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创业者与创新管理

长期以来,创业者对于创新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真正意义上创新的某一维度或某个环节,如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管理等。在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创新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发明或研发管理,因为创新已经渗透进入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战略、组织、市场、管理及文化制度,也必须有一个复合的创新管理体系来应对新的创新需求和变革挑战。正如许庆瑞、郑刚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即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增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凭借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从创新与创业的复合角度来看,创新创业者应从创业者/创业团队、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和创新资源整合的管理视角去进行创新管理。

(一)创业者/创业团队的管理视角

在创业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构建集组织设计、绩效考核、股权激励、薪酬福利、人员配置、职业发展于一体的创新管理制度。创业者特别是创始人本人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人。因此,他需要时刻把握创新方向,坚持战略定力,统筹创新资源投入,设计创新管理绩效指标,兼顾创新投入与股东回报之间的平衡。创业团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创新管理团队,每个人都肩负了企业创新战略的具体执行的职责,团队需要明确个人的创新职责和创新义务。团队创始人和创业团队共同构建了创业企业,同时也需要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以实现创新管理的高效沟通、控制调整,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功率。

(二)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管理视角

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价值,企业必须在为顾客或用户实现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收益。创业者的创新管理任务,首先是明确其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是谁,同时创新要满足员工、股东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和社会责任,解决创新为谁而生的问题。其次,具体化定义用户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从价值识别到明确价值主张。接着通过资源整合找到需求满足和降低成本之间的平衡方案,进而开始规划业务流程,实现价值设计的“链条”。最后,获得顾客青睐、取得实际绩效的创新成果,才是真正的创新。关于创新活动如何能够更加科学地实现价值设计和发现机会,可参考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

(三)创新资源整合的管理视角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氛围,形成行业需要和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整合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品牌、财务、人事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企业创新统一服务的机制。当前创新创业形势下的创新资源整合,还事关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如何在创新管理中实现内外部协同和互补效应,提高企业的知识搜寻和获取、知识分享与转移、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尤为关键。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最近在诸如海尔、华为、腾讯等成功企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以技术授权、购买专利、战略投资和并购等形式,通过外部孵化创新项目或内部扶持创新团队创业的模式,进而实现组织创新、完成企业整体转型的使命,这也是创业定义广泛性的体现。

案例研究作业

创业成功的“反面教材”

从高中时起,创业这件事就被谢元博写进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入坐落于苏州独墅湖高教创新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后,他先后策划了三个创业项目,经历了五次创业大赛的“洗礼”,但一次次的挫败并没有让他放弃。如今,他创立的小于三音乐工作室拥有9名核心成员、40余名签约兼职音乐制作人,已经为超过7 000名音乐人提供了编曲服务,其中不乏近千万粉丝的知名音乐人。从别人眼里的年少有为到不务正业,如今光环退去后再次被簇拥起来,这是充满魔幻的戏剧生活。但谢元博宁愿当一个反面教材,用他自己的话说:“希望各位深思熟虑后再出发。”下面是谢元博想要分享的故事和经验:

我的家乡在新疆昌吉,那里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高中的时候根据成绩分班,我在“平行班”。在当时的环境里,前有成绩特别好的学霸,后有术业有专攻的体育和艺术特长生,想在同龄人之中往上走、想出头,就得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那时看了马云的人物传记,非常崇拜他,就和同学合伙做了一个本地的电商网站,叫“昌吉批发网”。其实现在看来那个项目非常幼稚,高中生做电商本就困难,再加上已经有了发展成熟的淘宝,我们的项目以失败告终。但这一经历使我明白了两件事:第一,我不想打工,我想要创业,想要做自己的事业;第二,如果现在的我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资金和人脉,那就暂时放下创业,专心学习,大学去一个能获得这些的地方。

之后我一直保持着班级第一,并作为班里唯一考上一本的人来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学习国际商务专业。商科学习不能只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和实践相结合。苦于缺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足够优秀的想法,我加入了SEDA(学生企业家协会)。大二那年,时任副会长的我受到了学校的邀请,去参加苏州市政府组织的一个创业培训。在那里,我有幸结识了初始团队的成员,以及一个让我想要行动的想法。头脑风暴环节,同组的女生说她会手绘,有些情侣会找她画一些小漫画,记录下恋爱的故事。手绘记忆中的美好,是不是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许是在社团当领导的日常让我有些膨胀,我直接做了决定说就干这个。

培训的一个月内,我们做市场分析、打磨商业计划,在最后的汇报中拔得头筹,甚至说服了一开始不看好这个项目的导师。被认可产生的多巴胺太美妙了。培训结束当晚,我把项目组的成员聚在一起,年轻人的热血冲上了头,我们约定好真的成立一家公司,继续往下做。我给手绘项目起名叫“忆文化”,这个项目在学校创业大赛中拿了第九名。但我认为切入点太小,于是想要扩大业务范围。

当时我以为,不管是创业、社团,还是学习,我总能兼顾。而事实上分给学习的精力有限,成绩中等。为了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去创业,同时也能重新学一遍知识、搞好学术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大二学年末,我主动选择了重修。

新学期开始后,我把忆文化的业务拓展到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动漫、摄影和音乐三大类,并说服了动漫社、摄影家协会和SS音乐工作室一起加盟,团队扩大到11人。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定格”(Digger)。Dig your talent,make you different——挖掘你的才华,让你与众不同。

