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三章 |

巴巴罗萨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兴奋至极。在返回德国的路上,他路过了阿尔萨斯省 的首府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又一次回到了德国的怀抱,在那里,希特勒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德国人躲过了一场他们本以为会非常漫长的战争,而伤亡也远远小于预期,只牺牲了不到3万人。如今,德国在欧洲大陆已经没有了敌手。从地缘政治来说,过去的1918年是希特勒的起点。在这一年,俄罗斯帝国解体。当年3月,苏德两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德国的将军们提出条款,打算在东欧建立一个帝国,首都设在柏林。后来,希特勒正是根据这些先前的条款重建了柏林。希特勒通常把集中营设在采石场附近,囚犯像奴隶一样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建筑材料,以便为未来的巨大建筑添砖加瓦。德国总理府已经建成,上面装饰着一只带有纳粹十字标志的老鹰,它的爪子正抓着地球。此外,希特勒还打算修建一条横贯德国东西的大道,以便使强大的部队能够通过快速车队迅速转移。在9个月的时间里,希特勒所取得的战绩超过了德国历史上的所有统治者。这时,他可以继续他原先的计划——《我的奋斗》 这本书了。受《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启发,希特勒要统治广大的欧洲,现在该对苏联下手了。

不过,要入侵苏联,希特勒就得同英国缔结和约。但是英国人不同意,他们对希特勒提出的停战建议完全不予理睬,当时是1940年7月。随后,英国人进行了反击,把希特勒的注意力从苏联转移到了南线和西线。希特勒必须与苏联合作,而斯大林则巴不得这样。斯大林毕竟刚刚镇压了他所认为的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叛变,3.5万名高级军官被降职、监禁和杀害,其中包括3名元帅和众多最优秀的军事将领。由于剩下的军官不足以抵御德国的闪电战,于是斯大林想收买希特勒。随后,200万吨石油、14万吨锰、2.6万吨铬和其他各种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通过苏德边境进入了德国,而德国却没有忠实履行向苏联出口武器的承诺。这时,双方使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外交手段。例如,斯大林命令谢尔盖·爱森斯坦 导演理查德·瓦格纳 的歌剧作品《女武神》( Die Walküre ),并把它搬上了莫斯科大剧院。1938年上映的反德历史巨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Alexander Nevsky )正是由他执导的。在波兰占领区,苏德两国的关系非常友好。与此同时,盖世太保也开始与苏联的秘密警察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交流情报,举办滑雪比赛。为了庆祝希特勒的51岁生日,斯大林还移交给他50名德国共产党员作为礼物,其中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布伯–诺伊曼 。她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描述了她在苏联集中营和德国集中营中的生活(她说,苏联的集中营有时候还有些人性,而德国的集中营更注重效率,一点人性也没有)。当然,苏德两国也有利益冲突,但还不至于兵戎相见。希特勒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丘吉尔和希特勒想尽办法来打击对方。在不列颠空战后的6个月里,德国对英国城市的轰炸仍然在继续,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到1941年5月,英国有350万幢房屋受损或被毁,其中包括下议院和伦敦的众多建筑,3万人丧生。但是,英国的工业生产和士气都没有出现下降。另外,尽管英国人热衷于轰炸德国,但是他们的技术并不娴熟,每投10吨炸弹就得损失一架轰炸机。按照这一损失比例,英国人的行动是无法持续下去的,而且,他们对德国造成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英国在海上的形势也不乐观。由于德国U型潜艇可以使用法国港口,所以它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大西洋实施攻击。1941年4月,U型潜艇击沉了总吨位将近70万吨的英美轮船,致使两国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海上运输能力。但是,德国潜艇数量太少,而且由于英国人已经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码,所以他们知道德国潜艇所在的位置。在1940年到1941年,盟军的轮船开始有组织地在护航下航行,沉船得以显著减少(这一点与1917年的情况非常相似)。此外,美国开始保护冰岛以外的航线,使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增加。希特勒曾经考虑进攻地中海地区的英国基地,并向西班牙的佛朗哥征求意见。佛朗哥非常高傲,他不想让希特勒把西班牙当作德国的卫星国来对待。不过,内战后的西班牙已经非常虚弱,而且佛朗哥还在不断地进行报复性的攻击。佛朗哥要求盖世太保从巴黎引渡加泰罗尼亚 前领导人路易·孔帕尼斯 ,随后将他杀害。英国大使曾用1 000万英镑贿赂西班牙将领,以防他们卷入“二战”支持德国。不过,西班牙并不愿意介入。佛朗哥非常谨慎,希特勒也不愿意花力气去平衡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需求。为了寻求支持,纳粹间谍走遍了中东地区,但是一无所获。纳粹确实获得了一些同情(包括一位叫作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的年轻军官),但是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帮助。不过,这一努力却产生了其他的效果。

