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在非典隔离病区工作的17个日夜

刘冬梅

前记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世界除了有阳光、彩虹、花朵,也有黑暗,也有暴风骤雨,还有让你猝不及防的未知及灾难。

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时我就在抗击非典最前沿,从5月3日至19日,我在非典隔离病区工作了17天。以下是我2003年在非典隔离病区工作中摘选的几篇日记,借文字聊以慰藉那段尘封了16年的往事……

2003年5月3日

2003年5月,为了应对全国的非典疫情,医院紧急组建了非典隔离病区。从5月1日起,我们妇产科不再接收妇产科病人。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我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成为进入SARS隔离病区第二梯队的医生组成员,随时等候医院通知进驻病区工作。

5月3日凌晨1点多,一通电话铃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我拿起电话,是医务科打来的,说是外院准备转来一例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病人,通知我马上到原肺科二楼报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简单行李,我依依不舍地看了一眼熟睡的女儿,带着满心的牵挂向门口走去。这时,丈夫站在门边,对我说了一句:“家里你不用担心,自己要注意啊。”我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此时的我,心里万分复杂。一是这段时间,我从报纸上、电视上了解到,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发病病人当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救治这些病人的医务人员。我们进入病区,会不会被传染呢?二是进入非典隔离病区,工作结束还需要隔离观察两周,这样少则一个月才能回家。丈夫是一名军人,工作非常忙,无法接送上幼儿园的女儿,5岁的女儿该怎么办呢?但此时的情况不容我多想,我还是坚定地走进了非典隔离病区。

到了病区,看到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科及病区的医生、护士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准备各种病历资料、物品及消毒病房等。我看到眼前的情形,所有害怕、顾虑、担心的念头全都打消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从容去面对,在这紧要关头,决不能退缩。想到这儿,我心里也逐渐平静下来了。

病房准备完毕,我们穿着共4层的防护服,戴着32层棉纱口罩、3层手套,站在半污染区等着病人的到来。凌晨两点,病人送到,检查完病人,我们忙着开医嘱、写病历,护士们忙着抽血、输液……

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2003年5月9日

今天是我进入非典隔离病区工作的第七天,每天都是“病房—宿舍”两点一线忙碌着。

每到值班时,都要穿戴着厚厚的防护服、口罩、手套、胶鞋等进入病房查房,有时候还要提着心电监护仪或心电图机到病床前给病人做检查。每走一步就要停下来喘一次气,从病房出来,里面的三层衣服已全部湿透,防护镜上满是雾气。换上干净的工作服,还要继续开医嘱,写病历。而且每当有病人新入院,就要再一次“全副武装”地进入病房,一天要进病房三四次。护士们一进去就要在里面工作三四个小时。

如此高强度工作一天的我们,到下班进餐时早已食欲全无。此时,我们就互相鼓励,不想吃也要吃进去,人是铁,饭是钢,吃进去了就能保证充足的体力。吃过饭,充分休息后,我们就在吴建华护长、农丽英护师的带领下,在休息区有限的空间里做第八套广播体操进行锻炼,只有有了充足的体力、强健的体魄,才能抵抗非典病毒入侵!

休息时,我们就在宿舍区看书、看报纸、看电视,了解全国各地非典防治情况,每天都会关注全国各地的有关非典疫情统计情况,特别是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默默祈祷感染的医务人员尽快恢复健康、非典疫情尽早结束。

每天我都会按惯例打一个电话给父母,给他们报平安,顺便也与女儿说一下话。我进入非典隔离病区后,因丈夫没时间接送,女儿也就没上幼儿园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一直不敢对他们说实话,不敢跟他们说我进入了非典隔离病区工作,只是告诉他们,我们医院收治非典病人后,我的科室也收治一些排除了非典的感冒、发烧病人,因此我也不能回家。

懂事的女儿在向我汇报她每天日常的同时,还不忘叮嘱我:“妈妈你要注意保护自己。”丈夫每天中午及晚上均会打电话来,询问我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也会给我讲发生在他身边的趣事,让我感觉到虽然身在与外界隔绝的隔离病区,在隔离区外仍有我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2003年5月13日

今天是我进入非典隔离病区的第二次值班。

一大早就听到护士说,外院又转来了一例疑似非典病人。到中午12点前,我们病区已经新入院3例疑似非典病人了。中午还没睡醒,值班护士又在窗边喊:“刘医生,又来一个新入院。”于是我马上起床,到更衣室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在半污染区换上胶鞋、鞋套,拿上听诊器就往病房走。

