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上的南海子湿地与永定河水环境的关系

邓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

所有的人类活动、人类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舞台上展开的。南海子湿地是一个自然概念,但在这个自然的基础上,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留下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复合体,这就是南海子湿地文化生态系统。南海子湿地实际上是南海子地区所有历史、文化的承载者,而南海子湿地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又跟永定河密切联系在一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北京城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看,北京城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北京城所在的地貌单元是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属于华北平原最北边的一部分,其内部组成有很大的差别。从遥感影像上看,华北平原北部地区的色彩并不是均一的,遥感影像上北京平原地区不同颜色的板块分别是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琉璃河等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以及受海水影响的海积平原构成的。北京小平原地貌形态的主要的塑造力是永定河,永定河西山段河流挟带的泥沙量非常高,到平原地区之后河水流速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便大量堆积在平原上,形成巨大的冲积扇,从而成为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地理基础。

历史上的永定河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向南摆动。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的师生们根据北京小平原的地质钻探资料,复原了永定河在全新世不同时段的古河道位置,从北面的古清河,中间的金口河、三海大河,到南面的㶟水、无定河,永定河的主河道差不多从东北到东南,摆动了180度。清代北京城西北郊的三山五园,跟永定河的古清河河道有密切关系;古代北京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跟永定河的三海大河古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子湿地的形成,则与永定河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㶟水、桑干河等古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定河河道逐渐向南摆动的这个变化特点,除受到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之外,还跟永定河的河流水沙动力特征有关系。在北京地区的五大河水系里边,永定河的含沙量是最高的,比其他的河流,如潮白河、温榆河、蓟运河、大清河都要高很多。《元史·河渠志》里称永定河为“小黄河”,其实永定河的含沙量比黄河还要高,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观测数据,永定河的最大含沙量是每立方米49千克(西山三家店一带),黄河的最大含沙量是每立方米39千克(陕县一带),永定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比黄河多了10千克。

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河流的含沙量越高,在平原的塑造过程中的贡献就越大。在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之间这个呈三角形的区域内,分布的基本上都是永定河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永定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在这个三角区内,形成冲积平原。北京城所在的地方,属于永定河的老冲积扇,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至少在三千年以前。大兴所在的这一区域,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的㶟水冲积扇。明清时期的永定河冲积扇则位于著名的白洋淀—东淀以北沿线(图1)。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永定河冲积扇的沉积物结构,以及潜水溢出带的分布特点。

北京城所在之处属于永定河早期堆积成的一个冲积扇,至少在全新世的早期就已经形成了。大约在隋唐时期,永定河摆动到现在的大兴区一带,逐渐形成了北京城以南的一个冲积扇,正好是现在南海子湿地所处的位置。

河流冲积扇在地貌学上有其特殊的结构:从冲积扇的顶部到扇缘部分,沉积物颗粒随着河流水动力的减弱而不断变细,即距离出山口越远,冲积扇的沉积物的颗粒越细。从出山口到冲积扇的边缘,沉积物的组成逐渐变细,从出山口附近的大砾石,变为下游的粉砂和黏土。河水流出山区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地表水进入到冲积扇体里面去了,冲积扇体里面的表层地下水叫作潜水,潜水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低处流,流到冲积扇的下部,在沉积物质变成黏土的地方就会溢出地表,地貌学上将其称作潜水溢出带。潜水溢出带的特点就是沿着这个线状地带,分布着大量的泉水和湖泊。

图1 京津冀平原地区永定河冲积扇的分布

资料来源: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3.

在北京地区,历史上永定河的冲积扇和潜水溢出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北面的永定河早期冲积扇的潜水带,其沿着三山五园一带的瓮山泊,一直向南到达草桥一线,北京城区的泉水和湖泊主要集中在这一线。往南来,也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南海子地区,还有一个永定河潜水溢出带,我将其称作南潜水溢出带。北面的潜水溢出带在北京城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潜水溢出带则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形成的。南海子的文化景观实际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北京的东南郊区,历史上还存在一个永定河尾闾地区的积水洼地,这就是著名的延芳淀(图2)。

图2 永定河冲积扇潜水溢出带的分布

资料来源: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3.

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与北面的永定河潜水溢出带有密切关系。根据《水经注》的记载,蓟城是因蓟丘而得名的,蓟城位于永定河老冲积扇上一个小丘的边上,这个小丘正好处在永定河冲积扇潜水溢出带上,这个潜水溢出带上有两个泉,平地导源,从平地出来,汇入西湖,也就是今天的莲花池。现在看到莲花池里的水已经不是平地泉水,而是从密云水库调进去的,湖泊景观虽然还在,但是内在的水系结构已经有了重大变化。蓟丘—蓟城、平地泉—西湖,这是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跟老的永定河冲积扇潜水溢出带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河流湿地主要有三片,一个是三山五园地区的古清河沿线的湿地,一个是南海子一带的古㶟水沿线的湿地,还有一个是位于通州地区的古㶟水下游的延芳淀湿地。三块湿地共同构成了古代北京城的城市苑囿建设、郊区园林建设、郊区狩猎区建设的自然地理基础。

最后,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景观演变过程。

实际上,南海子地区不仅仅是清代的皇家猎场。其实,在永定河南面的冲积扇形成之前,永定河的古河道位于北京旧城以南不远的地方,连通着隋唐时期的永济渠的北段。所以,南海子湿地与北京城的运河文化带是有密切联系的。隋唐时期的运河位于南海子的北面,所以南海子的历史不光是清代的历史、清代的文脉,当地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至少能够上溯到隋唐时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隋炀帝组织军事力量征讨高句丽,“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 。隋炀帝从扬州上船,通过通济渠、永济渠,到达现在的北京城西南部的幽州城。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也通过永济渠来到幽州城,“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

