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盛世遗产: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历史地位
——兼论南海子御苑和避暑山庄的互补性

朱诚如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定位必须有时间跨度和地域方位的限定,即时空的基线,还要有时间节点和地域基点,这是文化定位的准则。不能无限制地延伸时间跨度和地域范围,这样会失之宽泛,对不准靶心,即定位不准。南海子作为历史上的宫廷御苑的研究亦应有时间和地域的聚焦点。

南海子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地域范围。随着时代变迁,地名会改变,其所对应的地域范围也会有所扩大和缩小。它的自然面貌,如沼泽湿地、水草树木会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但本质并未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在不断提升南海子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利用这块自然资源,但历史表明,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开发和利用,使南海子宫廷御苑达到鼎盛时期。

我们在研究历史上的南海子时,一靠文物遗存,二靠文献档案,三靠社会调查。所谓社会调查,就是走访乡村闾里,网罗放失旧闻。在文物遗存情况方面,据地方文史工作者调查报告,由于外国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主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南海子的历史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相始终的,有兴盛有衰败,有辉煌有屈辱。档案文献汗牛充栋,地方文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仍需进一步挖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仅清代就有上千万件档案,至目前为止,整理出400多万件。北京市地方档案更多、更重要,特别是《日下旧闻考》和《帝京景物略》等文献对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我们要从历史档案文献中探寻南海子作为宫廷御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8年,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了纪念避暑山庄建园315周年暨第十三届清代宫廷史学术讨论会,我做了一个题为《从盛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纪念避暑山庄建园315周年》的主旨报告。我认为,康熙、乾隆这两个盛世之君用时90余年修建的避暑山庄作为宫廷御苑,其历史作用不是“避暑”和“山庄”这四个字所能涵盖得了的,它在清王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在研究了大量关于南海子的档案文献资料之后认为,尽管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明历代,但是无论是地上文物遗存还是历史功用,作为宫廷御苑,南海子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在康熙、乾隆时期,康熙、乾隆这两位盛世之君将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从处理政务、阅兵行围,还是从文化盛事、民族交融、巡游苑囿的功能来看,两者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两者地处一南一北,一个是平原湿地,一个在山地草原;一个地处京城南大门,一个是远离都城的塞北。作为宫廷御苑,两者各有特色、作用互补,构成康乾盛世宫廷御苑的全盛时期。所以,我把两地宫廷御苑进行比较,从中便可洞见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历史地位。

1644年清入关,顺治6岁,大权在孝庄和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忙于指挥统一战争,征南明,攻农民军,南海子宫廷御苑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整理修缮明代的宫苑遗存,同时建了一个元灵宫,一个德寿寺,规模还都不算小,形成清初宫廷御苑的基本格局。

康熙四年(1665),康熙皇帝第一次到南海子行围,自此拉开了康熙帝南海子宫廷御苑活动的大幕,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后37年时间,其出皇宫南巡、东北谒陵祭祖、阅兵、围猎,都常在南海子驻跸,几乎每年都去,较多的年份一年去了8次,这一时期重修了新、旧衙门两座行宫。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转向修建热河行宫。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60岁的康熙可能觉得避暑山庄路途遥远,于是就又在南海子宫廷御苑区内修建了南红门行宫,以便就近驻跸。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驾崩之前,康熙还最后去了一趟他一生常往常住的南海子。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第一次北巡驻跸古北口行宫,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第一次来到木兰围场,因为古北口行宫地方偏僻狭窄,且距围场又远,于是他在围场周边选择行宫地址。热河行宫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修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完工,用时5年,3年后题“避暑山庄”匾额,热河行宫变成避暑山庄,自此,康熙北巡的主要活动转至热河行宫。

综康熙皇帝一生,在50岁以前他在宫外宫廷御苑处理政务或进行巡游、阅兵、行围等活动时主要是在城南郊的南海子。在康熙60岁时,随着南红门行宫的修建,他又开始逐步回归,主要活动由塞北转向南郊,直到其去世的那一年。

乾隆皇帝一生的宫外北巡活动主要是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进行的,他一生49次驻跸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主要建筑园林都是在乾隆时期完成的。他每次去几乎都要住半年左右的时间,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在乾隆时期成为乾隆朝主要的宫外御苑区。