这是一个年纪约25岁的小伙子,从广东打工返邕10天后出现发热、干咳,在外院治疗无好转,作为疑似非典病例转来我们医院。在详细询问了病史及流行病学史、体格检查及在外院的检查结果后,我吃了一惊:从疫区回来、高热、干咳、血象不高,胸片有病灶,根据当时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试行)》,符合1.2+2+3+4诊断标准,此病人是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出去报告主任。正在此时,那个小伙子问了我一句:“医生,我真的得了非典吗?”因为他在外院治疗过,对自己的病情也略有了解。面对他那焦虑的目光,我故作轻松地说:“目前只是怀疑,要等区、市的专家会诊后才能确诊,退一步说,非典是可防可治的,并不可怕,只要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一定会治好的。”我看到他像是长吁了一口气。

走出病房,我在想,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定是战胜疾病的关键。我将病人的病情向许丁空及宋晓玲主任汇报,主任指示:立即电话报告疫情,并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进行处理。

下午3点多,护士报告说,病人高热,体温39.9℃。我立即下医嘱予冰敷、肌注、口服解热镇痛药。经过1个小时的处理,病人仍高热不退。许丁空主任指示,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必要时上激素。晚上8点,病人体温下降至38.2℃,半夜12点,体温降至正常。大家终于可以将悬起来的心放下来了。

(后记:在病人入院三天后,经区、市防治“非典”专家组会诊,确诊此病人为我院收治的第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

2003年5月15日

晚上11点多,突然听到宋晓玲主任叫我,说是又来了一例疑似病人,因值班的马杰医生还在处理此前来的病人,我是副班,这个病人由副班处理。进入病房,先是看见了一位50多岁的老伯,他说他儿子几天前也因发热住进了医院。听他说了名字,才知道他是被确诊为我院收治的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父亲。常规询问病史、流行病学史、体格检查后,我走出病房。此时,汤卓副院长,许丁空、宋晓玲主任均在办公室,我向他们汇报了病人的病情。

第二天,经区、市防治“非典”专家组确诊,这位老伯为我院收治的第二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

2003年5月31日

按照有关规定,我们这批在“非典”隔离病区工作17天的医务人员在5月19日被医院安排到专设的隔离区,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

今天已是隔离观察的第13天了。在这十几天里,我们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及支持。市卫生局周局长,我院杨书记、王院长等领导几次到隔离观察区,询问我们的生活及休息情况。社会各界亦送来了饮料、水果等慰问品,使我们身在隔离观察区能处处感受到全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理解和支持。

上午,为了迎接我们这批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凯旋,我们医院、广西日报社、市非典防治协调小组特地举办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当丈夫单位的领导得知我今天要走出隔离观察区,特地批假让他到单位来接我,并派人来慰问我们全家,特别让我感动。而最令我高兴的是,今天终于能见到女儿啦!

看着这热闹非凡,到处欢歌笑语、鲜花盛开的场面,我突然对非典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非典并不可怕,只要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战胜非典,指日可待!

后记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幸运的!相比起北京、广州的疫情,当年我们广西的疫情没有那么严重,我们收治的那两个确诊病人病情也不是很严重。虽然当时的防护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但全院医务人员、所有进入非典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个被感染。

回想在隔离病区工作的17天,正是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同事们的无私奉献与相互鼓励、家人的支持与理解,使我们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病人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非典疫情后,医院也建成并使用了标准的负压隔离病房。病房里有中央空调,病房通风及环境比肺科楼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现在使用的防护装备也比当年先进很多。当年一起进入非典隔离病区工作的小伙伴们除了几位如许主任、吴护长已退休之外,其他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很多人也都担任了科主任、护士长等,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也来到感染管理科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回首我们同非典、麻疹、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H7N9禽流感、手足口、甲型H1N1流感作战的岁月,我深深地理解到,从事传染病防治这一职业的医务人员,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也需要面对比别人更多的沉重。对于我们来说,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每次面对疫情我们都会有一种由心而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沉着应对、科学救治、有效防护,我们四院人在用实际行动去诠释! 5ZuB489w4xtYFsqhgXFNtJ7WVZ4wge/F/dZhKhkHthegvnkCZEtIRE31APlQ9F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