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oint/11

为什么所想与所做会存在差异?

我自认为写文章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比如写博客、杂志连载的文章、随笔,我用电脑大概1小时可以写4000字。换算成400字的稿纸的话,相当于1个小时写10页纸。

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快,是因为我把“输出”的时间和“输入”的时间明确区分开了。输出的时候,我尽量不进行事实核查(调查内容是否属实,信息是否准确),通常一口气写完。

当然,论文要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写,“数据的真实性”“引用文献的出处”我都会事先查清楚……但是随笔我就会凭借自己“朦胧”的记忆来写。

我个人认为写随笔,顾名思义,随心即可,不需要核查事实,正如生鲜食品“即取即用”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文章中甚至可以掺杂着一些较为模糊的记忆,比如“依稀记得……”。以一种暧昧的表达方式写文章,能够保持文章的新鲜感。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思考。一旦有了想法,如果逐一进行核实,很容易会被眼前新输入的信息所吸引,正在进行输出的大脑的思考活动就会被迫中断。也就是说,如果进行事实核查(输入),思考(输出)就会停止。事实可以随时查证,而专心输出的时间却极其短暂,相较之下更显珍贵。

原本 输入与输出之间就存在偏差。 大多数人的输入(感觉区学习) 要远远大于输出(运动区学习),大脑一旦处于失衡状态就会产生这种偏差。

大量的信息输入大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辨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可是,由于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偏差,一旦要输出信息,时常会有“心里想说的话无法完整表达出来”的无力感。事实上,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完美地输出大脑中的信息。

那么,为什么二者之间会存在偏差呢?其实,这和大脑的运作机制有关。

人类的大脑中,负责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的区域并不是直接相连的。 所以各自的回路都是基于不同的经验得到锻炼的。因此,如果过去的经验都集中于感觉区和运动区之中的某一个,就会导致“其中一方的比重更大”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出现。

要想使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相互进行交流,输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感觉区回路输入的信息通过运动区回路输出到大脑外部之后,会再次经由感觉区回路重新输入大脑。只有当这个循环成立时,感觉区和运动区才能真正实现共享信息。

这其实与人类的记忆结构有相似之处。由于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即便输入了信息,大脑也无法将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虽然进入大脑的信息,会被立刻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但是只要添加一些“行动”和“经验”,一点点加以整理、编辑,最终能够转化为“意义”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当被抽象化的信息应用于其他的行动时,也就意味着它真正成了一个“有用的经验”。

同样,大脑中的信息处理也是如此。只输出与输入相同的部分,建立一个“闭环”至关重要。最理想的状态就像棒球中的传接球,传球和接球的次数必须保持一致。

总之,要想保持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平衡,多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自己也试着输出相同的分量尤为重要。

有意识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输出。 VDOn8yBMgZAM7oRmRpgGQTx0DJg/bsefCW/2+JmITP0nZBdwJ+mRZO/wxh6bD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