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新开流的故事

在黑龙江密山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叫作新开流村。

“兴凯”是满语“水耗子”的意思,兴凯湖周围水耗子很多。大兴凯湖北面的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意思。大小兴凯湖之间,有一条长达四十多公里的湖岗,把大小兴凯湖隔开。小兴凯湖水位较高,湖水通过湖岗上的缺口流入大兴凯湖,靠近湖岗西端的缺口叫作新开流。新开流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新开流村的原始先民是肃慎人,就是满族人的祖先,所以,早年的新开流村都是满族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小兴凯湖之间狭窄的湖岗上,由于那里耕地稀少,仅靠种地难以为生,所以,他们主要以打猎和捕鱼为生,创造了原始的渔猎文明。

新开流人家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然而,新开流人却无法继承灿烂的文化,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能留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致连家谱都没有。他们说的满族语言,只能表达简单的意思,却表达不了复杂的思想,祖先的故事都是口口相传,而且还是片断。

山海关城东门,把中国划分为关里和关外。关东又被称为东北。

中原大地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东大地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错综复杂的。肃慎人绝不是通过改朝换代一下子变成满族人,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中国远古舜﹑禹时代﹐肃慎人就已经与中原有了联系,这说明肃慎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肃慎的历史贯穿于东北古史之始终,也和中原大地的历史和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肃慎族系”。汉魏之前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期被称为挹娄;在魏晋时期,挹娄部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称肃慎为勿吉;隋唐时期被称为靺鞨;辽金元时期又称之为女真。

一六一六年,建州女真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满洲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一六三六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一六四四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满族八旗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个没有什么文字的渔猎游牧民族却是骁勇善战的威武之师。八旗军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鼎盛时期,清朝的领土达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清朝建都北京后,八旗满人移入关内,关东大地的人口剧减。清朝政府把关东大地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回关东。为保护“龙兴之地”,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先后修建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禁止汉人越过“柳条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和亘古以来的原始风貌相差无几。清政府对关东的封禁政策造成关东边疆空虚,为后来俄国入侵、大片领土丧失埋下了隐患。

新开流人则安居于被遗忘的角落,满足于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过着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反清复明者、反抗起义者、为官不廉者、失职者、渎职者和因“文字狱”而获罪的文人雅士,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被发配到“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进入东北的遣犯史称“流人”。流放是《大清律》中笞、杖、徒、流、死等五种刑罚之一,“流人”近的被流放两千里,远的被流放至四千里。

关东大地荒凉偏僻,奇远极寒。盛京、宁古塔、伯都纳、黑龙江等,成为令人毛骨悚然、凶多吉少的著名流放之地。即使“流人”经过长途跋涉,历经伤病冻馁到达流放之地,一般也是给驻防边疆的满族八旗人当奴隶,基本没有回去的希望。

一六四四年,清朝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屡次要求地方官员“招徕流民,不记籍别,使开荒垦田,永准为业”。二十三年间,山东农村移民东北的很多,大多数人迁到大连和丹东,东北因为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战乱和灾荒不断,农民生活日趋艰难,人口压力不断加大,加上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河北、山西等其他省份也有一些移民,主要迁至辽西和辽北地区。当然,也有个别移民迁往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密山一带。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闯关东”。

一六五三年,清朝政府将密山地面划为禁区,不准满、汉闲杂人随便出入,同时在兴凯湖西岸设卡伦。“卡伦”是满语,意为边防哨所。清朝政府为“永戍黑龙江”,继设置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之后,一六八三年,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黑龙江将军,也称瑷珲将军),从此,整个黑龙江流域由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分别镇守。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海林长汀镇旧古塔村。一六六六年,宁古塔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其地原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清初诗人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连绵,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落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之后,清朝政府陆续在东北边境一带建立起以卡伦为中心的边界防御体系。《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立即派员勘察中俄边界,并在中国一侧刻石立碑,还建立了定期巡察边境的察边制度。

