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海子的启示

王其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面积三倍于明清北京城的南海子(南苑),是明清以来北京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清代皇家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南海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挖掘中外史料、整理图档,纵向梳理南海子的历史沿革,横向对比围绕南海子展开的相关历史活动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从而发现,南海子的营建、管理和利用对当代的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依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南海子——古都北京的“肾”,中国古代皇家苑囿的活化石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一直把湿地视为污秽、充满罪恶的禁地,英语中与湿地有关的语词也多引申为消极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之前,湿地排水与破坏在世界上极为普遍,甚至得到一些政府的政策鼓励,大片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或被开发为商业场所、民用住宅。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的签署,标志着湿地的价值及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我国将湿地作为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生态系统加以管理和研究,始于1992年加入该“湿地公约”以后。然而,古代的中国早有对湿地认识、保护和利用的历史。

早在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就存在建立在人工整治的湿地之上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经现在考古发现,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存在一个大范围的治水体系,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一个面积约为12.4平方公里的储水面,蓄水量可达到6000万余立方米。良渚古城除南城墙无外城河外,其余三面城墙均有内外城河,形成夹河筑城的模式。目前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与内外水系连通。

商周以来,与都城共生的大型皇家苑囿都是建立在湿地资源之上的,进而形成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的价值观和大智慧。历史上长期被尊奉为“太平之典”的《周礼》,其核心就是资源的认知、调查、评估、保护、利用。《国语·周语》有云:“《周制》有之……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 讲的就是依托湿地进行园林生态建设,在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改善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而南海子(南苑)就集大成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史中的这个重要传统。

历史上永定河曾在南海子一带流淌,使这一带水资源丰沛,自然环境优美,从辽代以来南海子一带就已成为与都城共生的皇家围猎、避暑之地。到了明代,皇家在此圈建围墙,使其成为皇家豢养珍稀动物的基地,其面积是北京城的三倍。清代延续了这个传统,对南海子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水资源整治。特别是在乾隆时期,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团河行宫作》诗注中十分明确地写道“近岁因南苑水源未畅,命加疏浚,以期通流济运,其团河一支则酾为凤河,又东南流,资以涤永定河之浊,复由大清河归海,疏治既成,因于其旁构筑行馆,以供临憩,昨岁知过” ,进一步疏浚苑内海子、泉脉,将水导入凉水河、凤河向北运河补水,有效避免运河因水流不足而淤塞的隐患,充分发挥了南海子养源清流的作用,使其成为北运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南海子是名副其实的水源地,与西北郊的三山五园共同形成了古都北京的“双肾”。

规模庞大的南海子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浮游生物、鱼鳖虾蟹、两栖动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一应俱全。明代杨荣在《皇都大一统赋》中曾载南苑中的珍禽异兽:“乐鳞介之游泳,纵毛羽之离褷。乃有驺虞效祥,麒麟表瑞。白质黑章,麇身牛尾。神鹿贡于遐方,白象出于南裔。倏玄兔之继呈,忽天马之沓至。复有马哈福禄,厥兽殊形。驼鸡之异,白乌之祯。” 清代乾隆皇帝也赋诗道:“绿丝临池弄清荫,麋鹿野鸭相为友。”另外,鱼、虾、贝、藻类、莲、藕、菱、芡、泥炭、木材、芦苇、药材等湿地特有的产物也大量出产其中,凸显南苑的湿地特色。当生态失衡时,就通过围猎射杀过量的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进行人工干预,同时也训练了军队,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如此一来,南海子就具备了中国古代皇家苑囿所承担的全部功能,如物质资料生产、资源储备、狩猎、阅兵、驻跸、游憩等多重功能,是中国古代皇家苑囿的活化石。

二、南海子——清代北京的城市行政副中心

在清代,南海子是不亚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颐和园的一个行政副中心,大量的政治外交、礼佛祭祀、军事演练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尤其是清朝初期,在三山五园经营之前,南苑更是皇帝政治生活的重要处所。记载皇帝起居、巡幸、祭祀等活动的史料汇编《清实录》显示,顺治、康熙两朝在南苑活动的次数超过了此后诸朝活动总数的一半。如《清实录》记载了顺治九年(1652)顺治皇帝在南苑接见五世达赖喇嘛的情形,“癸丑,达赖喇嘛至,谒上于南苑,上赐坐、赐宴,达赖喇嘛进马匹方物,并纳之” 。《清会典》记载了顺治十三年(1656)南苑大阅典礼的情况,“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幸南苑,命两翼内大臣侍卫等擐甲胄阅骑射,召内院汉大学士翰林及部院尚书以下四品以上各官从观,复陈围猎以示群臣” 。南苑同时兼有行围狩猎、册立册封、科举殿试等活动;此外,它还是皇子习围读书之所。