再次参赛,可惜,再次铩羽而归。我认为是因为我们没有开展运营,仅凭一个想法不能说服评委。于是我们开设公众号,在小程序上发布才艺和创意,产品在同学中颇受好评,团队也逐渐壮大,最多的时候达到32人。

创业大赛的前三名可以获得下沉广场西浦大学生创业园一家店铺的一年使用权,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去拿下店铺了。那时很多核心成员有巨大的学业压力,或是面临“2+2”的选择。坚持了这么久,我们太需要一次成功来说服自己,我也太需要被认可一次才能有信心让大家继续跟着我做。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我们是倒数。士气低迷到无可挽回,外界的打击固然残酷,就连我自己也变得不认可这个项目了。我只能跟所有伙伴说一句“学业为重”,苏州定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无限期停业。但是公司我留着没去注销,仿佛注销了它,我心里的那团火也就熄灭了。

为了换个环境,也为了能尽快从低谷中走出来,那之后,学习以外的时间我都用来创作音乐。我是个热爱音乐的人,尽管水平不算多高,但也能自己作词作曲演唱。我结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学弟Chaos,还有西浦的隐藏音乐制作人——90和71。我和Chaos开始做“wildstyle地下电台”,两个人自由创作,围绕着音乐谈天说地,再把这段音频分享在公众号上。渐渐地,学校中有更多有趣的朋友都加入了每周的“闲聊”。

优秀的人们又一次聚在我面前,时间也再次到了创业园的秋季评审。趁着公司还没注销,我心里的那团火又旺了起来,我跟伙伴们说:“要不要在下沉广场,搞一间属于我们自己的基地?”

“小于三工作室”诞生了,它写作<3。这两个符号连在一起是爱心,代表着我们的热爱。我了解当前原创音乐市场的现状,自己作为音乐制作人也了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小于三没有那些性价比低的昂贵设备,自然能提供大大低于市场价的录音服务。

本以为不会成功的我居然在评审中拿到第六名,获得一个工位,要和另一个项目负责人共同使用一间工作室。我痛下决心,决定拒绝签下协议,从而获得来年再次参与评选的机会。既然有希望,那我就要最好的结果。

那一学期,我开始思考工作室在录音和编曲之外的可能,以及拓展这些文化的商业模式,但却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再加上忙于学业,工作室的发展并不如预期那般理想。很遗憾,我们用放弃奖励换来的评选,只得了第七名,又变成了一无所有。但我好像没那么在意了。“定格”那次名次倒数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现在的我不再需要依靠外界的认可去坚持我的项目。这是我所热爱的事业,我相信它,也相信我的伙伴们。

如果我只把小于三定位成音乐工作室,那它的发展上限就在那里了,我不能限制自己。通过电台和开放免费下载的原创伴奏,我们积累了一些粉丝,甚至在下沉广场办起了文化交流派对。大家一起自由创作、玩滑板、跳街舞,路过的朋友们都能加入进来。后来有了电音社DJ和苏州本土音乐厂牌的支持,让一次自娱自乐变成了一场大家互动分享的音乐节。不是只能帮助编曲和录音,不是只在科普嘻哈和摇滚音乐,我们在创作音乐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来。我们是在传播文化,甚至想要自己创造一种文化。有人说我们想得太简单了,“你们这些靠兴趣出发的怎么和人家专业的抢饭吃?”确实,在我们的团队里,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但我相信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人审美并不比那些学院派差。我们不是太专业,这可能反而是件好事,这样气质的团队能在服务专业制作人的同时吸引普通人。

时间过得飞快,又是一年评审时。这次,我们是第一。评审之前,我没想什么志在必得,但一切都异常顺利。路演结束后、评审结果发布前,我坐在台下想,挫折或许能磨平我们的棱角,但击退不了一颗炽热的心。

2020年7月,谢元博顺利从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毕业,受到疫情影响的小于三工作室也开始回暖,订单渐渐多了起来,这让本想一年后再申请国外研究生的谢元博开始思考在西浦读研的可行性。

大学期间积累了商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生他想读媒体或者文化创意专业,接触更多创业相关的知识和资源。“我的公司和主要市场都在这里,如果可以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更利于我边学习边创业”;“这两年vlog逐渐兴起,vlog里常用的配乐就是我们工作室在做的音乐风格;再加上国内年轻用户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我相信我们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当被问到“如果没来西浦还会创业吗?”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不来西浦也会创业,但那是另外的可能性了。因为来了西浦,因为遇到那么多挫折、那么多同伴,才能走到今天。”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安排,”他想了一下说,“最好的安排。”

研究问题

1.谢同学是如何保持创业热情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创新创业观念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2.请总结一下,在这个案例中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获得来自苏州地方政府、高校哪些创业政策扶持和便利条件?如果是你,可以从哪些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依靠搜索引擎等渠道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在苏州学习,可以具体得到哪些帮助?


注释:

[1] Stevensen H. The Heart of Entrepreneurship.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85. March-April: 85-94. ID4RIAppFL0AhUR5CNt2SQsX3bflK4HyT7D9nqMJxvAqIO0AJOeOVZ1qtn6pq2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