兴凯湖归吉林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一六五三年,也就是第一次“闯关东”时期,王国柱、王国梁、王国栋兄弟三人从山东聊城农村推着三辆独轮车,拖家带口闯关东。因为密山地面被划为禁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他们日宿夜行,费尽周折,才得以进入密山地界。但因为迷路,他们阴差阳错地来到新开流村。当时的新开流村只有二十八户人家,都是满族人,村中只有佟、富、齐、索四个姓,对外姓多有排斥。

王家兄弟出身于武术世家,他们的螳螂拳功夫都是和他们的爹王崇豪学的。

老大王国柱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刚毅强悍,貌似潘安。他既是乡试举人,当过私塾教书先生,又精通螳螂拳,可谓文武全才。他心空晴朗,为人坦荡。每当王崇豪提出赈济灾民的时候,王国柱总是带着王国栋、王国梁给各家送粮食,是个令全村人敬佩的英雄豪杰和正人君子。

老二王国栋虎背熊腰,眼睛像黄牛一样又大又圆,发怒的时候让人望而生畏。他在三兄弟中螳螂拳功夫最好,堪称高手;他没有文化,好勇斗狠,喜欢冒险。王国栋曾经不顾家人反对,一个人单刀独闯怪石横陈,猛兽、胡子出没的山路。这条路晚上没人敢走,走的人几乎有去无回。王国栋不信邪,非要单独闯一闯这条险象环生的山路,王国柱、王国梁要和他一起闯都被他拒绝了。王国栋的衣服、裤子都被尖石划破,他杀死三只野狼,历尽艰辛,终于闯过了险山。然而刚一下山,他又遭遇了八个胡子的围攻。他砍死了五个胡子,吓跑了三个,竟然活着回来了。

老三王国梁大腹便便,健壮如牛,相貌平常。他个子不高,武功不高,文化也不高,但是他做菜的水平很高。他小时候不愿意学习文化,也不愿意学习武功,却对做菜情有独钟。他是鲁菜大厨,会做鲁菜中的所有菜品。

过去王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王崇豪是个宅心仁厚的地主。王家依靠微薄的地租养家,生活却也衣食无忧。由于天灾人祸不断,粮食连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村民不再租种王家的土地了,纷纷背井离乡、拖家带口闯关东。聊城的恶霸张一泰带着八个凶神恶煞的打手来到王家,乘机低价收购王家的耕地。王崇豪是个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即使卖地,他也不会卖给张一泰这样的恶霸。张一泰对王崇豪怀恨在心,用力一拍腰间的利剑,狠狠丢下一句“娘的”就灰溜溜地走了。王国栋听出来张一泰是在骂人,挥起大刀就要砍他,被王国柱、王国梁拽住了。

有一天,王崇豪和伙计到聊城赶集买种子,当他们走到一个胡同的时候,突然遭到歹人从背后袭击。王崇豪年轻时是螳螂拳高手,但是他年轻好胜,和一个武林高手比武时遭到了对方的暗算,残了一条手臂。他虽然教会了三个儿子螳螂拳,但因他独臂的关系,螳螂拳的功夫已经大打折扣了。他打倒了两个歹人后,被歹人首领从后面猛然刺死。歹人首领说了一句:“娘的,必须斩草除根!”突然又一剑刺中了王家伙计的肚子。

伙计没有死,他满身是血地艰难逃回王家。

王国柱一听说爹被歹人杀害,立马联想到张一泰。王国栋一边哭,一边埋怨王国柱和王国梁:“那天,我要是一刀把张一泰那个恶霸砍了,爹就不会死!”三兄弟对张一泰恨之入骨,发誓除掉张一泰一伙儿为他们的爹报仇,为聊城百姓除害。

