上华为大学,重新学习。经过了战场的实践历练,又经过了强化培养,这些员工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就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华为,持续的赋能是通过战略预备队的训战结合方式实现的,这种赋能是长期进行的,一批人走了,再让另外一批人回来接着赋能,目的是保证一线战略实施的能力。

组织结构:矩阵式与扁平化

公司的战略实施要以客户为中心,就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华为的组织结构有四个特点。

第一,矩阵式组织结构。很多人写文章研究华为的事业部制,事实上,华为从来都没有什么事业部制,而是典型的矩阵式结构。在矩阵式结构中,每一个点上都有两个上级,比如,就采购认证这个“点”而言,它的上级既有运作交付总裁,也有解决方案总裁,一个人有两个上级。在这种情况下,盯着上级有用吗?同时要盯两个人,听甲的,乙不舒服,听乙的,甲不舒服。所以,员工不用看领导,只能看流程。

第二,扁平化管理。比如,华为的北京研究所有1万名研发人员,但只有一位所长,没有副所长,也没有助理。上海研究所也一样。杭州和苏州两个研究所的1.5万人“共享”一个所长。

第三,减少管理层级。华为在实行矩阵式结构之前,一共有7个层级,在实行了矩阵式结构以后,组织结构被压缩到了5层。

第四,资源共享。所有公司的资源都在同一个平台上,没有通过事业部、区域公司把资源切割得七零八碎,保证了所有资源只要能够共享,就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进行共享。比如,华为的上海代表处就好比虹桥机场,公司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在这里降落,而不是这个产品建一个中心,那个产品再建一个中心,一个客户一天要见七八个华为人,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些都是矩阵式结构的特点。这一结构有两条线:一条是直线职能制,其目的是保证指挥命令的统一与效率;另一条是产品线,其目的是保证客户导向与扩张力。

当然,未来华为还会进行一些组织调整,所以其组织结构还会变化。比如,集团控股、集团公司和区域公司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协调统治与分治的关系?如何构建平台型组织?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既要保证狼性扩张,还要保证资源的共享和有效监控,这是组织设计的难题,但最终要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决策机制:民主与权威

资源共享与平台是什么关系呢?在华为的职能结构中,最高权力属于三大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战略与客户委员会。华为的三位轮值CEO分别兼任三大委员会主任,任正非只是委员会成员,有投票权,但也只有一票。所以,任正非不是一个一言九鼎的独裁者,公司决策是由委员会最终制定的。委员会是负责战略的,任正非有一句话:重要的事情不着急。有关战略的问题,一定在委员会上先进行理念的碰撞,大家吵够了,经过妥协,最后达成共识。这里存在两个核心:民主决策、权威管理。

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就意味着责任和权力不在少数人手中。在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中,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华为就是如此,它之所以允许异见,是因为意识到,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不要寄希望于企业家会永远正确,所以要在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在华为的决策机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叫蓝军机制。华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叫蓝军参谋部,人数不多,现在有四五十人,都是一些思维缜密、智商极高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像啄木鸟一样,专门攻击“红军”的方案。几大委员会做出的方案,首先要交给蓝军参谋部,由他们来挑毛病,帮助“红军”进行思考。有时候,他们会把“红军”的方案批评得体无完肤,逼得委员会不得不反复进行修改。在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漏洞都得到修正以后,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所以,华为的决策过程是很长的,这就是重要的事情不着急。

蓝军参谋部的定位是:负责构筑组织的自我批判能力,推动在公司各层面建立红蓝军对抗机制,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使公司走在正确的方向。其主要职责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公司的战略与技术发展,进行逆向思维,审视、论证红军战略、产品、解决方案的漏洞或问题;模拟竞争对手的战略、产品、解决方案策略,指出红军战略、产品、解决方案的漏洞和问题;建立红蓝军的对抗机制和运作平台,在公司高层领导团队的组织下,采用辩论、模拟实战、战术推演等方式,对当前的战略思想进行反向分析和批判性辩论,在技术层面寻求差异化的颠覆性技术和产品;协助各业务集团的蓝军部建设,负责蓝军体系的流程、平台建设和运作,组织进行经验与能力共享。

权威管理

决议一旦形成,就要进行权威管理。什么是管理的权威?就是不要问为什么,已经形成决策的事情,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任何商榷的余地,下面只能坚决执行。执行层不需要动脑子,方案一旦出台,唯有坚决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拱个洞,这样就形成了华为可怕的执行力。