奇怪的是,因为意大利的原因,这场欧洲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1940年夏,意大利想把整个地中海变成自己的领海,而且他们对法国在北非的主导地位怨恨已久。此外,意大利还要把英国人从埃及赶出去。随着英军和法军节节败退,意大利人想要吞掉希腊,建立一个巴尔干帝国。他们已经拿下了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的岛屿。墨索里尼对他的外交部部长加莱亚佐·齐亚诺 (也是墨索里尼的女婿)说,现在是与希特勒并肩作战的时候了。10月,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大败而归。希腊人懂得如何在巴尔干山区作战,但意大利人不懂,他们又冻又饿,只能输掉战争。意军在进攻埃及的时候再一次一败涂地。丘吉尔把英军剩余的坦克派到了埃及,这也许意味着,他并不害怕德国人入侵英国。9月,超过20万意大利士兵向东进发,被杰出的英军将领理查德·奥康纳 将军击败。他熟谙坦克战术,正当意大利士兵因为卫生问题而出现大面积腹泻甚至死亡时,他从沙漠迂回到意军西侧,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在11月的塔兰托战役当中,另一位杰出的英军将领安德鲁·坎宁安 用飞机袭击了意军军舰,摧毁了意大利海军半数的主要舰只。到目前为止,英军的进展一帆风顺。但是与此同时,希特勒也被拖进了巴尔干和埃及战场。希特勒对埃及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派了他最得力的将领埃尔温·隆美尔率领两个装甲师来到北非战场。隆美尔趁英军薄弱之际发动进攻,首战告捷。随后,英军将领奥康纳意外被俘,而其他军官难堪大任,于是隆美尔一路奏凯。更糟的是,英国决定兵援希腊,导致力量分散。一开始,希特勒根本不关心希腊那个远在东南角的小战事,但现在,他不得不重视那里。这首先是因为,德军非常依赖罗马尼亚的石油。而且,希特勒已经在1940年10月向罗马尼亚派出了一支军队,以防苏联或英国入侵那里。1941年4月,希特勒与保加利亚联合进兵南斯拉夫,并从那里攻入希腊。为此,英国暂停了北非的军事行动来援助希腊。然而,英军仍然没有摆脱厄运的袭扰。英国皇家空军主要驻守在本土,而德国空军则在地中海地区部署了1 500架战机。5月,德国伞兵部队在克里特岛实施空降作战,导致1.3万名英军士兵被俘。