过了三个月,王家伙计的伤已痊愈,兄弟三人带着快刀利剑,在伙计的指引下来到了聊城。他们找了两个时辰,终于找到了张一泰的大宅,正好赶上张一泰带着六个打手出门。王家伙计一眼就认出张一泰是杀死王崇豪的凶手。王国柱本想指责张一泰几句再动手,王国栋不由分说,大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张一泰的脑袋砍去。张一泰用手里的宝剑向上一架,没想到王国栋力大无穷,他竟然没有架住,张一泰的脑袋被王国栋的大刀开了瓢。张一泰临死的时候嘴里还挤出了两个字:“娘的!”一不做二不休,王国柱、王国栋和王国梁兄弟三人同心协力,又杀死了张一泰豢养的六个凶神恶煞的打手。兄弟三人刚要离开,张一泰的大宅里又冲出来七个打手。王国柱对他们喊道:“张一泰杀死了我爹,他死有余辜。不关你们的事,希望你们不要不知好歹!”七个打手对王国柱的话置若罔闻,直接朝王国柱他们冲来。王国栋心里埋怨王国柱: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用不着和他们废话!”一看七个打手朝他们冲来了,王国栋一边说着“不知死活的东西,爷爷还怕你们像乌龟似的不敢露头呢”,一边抡起大刀就朝七个打手冲去。王国柱和王国梁也挥起利剑冲了上去。

王家兄弟在聊城杀死了恶霸张一泰和他手下的十三个打手,为躲避聊城官兵的追捕,他们毅然决定离开家乡闯关东。

王国柱到新开流村之后,把中原的文化尤其是山东的文化带到了新开流村,还教会了新开流人说汉语、写汉字。新开流人本来满语说得就不好,再加上继承下来的满语词汇量越来越少,表达起来非常吃力。逐渐地,新开流人不再说满语,而是改说汉语了,但是,他们不愿意学习汉字,总感觉学会汉字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甚至比鹰把式把雀鹰驯化成海东青还要艰难。所以,新开流人只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即使当年有人和王国柱学写汉字,也只学会一星半点儿,做不了大文章。

因为关内移民东北的人越来越多,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满族八旗生计,一六六八年清朝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再次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不再允许关内人闯关东,保护其关东根据地,防止其“龙脉”受损;保存其八旗尚武精神和满族风俗不被汉人融合同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骤然停止了迁移。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俄国不断侵吞黑龙江流域的领土,骚扰黑龙江流域人民的生活。清朝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于一八六〇年再次开禁放垦,鼓励关内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之后,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大规模向关东,尤其向黑龙江流域迁移。第一次“闯关东”迁到辽宁的一些人也随之迁到黑龙江流域。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闯关东”。

一八六一年六月,清朝政府为了“移民实边”“试办屯田”,也废除对密山地区的封禁政策,实施移民开发。“燕、齐流民于农矿两业外厥惟采参定确木营、菜营、棒椎营五项,是辈概可谓林木中人,俗呼‘跑腿子’,亦呼‘穿山沟’。”

因为开禁,关外汉族人来密山的越来越多,兴凯湖畔打鱼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小兴凯湖中间的湖岗因为狭窄和闭塞,不利于农耕,所以,并没有形成大的村落,主要还是新开流一个村子。

“闯关东”,经历了一个从“流人”到“流民”的过程,最后形成东北的“移民社会”。

第二次“闯关东”时,也有一些和王国柱兄弟一样的汉族人迁居新开流村,他们促使满汉通婚和文化融合。新开流村的满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成为一家人,甚至有些新开流人说不清楚自己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但是,新开流人都清楚,他们都是中国人。

新开流人的生活习俗都是相互影响的。

新开流村的满族人喜欢养狗,用狗来打猎和看家护院,但是他们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帽子。传说,当年八旗汗王努尔哈赤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人民将其视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定居新开流村的汉族人本来喜欢养狗,也喜欢吃狗肉,喜欢戴狗皮帽子,但他们看到新开流村的满族人不吃狗肉,他们也不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了。新开流村的满族猎人不打乌鸦和喜鹊,也不吃乌鸦肉和喜鹊肉。相传,八旗汗王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眼看要被众多的敌兵包围,万般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好让手下躺在地上装死,这时正好有一些乌鸦和喜鹊飞了过来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敌兵一看误认为这些人都死了,努尔哈赤他们才得以死里逃生。之后,满族人每到祭祀的时候,总要拿一些猪肉、猪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乌鸦和喜鹊,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就会遭到众人的谴责。定居新开流村的汉族人也不打乌鸦和喜鹊,不吃乌鸦肉和喜鹊肉。

