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09年——大清国宣统元年。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其事地强调年份呢?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而其中的两件事,与司马的这本书有着莫大的关系。
咱先说这头一桩事,这事发生在帝都北京城里头,有一家叫做丰泰的照相馆。这照相馆的老板,便是一个祖籍山东的东北人,姓任名庆泰。某种意义而言,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启蒙第一人。
他又是个什么出身呢?咱实话实说,他也是个家里有钱的主,按当时的话来讲,叫做“缙绅”。他家有钱到什么程度呢?大清国肃王善耆曾到东北去,就住在他们家。
话到这里,又有人问了?善耆是哪位爷啊?我怎么不知道他的名号啊!
咱这里就啰嗦一下,大清国的肃亲王,头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就是那个因为多尔衮的反对没当上皇帝,最后小九福临成了顺治皇帝。
而这位肃亲王,曾做过步军的统领、民政部的尚书,还曾赞同立宪运动,当时有个年轻人跑到北京城要刺杀摄政王,就是他给免除的死罪(这年轻人便是汪精卫)。自然后来闹了辛亥革命,他就成了宗社党的骨干分子,有个女儿叫做金璧辉,这名字貌似不为人知。可后来她做了日本人川岛浪速的养女,起了个日本名,那便大大的有名了,叫做川岛芳子!
按理说连川岛芳子他爹都到老任他们家来到,这老任家在东北,怎么着也是个非同小可的大户人家啊!但老任偏偏就不乐意继承这份产业,他要搞什么呢?“愤志士多趋学、仕两途,乃锐意经营实业”,也就是他要搞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于是在大清国的同治年间,他便来到奉天(也就是今个的沈阳城),城里头有个姓于的有钱人,开办了一家照相馆,他便做了馆里的伙计——所以说,任庆泰后来开办的照相馆绝不是中国的首家照相馆,瞧这奉天府里头便早开了一家,更不要说还有别处。自然,另一种说法是这照相馆其实是某个德国人开设的。
毕竟东北的技术有限,没多久,志向远大、急于创新的老任,便跑到了上海滩。在一家洋人开的照相馆里头干活,主要是做镜框,可是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一些拍照片的基本技术。当然,这点偷学的技术远远不够,老任这又出国深造,而且是花的自个的钱,搁现在那就是自费留学,学什么呢?就是学怎么拍照。到哪里学呢?日本!
学完归国,已然是光绪十八年,也就是1892年,那一年莫泊桑在玩自杀,鲁迅在三味书屋“捉了苍蝇喂蚂蚁”,孙中山则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正式做医生。老任呢?这就跑到帝都北京城里头,具体而言是在琉璃厂的土地祠那个地界,开了一家“丰泰照相馆”。
要说这是“中国的首家照相馆”,显然是一种讹传,但这家确实与众不同,首先是规模了得,单是拍照片的技师和学徒就达十余人之多,而且他居然还兼职卖照相器材,这在当时也算一项创新。而就经营特色而言,据说他拍合影在那时颇有名望,而更著名的品牌则是:“戏装照”!
什么是戏装照呢?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当下的明星照,当时中国人追捧的明星便是那些台上的戏子,所以能穿一身与你的偶像一模一样的戏服拍一张照,对于当时的大清子民而言,实在是令人激动不已的幸福时刻。
实际上,不但子民如是,就连那些个王公贵族以至于慈禧太后都乐此不疲。任庆泰因此而声名大振,甚至被慈禧赏赐四品顶戴。
自然,文人一旦火了,便有毁谤者;而商业一旦火了,则有跟风者如云,以至于琉璃厂土地祠一带,一夜之间开出许多家照相馆,成了著名的“京城照相一条街”。不过,虽然多了不少同业人员,可大户人家还是认可丰泰照相馆。很多京剧名伶都到此拍戏装照,而任庆泰就靠出售名伶照片这一项,就挣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故事到了这里,照相的事讲了不少,那么电影呢?