在地中海战事的背景下,希特勒展开了他最大胆的行动——进攻苏联。一旦他不再下大力气考虑北非的战事,他就可以重新执行他一开始的计划。1940年和1941年之交,苏德两国之间爆发了很多争吵,迫切需要双方做出澄清。1940年9月,德国与日本签订了一份协议,此举促使日本进一步放开手脚侵占远东的土地。由于英法等国正在败退,它们在远东的殖民地就成了大块的肥肉。但是,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希特勒邀请苏联负责外交事务的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于1940年11月赶到柏林。希特勒提供的方案类似于拿破仑曾经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所提出的方案——苏联与意大利(计划占据非洲)、德国(计划占据欧洲)和日本(计划占据东亚)结盟,将来可以占据伊朗和印度。但是莫洛托夫想要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和土耳其的水域,而且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欺骗。莫洛托夫对德国干涉芬兰和罗马尼亚表示了不满,因为这两个国家是苏联的邻邦,而且都与苏联不和(罗马尼亚已经发生法西斯政变),所以斯大林对这两个国家极为敏感。当上述讨论正在进行的时候,英国对德国进行了一次轰炸(丘吉尔打趣说,这是针对希特勒没有邀请他而采取的报复行动),而且,希特勒一直说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结果莫洛托夫针锋相对地问道:“如果战争已经结束,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坐在隐蔽工事里?”他对希特勒提出的方案毫无兴趣,两眼只盯着土耳其。莫洛托夫是一个非常容易惹人愤怒的谈判者,“不行”是他的口头禅。如果他能在希特勒的劝诱下做出让步,接受印度而非土耳其,后面的进展或许就将大不相同。总之,莫洛托夫一离开,希特勒就下令开始准备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这一行动的代号是巴巴罗萨,巴巴罗萨是中世纪一位发动了十字军东征的皇帝

希特勒认识到,时局对他并不有利。相反,美国正在调动无比强大的经济力量,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在北大西洋对抗德国潜艇。在短期内,德国最佳的选择是加强与日本的联系。因为在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之后,奉行军国主义的半独裁日本正急需原材料和市场。从1931年起,日本逐渐侵占了中国的沿海地区,而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保护国,所以日本与美国摩擦不断。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各国一直未能发展成为有效的同盟关系。但是如果希特勒征服了欧洲,他所能提供的东西自然就比以往更多了,比如荷兰和法国在东亚的殖民地。日本需要石油,他们可以从荷属东印度 得到。于是在1940年9月,德意日3国签署了一份三方协议 ,互相保证在盟国受到攻击的时候向攻击国宣战。希特勒不希望日本帮忙对付苏联,而是希望他的这位新盟友能把美国稳住。于是,日本遵循了这一思路,与莫斯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随后,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无情的轰炸,并且准备进犯东南亚。

德国正在准备对苏联动武,而此时日本却与苏联签订了条约,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日本进攻西伯利亚将对战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这还不是巴巴罗萨计划唯一的奇怪之处。随着仗越打越困难,德国人开始争辩,到底谁应该为现在的局势负责。不过,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过程中和刚刚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几乎没有哪位将军表示反对。因为,在进攻法国之前,他们表达了很多的反对意见,可是他们的元首击败了法国,所以他们相信希特勒的不败神话。不仅如此,他们也相信了苏联的孱弱。在这一方面,他们统统站在了一边,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德国人将在10天内结束战斗(根据英国的情报),或者一个月(根据英国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 ),或者最多3个月(根据美国军方),斯大林很可能会认为,结束只需“一个周末”。斯大林害怕有人发动针对他的军事政变,于是把苏联红军的高级军官处理掉了一大批。这些人深思熟虑,经验老到,军事才能十分出众。比如未来的元帅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他的牙已经被打掉,脚趾也受了伤,直到巴巴罗萨计划救了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整体印象是,这个国家正在崩溃。很多人认为,苏联人已经整顿了农业,可整顿却带来了饥荒。苏联人的口粮直到1952年才重新恢复到十月革命前的水平。据说,希特勒曾这样说,我们一脚踢开屋门,房子就会塌掉。

