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乐黛云 陈越光

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96年和2015年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96年,在南京大学召开了“文化的差异与共存”国际学术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三方共同创办中法合作《跨文化对话》学术集刊,于1998年正式出刊,这本集刊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了。这也是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创刊最早、历时最长、最具影响力的一份学术刊物。201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全球第一个跨文化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招收该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次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并首批出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跨文化研究”丛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专门发布了这套丛书出版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在这套丛书已经出版120种。与上述工作并肩行进的,是我国高校的跨文化学教育事业。

无论从以往、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推进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学人才,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编纂专业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尝试。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向教材方向努力。我们从《跨文化对话》中遴选文章,编为“精选本”两册,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和《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于2018年出版。两册分开阅读,可以大体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起步于比较文学专业,同时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文化使命感,即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现代中国文化,并注意与世界对话。为此,它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正如我们在两册书的“序言”中所说,它紧扣“理解我们时代的思想和行动”,以及“我们的世界相互依存,人与生物圈相互依存”的观念;它也讨论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把跨文化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把两册书合起来阅读有整体性,能帮助读者观察到,在21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的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互鉴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的中国积极因素能否持续,就必然要深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新教材是对以上两册的修订,是根据近年高校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课程设置需求所做的调整。与三年前的教材相比,它的主要变化有二: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阐释中国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也说明,跨文化研究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它与哲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联动互补,有激发问题思维的优势;二是坚持学术开放,保持“对话”性,又不失梳理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在这个层面上,大致廓清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我们也在资料上做了调整,少量增加了《跨文化对话》近年刊发的中外学者新作,并将原来的两册编为一册,总体字数减半,以方便高校学生携带和阅读。

我们希望这部新教材能够突出它的定位,建构跨文化研究潮流在我国的形成史,为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事业和关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青年学子,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大家走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再反观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觉,进一步获得参与人类优秀文明建设的见识与能力。

2021年1月8日 /3QafttnDAnE/JLpGlOGh40oUrXkAuQiCZtvxTkqjdRaSuQj+QvROLc4lpvfVx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