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剑桥大学留学的时候,恩师霍勒斯·巴洛整理信息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研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箱。霍勒斯从信箱中取出了厚厚一沓快要溢出来的信件,一封一封拆开看,只是淡淡扫了一眼内容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其中只有几封重要的信件毫无遗漏地被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霍勒斯会轻易地把信扔掉呢?那是因为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潜力(潜意识),他更加重视不靠大脑进行信息的整理和记忆。丢掉一些琐碎的信息,能够让大脑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和创造。
为了能够及时调整进入大脑的信息量,我一般都是在网上进行日程管理。现在有许多方便快捷的工具,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日程管理在内,这些信息整理的工作我几乎都是交给网络和电脑处理。
具体的做法和霍勒斯的工作方法是一样的。为了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尽量不要让信息都堆积在大脑里。遗憾的是,我还无法做到像霍勒斯那样把它们“全部丢进垃圾桶”。我只能先把它们作为已经处理完的事情,尽力抛诸脑后。
首先,我会在谷歌日历(Google Calendar)上进行日程管理。像是截稿日期、采访日期或者电视节目的录制时间等等,每当有了新的安排,无论自己是在会议室还是在居酒屋,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当场确认预约时间。
然后,我会尽可能当场约好时间,并且在日历上标清楚“××月××日××时,××的采访”。如果想着“等酒会结束的时候再记下来”,那么在此期间,就必须把那个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某一个角落,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但是,这么做的话实际上会大大降低大脑的运转速度。所以,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当场解决。
我们在谷歌日历上添加一个事件“从××点到××点××活动”的时候,不需要特意指定一个时间段,也不用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区分颜色。我们只需要标记最基本的信息,把“××活动”写清楚就可以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给日程表“减负”,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前一天晚上打开日历确认第二天的行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样的记忆,比如“对了!明天有强化学习的采访”“研究所明天有一个关于心脑问题的会议”。
当场约好时间,当场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