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规划是在仓促中制订的,而且几乎无人反对。希特勒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又被捧到了一个名不副实的高度,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俾斯麦或丘吉尔能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但希特勒不行。希特勒认为自己正在被“上帝”所眷顾,因而是永远不会失败的。他要做德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推翻东方世界的残暴王权,而西欧的广大民众也会自愿加入(就像希腊城邦追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比如,一个西班牙师将在列宁格勒作战,除此之外,还有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以及荷兰、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军队也会参与进来。然而,进攻苏联的巨大危险在于,进攻者会被这个国家吞掉,迷失掉自己的方位,因为苏联的大部分地区都非常落后。欧洲有道路、村庄、教堂和小镇,与此相反的是,正如维克多·雨果在描述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时所言,苏联只是“一个白色的平原接着另一个白色的平原”。但是,希特勒却没有从他的将军们那里听到任何不同的意见,他命令他们从北起阿尔汉格尔斯克 ,南到克里米亚 的广大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击。而且,由于西线的胜利和海上作战,德国在经济方面的准备一点也不充分,德国民众的生活物资也没有显著削减。与此同时,德国兵团的战斗力却削弱了。进攻苏联的部队所拥有的飞机和坦克并不比进攻法国时多。一个德国装甲师一般有1.7万名士兵,配备约200辆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但是在进攻苏联的时候,坦克的数量却下降到了125辆。与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比,德国坦克整体上处于劣势,不仅射程短,而且装甲薄。此外,希特勒也没有为部队准备过冬的衣物和属于基本物资的防冻液。300万德军和3 400辆坦克(还有3 000架飞机)快速集结到了波兰和罗马尼亚边境。苏联问德国在做什么,结果德国人抛来了一个荒唐可笑的理由:训练。

可笑的是,对于即将来临的进攻,斯大林早已得到一波又一波的警示。他在东京的间谍知道,丘吉尔知道(英国人破译了德国的文件),德军的叛逃者知道。而且英国人还在瑞士精心组建了一个假冒的共产党间谍组织,代号“露西”,由他们将英国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传达给苏联人。斯大林一点都不在意英国人的情报,他甚至懒得把著名的“剑桥五杰”所打探到的大量情报翻译成俄文。狡猾的英国人一直认为,斯大林可能会相信“露西”。然而,所有这一切努力全都是白费工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写道,在斯大林的一生当中,他只相信一个人。斯大林不相信列夫·托洛茨基 ,不相信苏共中央政治局,不相信他的将军们,也不相信写文章的人,他唯一相信的人只有阿道夫·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2点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最后一列满载物资的列车缓缓地驶过了西布格河上的铁路桥。这些物资是斯大林提议运送的,以此来安抚希特勒。然而就在一小时之后,德军对苏联的进攻打响了。一名信仰共产主义的德国士兵逃离部队,游过大河,向苏联人通风报信,可他却被枪毙掉了。很多人写道,从苏联军队在边境的部署可以看出,斯大林本打算首先发起进攻。但实际上,希特勒正好把苏军的动向作为了进攻的借口。不过,苏军的防线已经在1939年向西推进了160公里,进入了波兰,身后的防御工事已经不受重视,而新的工事极为简陋,可军队却驻了进去。不过,苏联的这一动作也反映出另一个情况,那就是,斯大林对苏联红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严重缺乏信心,所以只有把他们部署在最前线,排成不便调动的阵势,后面再加一条由秘密警察部队组成的警戒线,以便随时击毙因恐慌而逃散的士兵,这样斯大林才能放心。很明显,要与德国交战,斯大林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而苏联红军的军事信条也很容易招致德军的大举进犯。斯大林不相信希特勒会在这个时候动手。进攻打响时,莫洛托夫问德国大使维尔纳·冯·舒伦堡 :“为什么要进攻苏联?我们做了什么?”对方的回答是:“因为你们的存在。”希特勒要让苏联退出历史舞台,并针对所有的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元凶)发号施令,见一个杀一个。他们认为纳粹主义象征着欧洲文明的胜利,而被邪恶的犹太人操纵的野蛮俄罗斯人则需要被清剿干净。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到4点之间,德军一路向前。德军主力是由费多尔·冯·博克 所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博克个子很高,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曾经在“一战”当中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埃里希·冯·法金汉是他的家人 。博克的威名甚至一度震住了希特勒,所以一向我行我素,而其他将军却越来越不敢这样做。中央集团军群集结了半数的德军兵力,直捣莫斯科而去。这一路基本上是大平原,只在前方约65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障碍,那是第聂伯河 与西德维纳河 之间的一片狭长地带。这一带是历史上进攻莫斯科的传统路线,附近的斯摩棱斯克 还坐落着一座古老的要塞。不久后,它将见证一场大战。不过,我们还是从一开始的德军大捷说起。苏联红军的坦克和飞机比德军多,但是大部分装备都已老化过时。比如,苏军只有排一级的指挥坦克 才装备有无线电设备,而德军的所有坦克都装有无线电。德军闪电战术的第一项战果便是在苏军机场上击毁千余架苏军战机。当时,太阳刚刚升起,德军飞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飞到了苏军机场上空。苏军的飞行员只参加了4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他们害怕犯错误,如有闪失,他们就要承担蓄意破坏的罪名,所以不愿意训练更久。苏军拥有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但是大得超出了指挥系统的承受能力,每支部队拥有1 000辆坦克,3.6万名士兵,在灵活性上远逊德军。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里,苏军的大部分机械化部队惨遭覆灭。