王国梁是名副其实的鲁菜大厨,给新开流村带来了四喜丸子、糖醋鲤鱼等鲁菜的烹饪技术,新开流村的满族人感觉好吃,也学会了做四喜丸子和糖醋鲤鱼。满族人喜欢吃火锅、血肠和酸菜炖白肉粉条,汉族人也喜欢上了这些食物。满族的传统饮食比较讲究,喜欢吃大黄米干饭、黏糕、油炸糕、黏豆包,北方的汉族人也喜欢吃。满族人的很多生活习惯都与汉人相同,这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共同习俗,这些习俗是不断发展的。新开流人感觉四喜丸子太大,不好炸,就把大丸子变成了小丸子,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炸一些小丸子,准备一些干果什么的。

“闯关东”造就了东北人这个地域群体,也影响了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一八八〇年春天,王旷野出生了。王旷野是王国柱的后辈,爷爷王原东是汉族人,奶奶和妈妈是满族人。从王旷野的外表特征看,他是典型的山东汉子,一米八二的身高,肌肉发达,强健有力;四方大脸,浓眉大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英俊威武、挺拔坚韧。然而,从王旷野的性格特点看,他既有山东人的豪气、正义,又有满族人的血性、强悍。他心如旷野,胆若黑熊,打猎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无论打猎、打鱼,还是种地,王旷野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然而他识字不多。一八九八年的秋天,王旷野的媳妇给他生了个儿子,为儿子取名本来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对他来说却成了难如登天的大事。他想给儿子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不知道起什么名字才算响亮。王旷野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了三天,感觉头昏脑涨,就想到荒原清醒一下,突然看到蓝天上有一只盘旋的苍鹰,他眼前一亮,响亮的名字有了。王旷野和其他猎手一样都喜欢鹰,于是,他给儿子起名“天鹰”。

王天鹰的妈妈在生王天鹰的时候因为难产落下了病根儿,生产之后身体一直虚弱。在王天鹰不满两周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是奶奶和王旷野把他养大的。

新开流村既没有郎中,又没有药品,更没有医院,村民们最怕生病,尤其是妇女难产的时候。如果谁要是得了大病或者女人难产,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像王旷野这样成熟的猎手或者说功夫高手,都懂得一些中草药知识,但是,对付一般的外伤止血消炎还可以,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者疑难杂症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新开流村的人口很少。

新开流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每家的孩子都要从小开始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强壮,以抵御外敌、抵抗疾病、战胜猎物。

过去在新开流村,王天鹰的太奶奶最会讲故事。太奶奶去世后,奶奶又成为全村最会讲故事的人。

奶奶是满族人,个子不高,身材匀称,长方形脸,眼距较近。奶奶给人的印象是脸上永远绽放着幸福和愉快的微笑,就好像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和忧愁似的。奶奶年轻的时候沉默寡言,后来因为讲故事才变得开朗起来。

奶奶讲的故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想到哪儿讲到哪儿,随心所欲、海阔天空;也是超越季节的,什么季节都讲,只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场景。冬天,奶奶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盘腿坐在火炕上,前面放着一个火盆,旁边放着一个烟笸箩,里面装满旱烟的碎末。她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讲着故事,经常弄得满屋子烟雾缭绕让人喘不上气来。夏天,奶奶总是拿着一把大大的蒲扇,一边扇着风,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讲着故事。也有的时候,家里的老母鸡在村头被老鹰吃了,没有办法孵蛋了,奶奶就一边用手抚摸着鸡蛋、鸭蛋(人工孵蛋),一边讲着故事。