要问政,还要配备一些类似勤政殿等的宫殿建筑,朝臣、六部、科道官员住的地方(即所谓“他坦房”,满语为tatan),以及军队的营房。晚清的时候,一支核心军队,即醇亲王奕譞掌管的神机营的基地就在南海子,样式雷图档中有同治朝绘制的神机营军队操演图。军马也在南苑繁养,据《清代外交档案文献汇编续编》里中英交涉档记载,清道光、咸丰朝经常在南苑马场抽调马匹:“又谕:前令西凌阿等备调察哈尔马二千匹,本定四月内解京。着庆盷即将前项马二千匹,派员迅速解赴南苑牧放,并另挑选马二千匹备调,毋稍迟延。”晚清由于国力渐衰,南苑承担的重大庆典仪式逐渐减少,原来守在南海子里的很多农民猎户只能自谋生路,于是出现了侵占土地的现象,样式雷图档里也保留了侵占土地的案件的资料。

三、南海子——天地度数影响世界

根据《中国传教会总会长张诚神父的信》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派耶稣会士实地测绘两河间整个地区的精确地图,以便他能时时看着地图考虑恢复被毁之物的办法,同时考虑在何处修筑新堤,何处则开挖引水沟渠。皇帝把测绘地图的差事交给安多、白晋、雷孝思和巴多明神父。陛下诏命为这项工作提供一切应用之物,并令两名官员(一名是宫中官员,另一名是钦天监监正)督办,令其寻访精明强干的土地测量员、绘图员及熟知当地地理之人。所有这一切都得到了有条不紊、专注勤奋的执行,因此,这幅人们可能在欧洲见过的最大的地图在七十天之内即绘制完毕。随后,我们又从容不迫地予以完善,并以铜版雕刻法丰富其细部,使地图上不疏漏任何东西” 。为了解决永定河周期性的泛滥,康熙派于成龙和传教士安多(Antoine Thomas)等人去了解永定河的变迁并进行测绘工作,在康熙四十一年系统地测绘了从北京到南苑南面大概纬度一度的范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绘制铜版地图。

在《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由于当时的地图准确度和地理信息的严重欠缺,康熙下决心要测量并绘制出更大范围、更高精度的中国地图,即改变世界历史的《皇舆全览图》。而后,在《皇舆全览图》铜版图印行之前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又根据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制了《大清中外天下全图》,其中的文字说明强调“至本朝中外一统,久道化成,康熙丙申岁[康熙五十五年],遣使臣遍历各省,用仪器考北极高度,绘中外舆图,每方百里。自北距南二百里,则北极高一度;自南距北二百里,则北极低一度;距百里,则半度;余各有差,以顺天为中宫,纵横百里,上应天度,南北相悬,东西各别”。这里解释了自康熙二十几年开始,在康熙四十一年以南海子为中心的第一次严格的试验之后发展出的度量衡制度,即以营造尺为基准,一千八百尺相当于一里,二百里相当于纬度一度。此后将近90年,这个制度传到了欧洲,法国据此确定了度量衡制度,因此此次测绘也是决定世界度量衡制度的一次大规模的测绘。今天,在法国国立工艺与科技博物馆中,康熙朝的营造尺、量地尺就摆在度量衡馆里最重要的位置上,可见,法国的度量衡是源于康熙的思路,而其中的“以顺天为中宫”则说明了南海子就是这个地图的起点。

康熙五十七年(1718)完成的《直隶全图》是当时全世界最大规模也是最先进的地图,这张图的绘制也印证了地球是扁球体的事实。北直隶这一部分的起点也是南海子,从而也可看出南海子的地位。

四、结语

纵观历史,作为皇家园林的南海子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说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最后有节制地改造并促进自然的演化,这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今正在加速进行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而南海子作为历史上清代北京的一个行政副中心承载了诸多政治活动,其中很多经验可资借鉴。同时,以南海子为测量起点在康熙朝出现了一系列的地图测绘活动,进而形成了康熙营造尺,并影响了世界度量衡制度。

了解南海子的历史沿革,尊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北京永续利用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在南海子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zveTMw5snR/RojfCy8sM94pVhpIqI8j3XoOcJ+jF+b47b+tmfMuo5QTnonfDH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