德军势如破竹,在一些地区尤其如此,比如波兰的东南部城市利沃夫。在那里,德军被当地民众视为解放者,因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德军的战术准备和情报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而苏军方面却是一片混乱。不仅如此,来自苏军总部的反攻命令又使这一切雪上加霜,导致一支又一支苏军部队在不知所措中束手就擒。指挥苏联西方面军的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将军遭到解职,并以作战不力和叛国罪被枪决。在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左翼,赫尔曼·霍特 所指挥的装甲集团军到达了维尔纽斯 ,前方就是明斯克 。随后,霍特兵分两路,于6月25日冲破了苏军的两个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德军将领古德里安迅速推进,部署了一个大口袋,把4支苏军部队装了进去。德军的先头部队在别列津纳河形成合围,随后赶到的步兵随即封住了袋口。在北边,截至6月26日,德军已经在西德维纳河对岸建立了多个桥头堡。在中间,德装甲集团军绕过明斯克,把苏军围在了两个大口袋里,一个在比亚韦斯托克 ,一个在沃尔科维斯克。陷入包围的苏军部队被切断了供给,他们对战事的发展毫不知情,只能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下分崩离析。到6月29日,29万名苏军士兵已经投降,不过位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要塞却坚守到了7月12日。部署在那里的苏联军队在3个星期里损失了50万名士兵、1 200架飞机、5 000辆坦克和1万门火炮。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也取得了类似程度的胜利。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打下立陶宛,其中一支部队在战争的头一天就突进了90公里,以便为关键的渡河战役做准备。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稍慢,因为他们所面对的苏军最为强大。结果,这对德国人倒是一件好事。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命令德军将领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在7月11日推进到距离基辅数公里远的地方,但是久攻不下。不久之后,苏军将在这里蒙受重大损失。斯大林消沉了近两个星期,7月3日才在广播上发表抗击纳粹德国的演说。这时,在苏共中央政治局极为小心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之后(当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到达斯大林位于乡间的住所时,斯大林还以为他们是来要求他下台的),苏联终于组建了一个中央防御机构。随后,苏联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动员,即便60岁的老人也至少要从事挖掘战壕的工作,有时要冒着炮火一天挖12个小时,只是,这些努力大多于事无补。