这就得翻到大清国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那会电影在西方世界已然出现了整整十年。对于这种新鲜的外来事物,国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抗拒到半推半就,直演变至此时的热情高涨。
任景丰自然也发现了这一变化,只要能赚钱,他为何抗拒呢?于是他又到前门外,寻地开了一家影戏院,名字气派得很,叫做大观楼影戏院。
但开了戏院又放什么呢?第一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外国影片,进价昂贵不说,更要命的是片源奇缺,常常有钱也买不到。
怎么办呢?老任便想到了自个拍电影。
自然,拍电影不能拿苍蝇拍去拍,那就得下资本。老任先是花大价钱到洋行,买了一架纯进口摄影机,请注意,完全是进口货,产地法国,木壳、手摇,很有质感的那种。
买摄影机就完了吗?没完!拍电影那就是得耗胶片,所以老任还买了14卷胶片。
钱花够了吗?没有。你光拿一个摄影机拍花花草草,谁会来看啊!老任还得想主意,大腿一拍,他这就邀请来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谁?那时候最红的京剧名角谭鑫培。
谭鑫培在那时红成什么样,简单说一句,二十年前的四大天王红成什么样,当时的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话回正传,谭鑫培是湖北九头鸟出身,他爹也是演戏的,主攻老旦兼老生。谭鑫培是他的独子,很自然也走上了唱戏这条路。光绪十六年五月,北京城里头有四个唱戏的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其中便有他。据说也就是在宫内,他得了这个艺名,叫做谭鑫培(他本名谭金福)。而后来他去上海,便以“伶界大王,内廷供奉”头衔与沪人相见,正式对外启用谭鑫培之名,那已是许多年后之事了。
那么,老任为何不找别人,而单找谭鑫培呢?这里头也有几分缘由,首先是武生的装束好看上照;而因为唱武戏需要身手矫健稳练、灵活洒脱,谭鑫培的腰腿功夫也十分了得;第三则是老谭颇有点艺术革新精神,他演《定军山》的黄忠,就不戴帅盔而戴扎巾,哈哈!对迷他的那些个粉丝而言,这也是一种独到。
有本书叫做《舞台生活四十年》,作者许姬传是个京剧史论家。他在书中记录下了老谭拍照的情景,他又是咋知道的呢?原来他有一位老友,那天刚好路过丰泰照相馆附近,瞧见那地界支起了一块白布。这位老兄就好奇,过去一张望,唉呦嘿,这不是谭鑫培么?扎着黄靠,手里拿着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的大刀花下场。摄像师就给他在那拍呢!
据说拍摄那天还出了点状况,当时摄影必须利用太阳光,太阳一下去就不行,所以整整折腾了三天,摄影师的手都摇酸了——那会摄影就得靠摇,摇久了能不酸吗?而且胶片最初只有两百尺一卷,结果搞完了一看,摄影师居然光顾看戏,忘了摇其中一段,报废了整整两卷胶片。
无可奈何,老任只好再派人跑洋行,又买了十卷胶片,最后才把这一幕完成。自然,拍摄过程辛苦,结果是喜人的。这部号称中国最早的电影,实际上只有“请缨”、“舞刀”和“交锋”三个场面,可是在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却受到北京城里那些个“谭迷”的热捧,一时之间更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没办法,谁叫那时候京剧红呢?再加上谭鑫培这一场,又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所以受此热捧,也确实不为过吧!此后,这个名为照相馆实际上却干起电影摄制生意的“丰泰”馆,又陆续拍摄了多部京剧题材的“电影”,你从那些个剧名就能明白,譬如什么《青石山》、《艳阳楼》,又譬如什么《收关胜》、《白水滩》——实际上,这些片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能说是京剧表演的电影版本而已。
正因此,所以没有导演,也没有制片人——直到19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照相馆的机器设备付之一炬,“丰泰”的生意经便基本上告一段落。
实际上,大家也明白了。这种简单画面的所谓“电影”,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是京剧表演上了电影屏幕而已。这就好像你在游泳池里泡了一会,就说自个学会游泳,大家伙能认么?把你扔河里行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还是在上海滩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