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大约在今天天津以西的信安、廊坊一带,与北面的永定河和西面的易水、拒马水相互连通。隋唐时期,北京地区运河的终点位于现在的大兴区,而不是现在的通州。通州成为北京运河系统的枢纽,则是金代以后的事情。隋唐时期,桑干河位于幽州城(蓟城)南面不远的地方,河道与永济渠相通,是北方运河交通的重要枢纽。所以,在南苑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早期属于运河文化的发展阶段,之后才是所谓皇家狩猎区的发展阶段。从南苑地区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上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永定河在今大兴一带不断泛滥,逐渐塑造出一个新的永定河冲积扇。北宋的时候,在幽州城南不远的地方,仍然有一条桑干河。根据《宋人使辽语录》中的记载,永定河在北宋的时候有两支,一支在北京城南,也是经过现在的大兴北面,跟隋唐时期的情形差不太多;还有一支位于更南面的卢沟河,其所在的位置跟现在的永定河河道的位置相近。

金代,永定河的主流河道已经摆到了今天的河北固安一带,而在南海子一带留下了数条古河道,以及数量众多的牛轭湖和潜水溢出泉,形成了一个湖泉广布、河流纵横的湿地生态系统。金代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建春宫,成为金代帝王举行春水捺钵、休憩游猎的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让金代帝王们流连忘返。

金代帝王们继承了辽代的捺钵制度,每年春季的时候频繁来到建春宫所在的大兴一带举行春水活动。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工作,将金史里面记载的有关金代帝王驻跸建春宫的记录汇总了一下(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金代的皇帝,尤其是金章宗,是很喜欢到建春宫来游玩的。承安四年,即1199年,阳历2月19日,金章宗来到建春宫举行春水活动,2月23日还宫;2月25日,又至建春宫,直到3月11日;3月14日又来,直到3月20日;3月21日再来,待到3月24日。所以,从阳历2月19日到3月24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金章宗基本上是在建春宫度过的。由此可见,在金代,建春宫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吸引人的,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湿地系统。

表1 金代帝王驻跸建春宫统计表

资料来源:由作者根据《金史》卷十一《章宗本纪》整理而成。

元代,这里被称为“下马飞放泊”。现在南海子有个地方叫晾鹰台,与元代的“下马飞放泊”有很大的关系。所谓“飞放”,即“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为飞放” 。“下马”,则是表示距离很近的意思。元代帝王在下马飞放泊一带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天鹅。“天鹅,又名驾鹅,大者三五十斤,小者二十余斤”。每年冬春之交,数量众多的天鹅飞临“下马飞放泊”觅食休息,“其湖面甚宽……天鹅来,千万为群。俟大驾至,飞放海东青,所获甚厚。乃大张筵会以为庆赏,必数宿而返”

元代的“下马飞放泊”,到明代的时候被称为“南海子”,以区别于北京城内分布在什刹海一带的海子。明代在南海子周边修建了围墙,将原来开放的湿地系统封闭了起来,成为皇家猎场。明清时期的南海子,以河、湖、泉水纵横分布的湿地结构为特征。据《日下旧闻考》载:“海子内泉源所聚,曰一亩泉,曰团河,而潴水则有五海子。”明清时期南海子围墙之内的水系可以划分为三,由北而南,依次为凉水河水系、五海子水系、团河水系。三条水系相互沟通,但各自源泉有别(图3)。

图3 明清时期南海子水系分布图

资料来源: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3.

位于最北面的凉水河水系,发源地在南海子围墙之外,老北京城西南角的草桥一带,泉水汇入凉水河,自西北而东南,流经南海子。位于中部的一亩泉水系,发源于南海子围墙之内,在一亩泉附近有泉眼二十三处,为五海子水系的上流。一亩泉泉水向东南流为五海子,五海子“旧称三海,今实有五海子,但第四、第五夏秋方有水,冬春则涸耳”(《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四)。位于南侧的团泊水系,也发源于南海子围墙之内,在团泊附近有泉源九十四处,下流为团河,沿东南向流出南海子,汇入凤河。此外,明清时期南海子中大小湖泊很多。乾隆年间,曾经疏浚苑区内的大小湖泊,共有二十一处。

除了草桥一带的泉水发源于永定河早期冲积扇的潜水溢出带之外,团河、一亩泉两组泉群,均发育在桑干河冲积扇的潜水溢出带上,桑干河冲积扇潜水溢出带上的泉水,为南海子的地表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成为南海子湿地的水源保证,而南海子湿地生态系统,又为明清时期当地的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将南海子全部放垦,原来的皇家苑囿,变为阡陌纵横的农业区。从1902年到现在,短短100余年间,地方文化景观、湿地生态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湿地系统已经被城市与农田的景观代替。现在,从卫星遥感影像上依稀可辨的就只有一些旧日河道和湖泊的遗迹了。

总结以上南海子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可以为当前的南海子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今天,在追溯传承南海子历史文脉,打造南海子品质文化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南海子湿地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尤其是南海子地区的河湖水系特点。在城市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精心考虑,合理布局,有选择地复原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河湖水系,把打造地方品质文化与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之下,建设出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文化生态创新工程。 bx3Mb5wwm3t2OUCucJq46x6PjwVeL6gSIR1kPdtLBqoA4E0azI/jwJAGkqgJm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