有一位苏联人非常了解当时的形势,而且意志坚决,头脑冷静,他就是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格奥尔基·朱可夫 元帅。朱可夫似乎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气质,使得斯大林不能像震慑他身边的其他人那样震慑朱可夫。而且,朱可夫在1939年与日本的边界冲突 中打了一个大胜仗。他知道他在做什么,并且会毫不妥协地把他要做的事情贯彻到底。朱可夫建议,苏军西方面军现有的前线部队应当在德军到达基辅前退防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一线。这两条河流一条向北,一条向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只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留下一处狭长的地带。这一地带的两翼相对安全,所以可以在这里组织防御,同时在防线后方组建预备队,并从西伯利亚增调军队。实际上,苏联所有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士兵能组成600个师,大约1 400万人(包括中亚 人),这一数字是德国所预计的两倍。而且,苏联在短时间内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将相当规模的工业撤到了乌拉尔河以东。这一决定是五年计划办公室的沃兹涅先斯基在6月24日做出的,它改变了乌克兰斯巴顿盆地 和第聂伯河下游扎波罗热 的工业,那里的涡轮机都被尽数毁坏。莫斯科地区撤出了500座工厂和50万名工人,使苏联的兵器工业能够在乌拉尔河以东的哈萨克斯坦 地区存活下来。一到达那里,这些工厂就开始实行配给制,并尽可能开足马力投入生产(英国的飞机制造工业也是如此)。接下来,他们将创造奇迹。

朱可夫的判断是正确的,至少德军将再次遭遇挫折。被围在明斯克的苏军顽强抵抗,但最后仍然被歼灭。到7月中旬,德军已经进入斯摩棱斯克这个连接两块大陆的大陆桥,这里是挡在莫斯科前面的最后一处地理屏障。与此同时,另一路德军也在向列宁格勒快速推进。接下来,德国人必须要做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应当按照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的博克所认为的那样进攻莫斯科呢,还是向南进攻乌克兰,以便获得那里的原材料?如果选择第二种,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就得挥师南下。这一争论的起因是苏军的防线正在加强。在这当中,德军也进攻了大陆桥上的斯摩棱斯克。在这场战役当中,苏军在斯摩棱斯克南部的叶利尼亚组织了反击,使德军首次遭受重创。苏联人坚守阵地,尽管已经被包围了两个月,但德军仍然无法向前。德军损失了21.3万人,博克不得不停止前进。因为,德军的机动力量最远只能行进650公里左右,这一距离恰好是斯摩棱斯克的位置。坦克和卡车需要维修和保养。在法国,这一距离所能到达的位置是英吉利海峡,不过那里的路况是很好的。在东北方向,这一距离所能到达的位置是波罗的海3国 ,那里的民众由于从斯大林管制下获得了解放,因此能为德军提供很多帮助。

屋门已经踢开,房子也确实塌了下来,但只塌掉了一小部分。毕竟,这是一幢巨大的房子——苏联的领土面积是德国的60倍。随后,德军进入了为期一个月的休整期。在这当中,希特勒第一次和他的将军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将军们主张攻打莫斯科,而希特勒却认为,莫斯科不重要,这场战争是为了获得煤炭和石油,所以他要攻打苏联南部。希特勒命令大军挥师南下,在基辅附近包围苏联军队。希特勒非常幸运,因为斯大林不同意将这些部队后撤到基辅以东。于是,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向南推进,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也从克列缅丘格向北移动。在戈梅利,两支巨大的苏军部队被歼灭,到9月17日苏军已经损失了50万人。这是德军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前方就是顿涅茨盆地和克里米亚半岛,北高加索山脉也不再遥远。基辅陷落,66.5万人被俘。在干燥的平原上,德国空军与装甲部队配合默契,令苏联人措手不及。随后,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继续向前。克莱斯特渡过了第聂伯河,直指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 ,并于10月6日将10万苏军围困在了亚速海北岸的别尔江斯克。10月24日,德军攻克哈尔科夫 ,接着又于11月20日攻克罗斯托夫。克里米亚大部被毁,只有塞瓦斯托波尔 和向北高加索地区延伸的狭小半岛刻赤 幸免于难。在北方,德军于9月中旬开始对列宁格勒实施狂轰滥炸,成为这座城市苦难的开始。出于报复,芬兰军队也经由卡累利阿地峡和维堡,从西北方向进逼列宁格勒。9月15日,列宁格勒被围,德国人决定以饥饿为武器夺取这座城市。随后,这里将有100万人死亡,这一数字超过了英国和美国在“二战”中所投入的兵员的总和。在这个冬天,列宁格勒仅靠附近拉多加湖上一条脆弱的生命线艰难维持。随着拉多加湖冰层加厚,到第二年1月,人员撤离和补给运输都有所增长,这座城市才终于没有陷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芬兰人懂得适可而止。他们收复了1939年失去的土地 ,但曾经是沙皇俄国骑兵将领的芬军指挥官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元帅非常了解俄罗斯人。他说,如果我们继续向前,那么他们绝不会原谅我们。因此,列宁格勒没有陷落与芬兰人关系重大。