奶奶的故事让新开流人的记忆中有了历史,也使曾经孤寂的新开流村不寂寞。

奶奶在故事中多次讲到兴凯湖形成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兴凯湖一带没有水也没有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后来,天的西北塌了一角,天上的罡风从塌陷的缺口处强劲冲出,刮得人间天昏地暗、冰天雪地,人类无法生存。女娲决定用五色土炼成五色石补天堵住这个缺口。兴凯湖是女娲在东北取黑土炼黑石留下的大坑。女娲补天成功后又来到东北,只见取土留下的大坑已经变成一个大湖,但是里面除了清澈的水没有任何生物。女娲就去天池用双手捧出各种鱼虾带回“新开”的湖中放养,人们就叫它“新开湖”,后来有人看“新开湖”像一把月琴,又称其为“北琴海”。

新开流村的人们习惯叫大兴凯湖为大湖,叫小兴凯湖为小湖。

过去,新开流人家打猎打鱼不分家,有时打猎,有时打鱼;后来,有些人专门打猎,有些人专门打鱼,再后来,有少数人既不打猎也不打鱼,专门种地。因为湖岗狭窄,耕地稀少,不可能家家以种地为生,种地的少数人都是家里没有年轻人的老年人。即使种地,粮食产量也很少,基本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春天,经过小面积放火烧荒、简单松土,就开始撒播种子。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产量要大些,但是,虫灾经常让他们颗粒无收。蝗虫成灾的时候,乌云一样铺天盖地地涌来,顷刻之间,青枝绿叶的庄稼就只剩下光秃秃一片了。起粘虫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使庄稼挺过春夏,到了秋天,耗子、鸟类、野猪等都以将要成熟的庄稼为食,尤其是野猪,成群结队地践踏庄稼,成片的苞米地不一会儿工夫就被野猪群糟蹋得一片狼藉。

大湖小湖渔业资源丰富,鱼的种类繁多,关东其他河流和湖泊中有名的鱼,大小湖几乎都有。大白鱼、小白鱼、胖头、鲢花、鳌花、鲤鱼、鲫鱼、白虾等应有尽有。大湖中最著名的鱼当属兴凯湖大白鱼。大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喜欢成群栖息于湖水上层,体形扁长、嘴大上翘,腹面全部或后部长有肉棱,背鳍长有硬刺,臂鳍延长。大白鱼是一种凶猛的鱼类,以小鱼、白虾为食,肉白如玉,细腻鲜嫩,味道极佳,是历代朝庭的贡品。

王旷野不喜欢打鱼而喜欢钓鱼。大小湖周围都是沼泽,有水就有鱼。平时,王旷野随便到大小湖相通的水道或者到沼泽中的水面钓鱼,都能钓到大鲶鱼、大鲤鱼。他有时划船到大湖深处钓大白鱼。有一次,他竟然钓上来一条二十多斤重的大白鱼。新开流人最喜欢吃的鱼就是大白鱼。

大小湖周围的动物很多,有东北虎、驼鹿、狍子、梅花鹿、野狼、貂、狐狸、野猪、黄鼬、野兔、野鸡、金雕、白肩雕、虎头海雕、白尾海雕、苍鹰、丹顶鹤、白天鹅、东方白颧、白鹤、秋沙鸭、鹭鸶、野鸭等等。但是,新开流人不是什么动物都猎杀的,他们打猎有个传统——不猎稀少的动物。

打猎有打猎的道。王旷野从学习打猎的那天起,就清楚陆上的动物只能打狍子、野猪、野鸡、野兔;水里的飞禽只能打野鸭子。这些动物繁殖快、数量大。所以,无论是王旷野还是村里的其他人,都不打那些繁殖慢、数量少的动物。最多在春节之前,每个猎手打几只飞龙,又叫作花尾榛鸡,做飞龙白鱼丸子汤。