乾隆帝活到89岁,即使是最后3年担任太上皇时期乾隆也是大权在握。在他70岁以后的19年中,随着南海子宫廷御苑内团河行宫的使用,他开始把南海子团河行宫和整个御苑区域当成在避暑山庄之外的宫外活动的主要场所。70岁后的19年里,随着南海子团河行宫的建成完工,南海子宫廷御苑区又成为乾隆皇帝继避暑山庄之外宫外的又一个主要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南海子宫廷御苑的四个行宫主要是康熙、乾隆时期恢复和兴建的,避暑山庄亦建成于康乾两代。康熙、乾隆从政期间,特别是晚年的回归,一南一北、远近交叉,充分利用了南海子和避暑山庄这两座重要的宫廷御苑,构成了康乾盛世宫廷御苑的全盛。

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再加上后来在周围兴建的外八庙,是从康熙时期开始兴建,到乾隆时期修建完成的,时长90余年,成为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规模、格局、奢华程度均无与伦比,占地564公顷 ,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格局有宫殿区、湖区、平原和山峦。

南海子方圆120里 ,地上建筑有四个行宫及元灵宫、德寿寺等29个庙宇。各行宫之间有13条专供皇帝行走的御路,总长度达177公里。南海子占地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我们以乾隆朝兴建的团河行宫为例,其以5年时间兴建起来,应该和康熙当初花费5年时间兴建的热河行宫相差无几。根据资料,团河山庄占地400亩 ,宫围4华里 ,有房320间,宫外150间,还有游廊132间。其格局为四周有积土而成的假山,东西两湖,八景饰有江南苏式彩绘,殿阁楼亭十分完备,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会见朝臣的朝房、后妃居住的储秀宫等一应俱全,俨然是一座小皇宫。其奢华程度连乾隆皇帝自己都觉得太过分而心中感愧,作《知过论》以掩饰。相较而言,团河行宫和热河行宫的规模都很大,格局差不多,宫殿区处理政务,湖区、平原尽现江南田园风光,连本没有山的南海子也人工造出了一座假山。

两个宫廷御苑的不同之处在于,南海子有宽广的平原和湿地,热河行宫有山地和占地600多亩的围场,都适合用来阅兵行围练武。一个在近郊,一个在塞北,可以互相补充。

如果我们从两处宫廷御苑和行宫的功能来分析,更可以看出其一致性和互补性。

功能之一:处理政务。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在“家国同构”的体制下,家国是一体的。皇帝的移动就是权力中心的移动。康熙时期,其来南海子的次数,有学者统计有150余次。康熙从12岁到50岁,特别是亲政后,面临朝廷内外诸多大事,出宫巡视、东北祭祖、六次南巡、大规模的阅兵,南海子行宫为其主要的驻跸之所,处理政务、读书、接见群臣、议论国政等是其主要活动。皇帝出巡,按规制应出午门、正阳门,再至南海子行宫内的第一站,最后从南海子行宫内的最后一站返回。由于南海子行宫距皇宫较近,处理政务方便,所以南海子成为其出巡期间处理政务的场所也很自然。

避暑山庄,即热河行宫,兴建于康熙时期,但建成初期主要是用于行围时期驻跸。据史料记载,康熙喜欢泡温泉,山庄周围几个有名的温泉他都去过,今承德县境内的一处不大的温泉他就去过6次,还赋诗勒碑。尽管行宫远在热河,康熙帝还是把及时处理政务放在首位,当时明确规定,重要政务公文,从京城发出必须当天送达,从热河发到京城亦然,否则将予以惩罚。

乾隆一生大部分时间出巡都是在避暑山庄驻跸、处理政务的。然而,在南海子修建团河行宫的过程中,从开始设计时乾隆就把南海子当成晚年出宫时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所以处理政务的一应殿阁团河行宫都有。乾隆晚年在故宫建了一座“倦勤斋”,里面设有小戏台、绘有通景画,十分考究,他是想在及时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安度晚年,这种思想在团河行宫也有充分的体现。

南海子行宫和热河行宫是康乾盛世时期皇帝宫外出巡的主要政务场所,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主要在南海子御苑行宫,晚年回归南海子行宫。乾隆70岁以后的19年也是以南海子宫廷御苑和团河行宫为主处理政务的。