1941年10月上旬,德军对莫斯科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台风行动。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通过奥廖尔、布良斯克和图拉 向北进发。现在,这3座城市已经成为俄罗斯军事史上的著名地点。在莫斯科以北,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南下通过维亚济马 和曾经是俄法古战场的博罗季诺。德军的兵力将近100万,另外配备有1 700辆坦克和1.4万门火炮,但飞机只有550架(德国空军已经又损失1 603架战机,另有1 028架损坏)。德军计划集中兵力攻击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然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围莫斯科。苏联红军拥有125万名士兵、1 000辆坦克、7 600门火炮和不到1 000架飞机,但训练不足和武器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德军的两个装甲集团军从北部冲破了苏军匆忙建立的防线,当他们在维亚济马会师时,他们对苏军形成了合围。苏军继续战斗,拖住了德军的30个师。而在一年之前,法军在类似的境遇下放弃了抵抗。很多苏军士兵逃出包围圈,随后加入到莫斯科西侧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当中。在南部的布良斯克,情况也大致相同。古德里安经由奥廖尔包围了苏联红军,并在空军的大力配合下,于10月6日攻下了布良斯克。两支苏军部队被围,但是没有投降。此外,苏军还在身后的姆岑斯克附近新建了一条防线。1941年10月7日,德军的进攻开始遭遇雨季。道路泥泞,无法前行。这时,苏军开始用自己的T–34新型坦克从树林里伏击德军坦克,肆意蹂躏处于劣势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德军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口径的主炮,只能从后方击毁T–34坦克。10月中旬,德军在莫扎伊斯克防线遭遇了坚决的抵抗。此时,朱可夫已经离开列宁格勒,来到了一片混乱的莫斯科,并接手了那里的防务。

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大恐慌,凡是经历过它的人都在潜意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苏联共产党、总参谋部和苏联政府乘坐专列离开莫斯科,去往了伏尔加河沿岸的萨马拉。在莫斯科,很多人趁乱打劫。在市中心新建的公寓大楼,管理者与抢劫者沆瀣一气,直到秘密警察部队进驻,将打劫者射杀。斯大林公开表示自己将留在莫斯科,11月7日 ,他主持了庆祝十月革命34周年的大阅兵。10月13日,德军已经抵达加里宁 到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斯科西北130公里)再到卡卢加(莫斯科西南145公里)一线。莫斯科已经变成一座堡垒,妇女和儿童都在成吨成吨地挖土,并且没有挖土机来帮他们的忙。现在,莫斯科已经开始遭受空袭。德国人尽力绕开了这些工事。但位于莫斯科南部210公里的工业城市图拉还在抵抗。10月18日,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线发起了进攻,并在10月27日攻克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天公不作美,汽车几乎无法前进,导致部队补给异常困难。在气温下降,冻伤增加的情况下,缺少过冬衣物的德军实在难以为继。德军能够使用的汽车只剩1/3,步兵师的战斗力也只剩下1/3,60万匹强壮的德国战马日渐衰弱,不断倒地死去。