当年,太奶奶见到村里的大人就讲故事,村里的每个大人都已经听了无数遍太奶奶讲的故事,听得耳朵起茧子了,再听下去就是一种折磨。后来,他们都把听太奶奶讲故事当成一种负担,见到太奶奶都绕着走。

奶奶接受太奶奶的教训,不再给村里的大人讲故事,而是给村里的孩子讲。开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即使奶奶讲得口干舌燥也不让她休息。后来,孩子们也听腻了奶奶的故事,也感觉听奶奶讲故事对他们是一种煎熬了,就离奶奶远远的了,到荒原里、水塘边玩老鹰抓小鸡,再也不听奶奶讲故事了。有时,孩子们在村子里远远看到奶奶就假装没看见,躲开了;如果实在躲不开,只能暗自叫苦不迭,硬着头皮,心不在焉地听一会儿。

奶奶在村子里年岁较高,德高望重,有些晚辈不好意思表现出听够她讲的故事了,都坚持听着以表示对奶奶的尊重。奶奶看到晚辈们毕恭毕敬地聆听她讲故事,还以为晚辈们对她讲的故事百听不厌呢,自然是满心欢喜。终于有一天,奶奶意识到晚辈们对于听她讲故事已经厌烦了,不想再听了,她的心情立马变得失落和幽暗起来,再也不给晚辈们讲故事了。

其实奶奶自己也清楚,没有文字记载,光靠讲故事是不会把祖先的故事流传下去的。远古的事情如同一条由遥远的时光深处流淌过来的河流,由于水汽的蒸发和泥土的渗透,不可能一直从时光的源头流淌到现在,能够流淌到现在的只能是遥远的水滴和近代的细流。更确切地说,奶奶讲的故事内容并不是很丰富,只是讲的次数多而已。因此,奶奶总想等谁家有孩子出生,把故事讲给孩子,在他们白纸一样的记忆中写满祖先的故事,好让他们不要忘记祖宗,不要忘记过去。

王天鹰的出生使奶奶欣喜若狂,仿佛在她的心灵旷野中喷薄出了一轮太阳。所以,从王天鹰一出生,奶奶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炕沿上天天给他讲故事。奶奶明明知道他听不懂,却坚持讲给他听。

王天鹰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好像非常喜欢听奶奶讲故事,清澈的眼睛总是看着奶奶,即使哭闹的时候,只要一听到奶奶讲故事,他的哭闹声就会戛然而止。

王天鹰的妈妈怕奶奶不厌其烦地讲故事,把王天鹰稚嫩的耳朵累出毛病来,长大了除了奶奶讲故事的声音,别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就委婉地对奶奶说:“天鹰还太小,听不懂你的故事,你给他讲得再多,他也不可能记住一星半点儿,容易像村子里的其他孩子那样听腻。等他能听懂故事的时候,你再对他讲,他能记住,那多好呀。”

奶奶最怕王天鹰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腻了祖先的故事,就不再对牛弹琴一样对王天鹰讲故事了。

讲故事已经成为奶奶的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如果一天不讲故事,她就感觉生活不那么美好了,即使和家里人在一起,她也有一种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觉。当然了,奶奶也怕总不讲,再把好不容易讲下来的故事给忘记了。所以,她常常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面对墙壁、面对大湖、面对荒原讲故事。奶奶只有在她讲的故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丰富和乐趣。

奶奶眼巴巴地盼着王天鹰长大,长到能听懂她讲故事的年龄。

庄稼种了又收,荒原绿了又黄,大湖冻了又化,王天鹰终于能听懂话了,也开始牙牙学语。奶奶又开始天天给王天鹰讲故事了。

王天鹰和村里别的孩子的确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听奶奶讲故事。“怀才不遇”的奶奶终于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她开始喋喋不休地给王天鹰讲故事。一年之后,虽然奶奶把自己讲得不胜其烦了,但王天鹰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2R3FQLlWMcq22UcjxdbRPvy/SG9rLZpXhilfR0/bfffeFYbKbdB/AT1JP4FDbE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