功能之二:阅兵行围。

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游牧和游猎为主,均以尚武为习,在冷兵器时代,骑马射箭是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清入关后,虽有火枪大炮,康熙开始亦有火器营建制,但作战时还是以骑马射箭为主,直至晚清时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依靠当时的这些先进装备,清入关统一全国。清入关后,大量吸纳汉文化,从而提高了其治国水平。但作为统治民族,鉴于三藩之乱和蒙古布尔尼叛乱,康熙反复强调“国语骑射”,即坚持满语和练兵。

南海子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骑射围猎的场所,所以,康熙自12岁第一次行围以后,便屡次在南海子练武行围和举行大规模阅兵。据统计,康熙一生搞了14次大型阅兵,其中一半是在南海子。南海子是平原湿地,木兰围场是草原和山地,在这两处阅兵和练武会达到不同的功效。乾隆帝亦充分利用南海子地域广阔的平原湿地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大典,传教士宫廷画师们绘制的《乾隆皇帝大阅图》,详细地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南海子宫廷御苑内举行大规模阅兵的场景。至于乾隆在木兰围场的阅兵大典则基本是一个格局,只是场地不一样,效果和目的则都是为了练武宣威。

功能之三:文化盛事。

南海子是宫廷御苑,在议政和阅兵之余,文武大臣以南海子景观和唱诗作,康熙在阅兵之余曾让臣下以景献诗。乾隆本人就是诗痴,南海子各处行宫,以及景观处所,都留有他的诗作,至今还有遗存的诗碑。以景抒情,是一种文化境界,可见南海子的景观相当丰富,不是“南囿秋风”一景能概括得了的。

此外,南海子有历代,特别康乾时期,留存下来的数十座庙宇,藏传佛教、道教,甚至各种民间庙宇一应俱全。庙宇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在各种宗教文化的交融之中尽显南海子文化的广博精深。

功能之四:多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舞台。

除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之外,还有藏族、西域的色目人、朝鲜族等来过南海子,特别是在康乾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广泛,上述各民族人民和大量汉族臣民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渗透和融合。由于防务、疾病、水土不服及路途遥远等原因,康乾盛世时期避暑山庄是接待蒙藏等民族上层人物的主要场所。顺治和乾隆也在南海子接待过西藏上层人物,更是彰显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中,清代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算是相对比较宽缓的一个朝代。避暑山庄和南海子作为宫廷御苑为多民族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历史舞台,这也是南海子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功能之五:巡游苑囿。

南海作为历代宫廷御苑,在清代得到特别的彰显,这或许与康乾盛世有关。所谓盛世,就是政治比较开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比较繁荣的时代。各种大典的举行,使南海子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宫廷御苑的独特地位。由于南海子临近皇城且地域广阔,在南海子举办的很多大典的规模超过热河行宫和木兰围场。南海子的水系亦是一大特色,百草丰茂,树木丛生,百鸟飞翔,花香鸟语,小桥流水,江南风光,远不是热河行宫和木兰围场可比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时间节点、地域特点,还是从宫廷御苑的功能上看,南海子宫廷御苑与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可以说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构成了康熙、乾隆盛世宫廷御苑的全盛时期。

在我研究南海子文化的过程中,一直纠结于“南海子”与“南苑”的关系,众多学者的结论是明代叫“南海子”,清代叫“南苑”,可是我找到一本明代景泰年间广东人黄榆著的《双槐岁钞》,其中一节名为“南苑射猎”,黄榆是在京城户部和国子监任过职的官员,属于当朝人记录朝事,这说明明代也有把南海子称作“南苑”的。至于清朝,乾隆皇帝诗作中多处有“南海子”和“海子”,亦有多处称“南苑”的。查阅史料可发现,历史上的“南囿”“南园”“南郊”“城南御苑”等等,都是泛指城南的宫廷御苑,所以我认为南苑的“南”为方位,“苑”为功能,泛指宫廷御苑,当然也具地名方位的功能,但清代“南海子”即“南苑”为宫廷御苑地名这一点不应该有争议,这说明本论坛定名“南海子文化”是科学的。 adNnoeP9K2+et4YIpgkEufXEIh2U8TwGeWg6XlO4+Z0o9oW8IsPMmf3f23JA7w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