决策上的慢和执行上的快,这是两个维度。

“端到端”的流程化建设

回顾华为走过的路,似乎只有一条。这条路,是以IBM为代表来修建的“端到端”的流程化管理体系,即从客户需求端来,到客户需求端去。要想走好这条路,首先要知道,客户要什么,客户有什么需求。比如,客户想要一部好手机,但他不是专业人士,在体验之前,他不知道一部好手机需要哪些要素。所以,理解客户,要从了解他的挑战和压力开始。客户有哪些挑战和压力?他有哪些不便之处?可以说,“不方便”与“懒惰”是客户的内在苦恼与需求,也是企业持续创新与改进的动力。华为研发员通过了解客户的挑战和压力来理解它,实现它,承诺它,交付它,保护它,最后,使客户的一张囧脸变成一张笑脸。

而保证企业了解客户、理解客户,真正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是流程,流程真正保证了快速。所以,华为只有这样一条路,但是道路两边就是禁区,往边上靠一点就违规。华为没有羊肠小路,没有通幽曲径,任何人,包括任正非也只能走在这条路上。

在如今这个巨变的时代,发现机会很容易,但实现机会却很难,因为你发现了机会,别人也同时发现了机会。并且,发现机会要靠少数人,实现机会却要靠组织。这就如同一个房地产项目,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公寓式住宅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后,一些房地产公司就开始搞小镇建设。那么,客户需要的小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与城市中的钢筋林立、车水马龙不同,一个理想的乡村小镇一定是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的样子,而不是在穷乡僻壤中圈一块地,盖栋像模像样的小楼,却交通不便、配套不足。

我们一定要理解客户的要求、客户的压力,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他需要什么。了解了这些压力,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的真实需求。而企业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更了解这些,比客户更理解他自己,然后,才开始设计、研发,并最终使客户满意。华为早就看清楚了这一切,所以能始终沿着这条路,按这套流程往前走。

捣糨糊哲学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手艺;管理是实践,也是艺术。但是,仅仅有科学的方法论,而没有管理的哲学思想,就如同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是缺乏生命力的。

在一次EMT(经营管理团队)会议上,主持会议的轮值CEO临时插入一个议程,做了一个调查。当时他为大家出了一个问卷,上面有四个问题:(1)任正非懂技术吗?(2)任正非懂财务吗?(3)任正非懂营销吗?(4)任正非懂管理吗?这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任正非懂什么?

问卷收回以后,我们看了看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第一题,没有一个人认为任正非懂技术;第二题,没有人认为任正非懂财务,甚至还有人补充说,他连自己的钱都管不好,所以他不懂财务;第三题,也没有人投肯定票,还有人补刀说,老板谈单子,谈一个砸一个;最后一个问题,有一票肯定。也就是说,全体高管中,只有一个人认为老板懂管理。(据传闻,事后有人根据这个问卷中的笔迹判断,那位高管很可能是任正非自己。)

英国记者在采访任正非的时候提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据说你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营销,也不懂管理,那华为为什么需要你?你对华为的价值是什么?”任正非听完以后笑了,他回答了两个字:“糨糊。”

为什么说任正非的经营管理哲学是糨糊哲学?用上海话讲,他就是在“捣糨糊”。那么,他是怎么捣糨糊的呢?任正非是以“三个主义”捣糨糊,这三个主义是理想主义、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任正非的糨糊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文化是纽带,制度是核心,利益是基础。任正非说:“我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就懂一桶糨糊,倒在华为身上,把十几万人粘在一块儿,朝着一个方向拼命努力。”

这就是任正非的糨糊哲学。糨糊哲学把任正非的华为变成了华为的任正非,让制度和规则守望华为,而不是让一个老人来守望华为。这就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价值。

通过华为成长、组织建设、组织管理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可以说,中国企业并不缺少机会,但是,形成一股强大的组织力量,打造一支铁军,并把这支铁军团结起来,让它保持血性,为它注入梦想,可能是华为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个成功之道。

以下是任正非对其“捣糨糊”管理哲学的完整概括:

“其实这桶糨糊,用西方的话说就是胶水,这黏结人与组织的胶水的本质就是哲学。前面30年我提着这桶胶水,浇在大家脑袋上,把19万员工团结起来了。这个哲学的核心就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让大家形成一个集群,这样形成的战斗力是很强的,这就是分享的哲学!这个哲学要黏结全世界优秀的人。由于我的不聪明引出来的集体奋斗与集体智慧,若能为公司的强大,为祖国、为世界做出一点贡献,我30年的辛苦就值得了。”

窃认为,比起“胶水”来,“糨糊”更贴切,更达意,更传神。从管理的层次讲,做胶水,是手艺,是科学;而“捣糨糊”,则是艺术,是哲学。 soCo3Rcd/JhbuMQu8Xcpj+cd/xoxH+E2b9fTwY8F1wLVvlY+RaMTitnN5gOOG6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