到1941年11月15日,正当大地已经封冻之时,最后的决战开始了。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军意图从北侧包围莫斯科,在莫斯科以南的另一个装甲集团军意图通过科洛姆纳从莫斯科东侧与北侧的德军形成合围。这一压迫性的攻势一度起到了作用,日落时,德军军官已经能够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到远处克里姆林宫的金色圆顶所反射的太阳光。莫斯科就在眼前了。德军已经前进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乡——红波利亚纳。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20公里远,但是图拉的抵抗仍然在继续,导致古德里安始终都无法从南侧靠近莫斯科。由于莫斯科南、北两侧的坚决抵抗,博克尝试直接从西侧进攻莫斯科。但是,他的坦克所剩无几,进攻发起4天后就难以为继。现在,在通往莫斯科机场的道路上有一个叫作希姆基的小城,小城里有一座纪念堂,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坦克障碍。这里就是德军进攻莫斯科所到达的最接近市中心的地方,这里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24公里。1941年12月5日,整装待发的西伯利亚部队向莫斯科前方的德军部队展开了攻击。这些关键的增援部队已经从远东调遣到西部,因为与对希特勒的承诺相比,日本显然更愿意遵守对苏联的承诺——这是这场战争当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此外,苏联的其他地区也保存了一些预备队。就这样,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了。1942年1月,苏军已经迫使德军后退了320公里,而此时的德军已经明显虚弱不堪。德军的100万士兵已经损失了3/4,而且基本没有轮换过。11月30日,在南部的罗斯托夫,苏军的反击非常猛烈,伦德施泰特害怕被围,于是将南方集团军群撤到了米乌斯河和顿涅茨河一带(后来,这里成为了“二战”期间著名的战场)。德军在广阔的战线上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在北部前线,德军被迫从拉多加湖南岸的季赫温撤退,于是列宁格勒获得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狭窄通道。

随着严寒冬季的来临,德军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苏联原有的铁路系统陈旧破败,运行效率十分低下。施迈瑟冲锋枪的润滑油也结成了冰。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德军的冬装还滞留在身后的波兰。12月20日,戈培尔 请求德国民众为士兵寄送保暖衣物。前一天,希特勒刚刚解除了陆军元帅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的陆军总司令一职,指责他未能攻下莫斯科。从此以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指挥德军与苏军作战,而这个命令作战的最高统帅部位于柏林外的佐森(Zossen)地区。此前,德军几乎打到了高加索山脉,也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现在,通往北高加索地区的入口和克里米亚半岛东北海岸的大部仍然掌握在德军手中。但是在冬季,以这里为终点的补给线运转十分艰难。而且,苏联海军控制着黑海,所以即便是从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出发,经由海路实施补给,效果依然很差。此时,苏军在敖德萨 进行了一场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撤到了克里米亚半岛西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仅仅从攻占的地域来说,德军的优势十分显著,然而实际上,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一些将领甚至建议将德军部队尽数撤回波兰。但这并不符合希特勒的做事习惯。或许他认为,一旦撤退开始,撤退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困难,甚至比拿破仑当年所面对的困难还要严重,毕竟,拿破仑军队早在10月份就开始撤退了;除此之外,撤退还会使部队陷入恐慌。希特勒命令德军守住现在的战线,加强防御,并从空中获得补给。苏军对德军的防御工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然而,除了局部有所胜利之外,从整体来看,还是显示出了希特勒的正确——德军的包围圈仍然牢不可破,而苏军却损失巨大。到1942年春天,德军依旧占领着苏联的大片国土。北边,德军依旧在围困列宁格勒。中间,德军从勒热夫威胁莫斯科,二者仅相距160公里。南边,德军大致占据第聂伯河一线,并且占领了东部的广大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的一部分。接下来,双方将展开一场世界级的大战。

珍珠港与北非战场

1941年12月,新西兰军队在北非西部沙漠。 PyYBZBFYIBr50KmWAQ69CaZk4o07kUWpEdS9o15zpjaY9ahy+J7RlTlgLgaa5x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